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古语言之美
范文 蔡小萍
【内容摘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板块。然而,由于学生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不甚了解。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字义、句式、翻译”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在这里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教学探究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像教小学生认字一样,我们教师现在的工作就是教给学生们如何把文言文“读成”现代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从字先下手,然后是句式的学习,最后才是翻译句子,通过这样的三步走战略,我们广大教师在文言文板块的教学必然能够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学生也必然能够将文言翻译做到“信达雅”。
一、精解字义,为翻译的“信”奠基
古代汉语相比较于现代汉语用字更加精炼,所以出现了一字多意的现象,而且古代汉语经常用单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一个两字词或者是四字词。而这仅仅是实词部分,虚词的使用也是古代汉语必不可少的部分比较典型的就是“之乎者也”,也不排除有其他虚词的使用,“以”也时有客串虚词的角色。
以高中一年级所学的荀子的《劝学》为例,其中有一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其中的重点实词翻译就是“兴”,在此译为兴起。这就是比较简单的实词翻译,一字译一词,和现代的字义相近,学生们都很容易接受。此句中还有一个虚词的使用,“焉”在此不翻译,只作为句末的语气助词,在此有必要向学生们解释一下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的角色:没有实际意义,依附于实词,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还有一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难点字是“就”,在此翻译为“靠近”由于我们现在汉语中“就”字不常用這个释义,所以学生们理解起来有困难。为此,我举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通俗意思,这里的释义就接近了文言靠近的意思。如此一来,学生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许多。
对于绝大多数的实词来讲,还是要求学生们去记忆。在此我推荐教育同行,多举例子,让学生们进行联想记忆,这样即使不知道字义,也能通过别的字推断出大概意思,这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帮助是巨大的。
二、理解句式,为翻译的“达”准备
古代汉语和现代白话除了在一些字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以外,句式的变换也经常出现。常见的有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这些句式都和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相左,故而学生遇到之后会依据字的位置而翻译,从而导致词性的误用,最终翻译出现很大的偏差。因此,句式的讲解就是我们教师的重中之重。
《师说》中有一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其中虚词“之”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因此,这是一个由“之”构成的宾语前置。刚接触时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用。我把这句话中的“之”翻译成“被”,就构成了一个被动句,在被动句中找主谓宾对于学生来说就没有难度,如此学生们就很好的理解了宾语前置这个特殊句式。在《项脊轩》中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在人物传记中经常出现在第一句。是一个在谓语后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较为简单。同样简单的还有疑问句和省略句。其中常用“奚”开头,以“为”结尾,句式简单,容易理解。
句式中的语序变换是较为难理解的部分,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较为简单。在教学工作中面对语序变换的句子要耐心讲解,多举例子,由熟悉的向陌生的逐渐推进。直至学生们可以独立分析倒装句。
三、斟酌字句,保证译文的“雅”
翻译句子是考试必考的题型,是检测我们教师文言文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要要求学生的句子翻译不仅仅停留在“信、达”的水平,要让学生的句子翻译雅起来,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高水平的体现。如何能达到这个效果,经过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炼字上下功夫。
以《滕王阁序》为例,王勃的这篇序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其中景物的描绘炉火纯青,所以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学生们来说就极难在翻译准确的基础上达到雅的境界。学生经常翻译为:“野鸭和晚霞一起飞翔,天和水是一个颜色”。这样的翻译不仅仅通俗,而且连最为基本的“信”都没有达到,在第二句中的“秋”“长”就没有翻译出来。我在讲这句话时,先给学生们看了一个晚霞映衬下的飞鸦的图片,让学生们体会意境,然后进行逐字翻译,有“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而认真体会之后就有了:“阳光映衬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这样较好的译文了。
总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从字开始,之后进行句式的理解与训练,最后翻译句子。做到这三步,需要我们教师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精确的引导,记忆的部分不能放松,理解的部分要精心讲解。如此,学生的文言文板块就不会存在问题,在今后的考试中就不会出现看到文言文就紧张的问题了。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古文的阅读能力,更好的理解古人的说话方式和用字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英德. 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3).
[2] 刘伟. 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