标题 | 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病原体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
范文 | 李贞 李丹 王婷婷 【摘 要】目的:分析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病原体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确诊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71例病变牙齿设为观察组(共71牙),将同期入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患者78例相同牙位牙齿设为对照组(共78牙)。经样本采集后对两组病原菌检出类型,对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相关因素开展Logistics回归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属病原体检出率明显较高,P<0.05;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可知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属病原体检出情况与患者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加强对口腔牙周袋、根管牙髓内病原体的监测力度对于患者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风险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并可开展早期治疗,降低患病风险。 【关键词】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病原体特点;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1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是临床中医类较为严重的牙周综合性病变,可导致患者在牙髓炎症及牙周破坏合并情况下,增加患牙脱落风险,造成牙列缺失,影响口腔功能,且两类病变可在合并后相互影响并扩散,增加牙周病变范围,故需通过对此类疾病病原体特点的有效分析,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基础,维护患者牙体及口腔健康[1]。因此,为分析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病原体特点及相关因素,特开展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确诊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71例病变牙齿设为观察组(共71牙),将同期入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患者78例相同牙位牙齿设为对照组(共78牙)。 对照组,男40例,女38例,年龄区间37~49岁,平均年龄(43.02±3.49)岁;观察组,男37例,女34例,年龄区间35~49岁,平均年龄(42.08±3.34)岁。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确诊为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且均为单牙发病;对照组患者除口腔牙列畸形外,无其他类型口腔疾病。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类型口腔牙周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其牙根管样本及牙周袋样本进行检验。 采样方法:(1)牙根管样本:拔除患牙后,截断牙根尖1/3处为检验样本;(2)牙周袋样本:清除患牙周边牙龈牙菌斑后,漱口,棉卷隔离、隔湿处理患牙及牙周袋隔湿后吹干,取吸潮纸,吸取牙龈沟液,取其尖端为检验样本,放入PBS液离心管中,-20℃保存,待检[2]。 检验方法:将样本解冻后,离心处理3min(转速8000r/min),取上清液经溶菌酶缓冲液处理后,在37℃环境中留置30min后进行病原体检验。 1.3 观察指标 经樣本采集后对两组病原菌检出类型,对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相关因素开展Logistics回归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属病原体检出率为30.99%(22/71)、33.80%(24/71)、15.49%(11/71)、19.72%(57/71)、;对照组棒状杆菌、放射线均、嗜血杆菌、梭杆菌及弯曲菌属病原体检出率,10.26%(8/78)、11.54%(9/78)、0.00(0/78)、1.28%(1/78)。表明,观察组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及弯曲菌属病原体检出率明显较高,P<0.05。( =9.9323,10.6853,13.0478,13.9537;P=0.0016,0.0011,0.0003,0.0002) 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可知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及弯曲菌属病原体检出情况与患者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呈正相关关系,P<0.05。棒状杆菌:β=0.0831,Wald=4.807,P=0.024,OR=2.294,95%CI=1.091~4.834;放线菌:β=1.256,Wald=5.417,P=0.022,OR=3.517,95%CI=1.223~10.165;嗜血杆菌:β=0.709,Wald=6.816,P=0.008,OR=2.031,95%CI=1.195~3.456;梭杆菌:β=1.081,Wald=4.632,P=0.032,OR=2.943,95%CI=1.105~7.863。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可知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属病原体检出情况与患者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呈正相关关系,P<0.05。分析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在正常口腔均属检查中,主要以放线菌、奈瑟菌为常见均属类型,而在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口腔均属检查中,则发现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为主要均属类型,这就表明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的发生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在病原菌构成方面存在差异,且本次研究结果中主要以棒状杆菌、放线菌、嗜血杆菌、梭杆菌为病原菌类型,均为厌氧菌,可在患牙牙周袋及根管牙髓内增殖至一定比例后引发患者牙髓病变,进而加剧其牙周病变损伤,提升患者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风险[3]。 综上所述,加强对口腔牙周袋、根管牙髓内病原体的检测力度对于患者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风险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并可开展早期治疗,降低患病风险。 参考文献 应于康,罗军,陶丹, 等.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病原体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4):5650-5652,5672. 邓湘源.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感染患者病原体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20,7(1):79. 王岩莉,杨名辉,赵静, 等.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病原菌感染与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2):2819-28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