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造学生真实存在的课堂 |
范文 | 刘文峰 【内容摘要】以历史课堂为主要阵地,文章以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为抓手,以学生为最终的落脚点,探索和尝试、把历史学科素养落实到历史学科课程中。从历史课程的特点出发,对历史课堂精心设计、整合。打造学生真实“存在”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课堂 学生 当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很多专家学者围绕核心素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种成果紛现,百家争鸣。历史学科素养的落实,最终要通过历史课程实现。毫无疑问,中学的历史课程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实际上,历史教育理论和历史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学生是历史课程的当事人,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成为历史学科素养落实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实践中的几个教学案例为依托,谈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与学生“对话” 课堂中最关键的当事人是学生。在一讲到底的课堂,静坐的学生,早已“神游”世界。教师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不是讲过了吗?怎么还不会?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的眼里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在《对外友好交往》①授课时,讲到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有学生问,鉴真懂日语吗?他怎么和当地人交流?教师当时不知如何回答无言以对。另一个学生解了围,他说肯定是有翻译,日本早先派过来的留学生不正好当翻译吗?这个答案正确与否无从考证,但可以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任鹏杰说,让学生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引导他走出误区。学生在,学生不“缺席”课堂,才是真正的历史课堂。学生思想活跃,少有各种束缚。他们说的大多是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的理解与认识、真实的懂或者不懂。讲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共歼敌150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时②,有学生问:解放军死了多少人?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中国人?这是认真听课且思考后说出的真话。但是受年龄、心理等因素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对学生适当的引导。既然是对话,教师说的话很关键。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叫“最近发展区”这个区间比学生现有的水平稍微高一点,孩子“跳一跳”能达到,不会因为太难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对话的话题宜简不宜难。不能谈论过难的问题,比如:闭关锁国的根源是什么?这样的话题,对孩子而言太难。二对话的话题宜小不宜大。太大的问题会让学生无从说起。谈论“官渡之战”比“曹操统一北方”更合适。三对话话题宜明不宜暗。问题要直白,不能话里有话,不能弦外有音,更不能有什么暗示。四对话要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实际。 除一对一的对话外,还要分组对话——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要根据学情精心组合,以活跃的学生带动本组的活动。分组谈论的问题很关键,问题要实、要有趣、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③为例,把学生分为:汉武帝组、单于组、匈奴人民组、汉朝人民组、中立组五个小组。投影展示材料:汉武帝打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的是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大军北击匈奴,卫青斩首近二万,霍去病歼敌近七万,封狼居胥,登临瀚海,绝对的丰功伟绩。但是就损失而言,这次也是最大的,出塞击敌的官私马匹凡十四万而回来的却不满三万。而卫青霍去病漠北之战,歼敌近九万,损失超过十一万。(材料出自:铁血军事论坛)(提示:双方战死近20万人,背后有20万失去丈夫的妻子,20万失去儿子的母亲,无数失去父亲的孩子。)问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学生集体讨论后抢答。(参考答案:双方都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留下了20万个残缺的不幸家庭)。以上一个问题和上述材料为情景抛出问题2:探究元狩四年战后,不同人的想法和态度?各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协作讨论,并选一个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在虚拟的历史情境中,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很快进入角色。每组激烈的讨论后,水到渠成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匈奴人民组观点:反思后悔;单于租观点:不服气,还会回来;汉朝人民组观点:反对战争;汉武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中立组观点:战争带来沉重的灾难。 创设情境,合理设计的对话,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说。在对话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对话,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充满了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对话中,“学生”会缺失吗? 二、让课堂有“故事” 很多人认为历史课堂就是“贝多芬”(背多分),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了历史学科非常肤浅的表面。没有理解、不知道内在联系,靠死记硬背不能真正学会学懂历史。纵然是一时有效,也难以长久维持。更不要说什么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了。“贝多芬”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让学生疲惫不堪。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开始“神游”世界,人虽在,心已经离开了课堂。要让心不在焉的学生重返课堂,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兴趣。讲故事是一个好办法。 以西安事变④为例,仅仅说张学良、杨虎城兵谏,抓了蒋介石,要求联共抗日。这样的說教学生自己看书就可以,当然不愿意听你唠叨。我讲述了故事“徐治范活捉蒋介石”。人物介绍:1904年7月19日,徐治范出生于山东冠县,自幼习武。22岁时,受聘少帅府武术教师,1931年,成为张学良的贴身保镖。“西安事变”当夜,张学良让徐治范带了几个人实施抓蒋行动,在过第一、二、三道岗时,都说少帅要见总统,有要事相商。到了第四道岗,侍卫说什么也不许进去,只得开枪硬闯。等徐治范带人冲进蒋介石的卧室时,蒋已经不见了,假牙还放在桌子上,一摸被窝还是热的。马上电话报告张学良,张说:“快搜,蒋若跑掉,拿你们的头来见我。”徐治范立刻带人到后山搜查,在一块大石头附近,发现了躲在哪里的蒋介石。蒋穿着古铜色睡袍,两只手扶着石头弯腰站着,小腿被划破,正在渗着血⑤。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学生听的津津有味。还会心不在焉吗?以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为参照物,学生不自觉的就记住了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记住了要考察的历史知识,摆脱了死记硬背的藩篱。 历史的真正魅力在细节之处,而不是生硬的骨架和结论。赵士祥在《高中选修人物评说“秦始皇”的教学设计——以故事、材料和问题‘神入历史人物为思路》⑥一文中,八个故事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七个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以历史故事细节拉近了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受“真实存在的过去”;以历史故事的细节“神入”秦始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是以历史故事细节,神游古今,深化了学生的思考。有故事的历史课堂,学生当然不会缺席。 三、找回“人性” 人类历史除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外,更多的是人性的展示。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历史课堂不能回避追求考试成绩,但不能止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背诵,把追求分数作为唯一目的。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应该塑造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真态度,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品评塑造健全的人格。德意志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人性的善与恶是同时存在,一旦失去对人性的关注,也许恶意会占据上风,甚至带来心灵的扭曲。人性中善意尽失的极端例证——南京大屠杀。如何才能挖掘学生心底的良知善念,让丢失的人性再现? 首先,把神化的历史人物请下神坛。学生在面对一些被神化的历史人物时,敬佩之意油然而生,甚至会陷入崇拜的漩涡不能自拔。人不可无敬畏之心,也不能盲目崇拜。以华盛顿为例,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只传递了他的光环,美国的国父、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不贪恋权位当国王、开美国总统连任不超两届的先河等等。其实,华盛顿本人并不是完美无缺。正如美国人对他的评价,华盛顿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圣人。华盛顿是一位种植园主,在种植园奴隶制之下,就是奴隶主。因此,他从未质疑黑人奴隶制度。华盛顿在军队服役时,参加了法国人同印第安人的战争,可以说“屠杀”过印第安人⑦。甚至,华盛顿把一个健康黑人奴隶的牙齿敲掉,镶在自己嘴里。或许这些事不应该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但是从“人性”出發,华盛顿所为如何?没有“神”才没有崇拜,没有崇拜,才能有理性认识。其次,把绝对丑化的历史人物救出“地狱”。绝对的否定一个人,往往是在掩盖真相。众所周知,秦桧杀害了岳飞遭到千古唾骂。在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冷静思考,秦桧实际上是“替罪羊”。没有宋高宗的圣旨,秦桧怎敢杀害岳飞?杀人者乃赵构。真相铸就学生的真性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学会独立思考,逐步形成理性思维。 综上所述,发挥历史课程的真实性、趣味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特点。合理的设计话题,让学生说话,与学生对话。讲有细节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历史的真相评说历史人物,让学生能理性的思考。在精彩对话,思想碰撞的课堂,学生不会缺席。在学生“存在”的课堂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32. 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5. ③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7-81. 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1-72. ⑤ 活捉蒋介石的“小山东”徐治范[J]. 军事文摘,2004(10). ⑥ 历史教学[J]. 2009(4月上). ⑦ 张光. 谁造就了华盛顿的不朽英名?[J]. 美国研究,2003(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二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