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跟鲁迅先生学写老师
范文

    张岩

    

    教学构想:

    苏教版的教材中,现代散文大概有五十篇,占所教篇目的百分之二十六七。《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散文在频繁更换的教科书中依旧被保留了下来,证明它确实是名篇中的名篇,可以称之为“经典之作”。

    我依据郁达夫的“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文章里有表现出来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的观点,确定了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先生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藤野先生。

    2. 体会鲁迅先生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3. 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情感认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研读文章

    一、背景资料

    (一)从鲁迅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学生时代的三位老师——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和藤野先生,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让他铭记难忘。那位读书痴醉时只管自己尽情“拗过去,拗过去”的寿镜吾先生,大家并不陌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生动描述。章太炎先生是鲁迅的国学导师,《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就是回忆章先生的,那是鲁迅先生一篇没有完稿的绝笔之作,是他逝世前忍着极度病痛写的。藤野先生则是鲁迅日本留学期间的一位日本医学教授,一个异国的普通老师让鲁迅先生念念不忘并专门撰文纪念想必是有原因的。我们会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找到答案。

    (二)鲁迅去日本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气氛。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为什么不回去流血?还在这里读书做什么?)鲁迅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侮辱?

    (三)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选择学医的,因此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呐喊〉自序》中,他谈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但是两年后他决定弃医从文,这是由于那次课堂上看幻灯片的经历。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四)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五)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二、自主阅读

    (一)请给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阅读本文至少三遍,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你读书的感受,做批注。

    (三)本文的叙述结构是比较清晰的,按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前)——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处)——归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的线索自然行文,围绕藤野先生的“为人行事”把诸多材料有机组织起来,丰富而不紊乱,可谓“形散而神聚”。

    1.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 - 段,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 - 段,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 - 段,在 ,表达对 的怀念。

    2.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另外,本文还延展开来,写了两个“事件”,一个可以称作“匿名信事件”,你能说出另一个吗?

    3.作者这样选材,这样安排结构,这样表达语言,有什么效果,如果是合理的,是富于表现力的,合理在哪里?表现力在哪里?

    (四)我想从人教版教材“研讨和练习”的一个题目说起: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 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 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第二课时——学写文章

    《藤野先生》是一篇记人叙事性散文。文章笔法有致,去粉饰,剔雕琢,朴实自然,给人以清新之感,表现了鲁迅散文质朴洗练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散”而“不散”的结构

    (一)形散:

    第一部分:鲁迅写了在东京“清国留学生”白天黑夜不务正业,寻欢作乐的生活。他们在“樱花烂漫”的大好春光里,不知勤奋学习,而是溜达闲逛,以致使富有爱国主义的作者决定:“去别的地方看看,如何呢?”这样的起笔似乎离题太远,与标题”藤野先生“关系不大。

    第二部分:

    (1)写了去仙台的路上,看见“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时的感受,以及对仙台的介绍:规模小,冬天冷,没有中国留学生;

    (2)初到仙台时受到的优待:学校不收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一位先生三番动员自己搬到一家离监狱很远的客点里去;

    (3)“漏题事件”和“电影风波”。

    这三处是节外生枝的闲笔,也与标题“藤野先生”不符。

    第三部分:

    惜别藤野先生后,“总还时时记起他”以及后面“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的一段文字,表面上看来仍没有紧扣藤野先生,似乎“结尾不圆”。

    (二)神不散:

    (1)作者写东京环境的污浊以及“我”的憎恶,无非是从侧面揭示:东京无可恋,交代作者去仙台学医,从而结识藤野先生的起因,为以后突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伏笔。正如欲画花红,先画绿叶一样,这些“闲笔”起到了“烘云托月”,很好地为中心服务的作用。

    (2)日暮里:林贤治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介绍:就怕见“日暮里”三字,当时想起《离骚》里的“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的句子,竟升起一种被放逐的感觉。黎孟德在《黎教授教你读鲁迅散文》一书中介绍:实际是写作者耳闻“日暮”之名联想到祖国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下,也如日暮一般的情况而增的忧国之愤。

    (3)水户:“水户”是明末思想家朱舜水因反清事败长住日本讲学客死的地方。作者写水户,增强对爱国者的景仰,平添救国之志。这两处点染交代了作者和藤野先生结识的思想基础。

    (4)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老师以“物以稀为贵”的好奇心来关心自己,正好与藤野先生在科学上帮助自己以“平等待我”的崇高品格形成对照,突出了藤野先生的博大胸怀和正直善良的品德。

    (5)“漏题事件”和“电影风波”有三个作用:

    A.成功地凸现了“我”的形象。

    四件往事:我与藤野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

    漏题事件:我与日本青年之间——是歧视与被歧视的关系。

    电影风波:我与中国看客(充当示众的材料)之间——是鄙夷与被鄙夷的关系。

    B. 受军国主义毒害,怀着民族偏见的日本青年也与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认真教学形成对比,再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和正直善良的品德。

    C.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

    (6)文章的结尾从“我”的角度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巨大影响。即透过学生这面多棱镜,折射出老师的言行以及这些言行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出老师的伟大。这种艺术折射法写足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更能反衬出藤野先生品格的高尚!

    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歌颂藤野,怀念藤野,激励自己。为了表现这一思想,鲁迅把对藤野先生的歌颂、怀念和自己的思想发展交织起来,相互辉映,即透过学生这面多棱镜,折射出老师的言行以及这些言行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出了老师的伟大!这种艺术的折射法,写足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更能反衬出藤野先生品格的高尚!

    二、白描与对比的人物描写

    (一)白描:原指国画中那种纯用墨线勾勒,不着颜色来表现物象的技法,文学上借用过来,就是指那种不多加渲染而用精炼的笔墨,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鲁迅笔下藤野先生外貌、声调和生活方面的主要特征体现了他俭朴、勤苦的作风。

    1. 外貌: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黑瘦”是藤野肖像特征;“八字须”是日本人蓄胡子的习惯;“眼镜”是潜心于学术研究者所用之物。文中删去了原稿“高身材”和与学者无必然联系的“大眼镜”的“大”字。这样,文章就极俭省地刻画出了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2. 声调: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种声调正表现出藤野先生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饱学之士。

    3. 衣饰: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一方面突出了藤野先生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当时日本的地位。藤野先生是属于当时日本下层知识分子。所以他的生活作风正是他低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反映。

    1901年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师;

    1915年由于没有学位,不能在大学任教而离职,在慈善医院工作一年;

    1916年回乡自设诊所。

    (二)对比:就是在正和反、美和丑的比较中描写人物。

    1.受军国主义毒害,怀着民族偏见的日本青年(学生会干事的上窜下跳和后面日本学生欢呼“万岁”)也与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认真教学形成对比,再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和正直善良的品德。

    2.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老师以“物以稀为贵”的好奇心来关心自己,正好与藤野先生在科学上帮助自己以“平等待我”的崇高品格形成对照,突出了藤野先生的博大胸怀和正直善良的品德。

    3.文章通过“我”在东京以及去仙台路上的见闻和对仙台恶劣环境的迅速适应与清国留学生的对比,表现了“我”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把全部心血投入的心理。

    4.在漏题事件中,弱国子民鲁迅在强国留学受人歧视,日本学生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异国的“闯入者”表示嫉妒和不满也是必然的,但是鲁迅毕竟可以去斗争。比较之下表现出日本学生器量狭小。

    5.在电影风波中,鲁迅看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人民不觉醒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啊!你作为人类的价值何在?难道只是为了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吗?比较之下,一个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灵魂”,还有一群是面无表情的“躯壳”。

    在文章里,鲁迅熟练运用白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了藤野先生和“我”的形象。

    第三课时——学改文章

    一、文章究竟该怎样修改

    (一)鲁迅先生的经验: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我写完之后 ,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会有人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二)惠列赛耶夫的经验: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中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黄庭坚就从宋祁修《新唐书》的一本手稿中受到过教育。

    鲁迅自己的手稿也正是我们学习修改文章的一种很好的教材。仔细研究鲁迅的手稿,研究他的每一处删改,就可以得到更多有益的启发,得到学习写作的门径。

    二、细读研讨

    (一)为什么要这样改?

    (二)改过之后好在什么地方?

    (三)不这样改行不行?

    (四)是不是还有别的改法?

    (五)可以去找找鲁迅先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列举几处鲁迅先生的修改实例,出自《跟鲁迅先生学改文章》,朱正著,岳麓书社。

    三、拓展学习

    (一)找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连同本文做点比较阅读和研究,以《鲁迅和他的老师》为题写本周的作文。

    (二)课余收集鲁迅先生的手稿,继续学习揣摩鲁迅先生的文章修改艺术。推荐书目:朱正《跟鲁迅学改文章》

    备课参考书:《人间鲁迅》(林志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黎教授教你读鲁迅散文》 (黎孟德编著、巴蜀书社)、《李卫东讲语文》(李卫东著,语文出版社)、《跟鲁迅先生学改文章》(朱正著,岳麓书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