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的培养 |
范文 | 李亚沛 韩弘力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闻工作者是法治精神传播的使者,其一言一行都会通过媒体的放大作用对受众产生影响。培养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需要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行业法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 法治意识 培养 全民信仰法治,崇尚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新闻工作者是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使者,其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法治传播的内容和效果,培养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将会对社会法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需求 新闻工作者的法治意识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法治意识内涵丰富,新闻工作者既要熟练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了解法律运行的内在逻辑,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权威,又要用理性的视角审视法律运行的效果,主动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助推法治建设。 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即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新闻工作者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意识形态引导的职责,新闻工作者将通过筛选的事实加工处理后呈现给广大受众,这一过程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和选择性。新闻机构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门,新闻工作者始终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媒体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各领域都保持着广泛联系,可以充分占有各种信息资源,同时又掌握着主流舆论传播平台,其思想和言行通过平台的放大作用能够对社会大众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要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二、新闻工作者行为规范与引导 我国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针对新闻传播活动颁布了大量法律和法规,现行传媒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等,既明确了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的权利,同时又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约束和规范。与此同时,新闻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规范新闻职业行為,推动新闻队伍建设。但一些新闻工作者缺少对法律的敬畏,明知违法却仍抱有侥幸心理,放松自我约束,就会一步一步走上违法违规之路。新闻违法违规行为表现多样,如新闻敲诈、有偿不闻、发布虚假违法有害广告、采编经营不分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行业风气,而且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 2013年中国记协开展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内蒙古自治区记协及其新闻道德委员会开展了大量工作,加强自律引领风气,引导新闻工作者做新时代的传播者,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后,在记协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受理对新闻失范行为的投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几年来,各地新闻道德委员会以整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为重点,通过做好核实举报、新闻评议和案例通报等工作,倒逼新闻工作者增强道德自觉,提升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有效遏制了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不正之风,对新闻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三、培养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事关”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即“48字方针”。时代发展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能够提高新闻工作者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一)深化新闻工作者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法律知识是形成法治思想的基础材料,法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新闻工作者对法律基础内容的了解和积累,多项调查显示,专业出身的新闻工作者在媒体机构中占据多数,新闻专业的学子虽然也要学习行业法律规范,但毕竟局限于一个领域,缺乏对法律的系统学习和把握。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其基础是丰富教育内容。时代发展对媒体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系统的法学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提升对法治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一方面,要系统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知识储备,建构起基本的法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集中学习互联网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网络法律知识,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避免网络侵权纠纷等问题;最后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种类的新闻工作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如对于医疗线口的新闻记者,要开展专题教育深入学习医疗卫生领域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为受众提供专业权威的医疗报道。 在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探索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在传统的知识灌输、常规宣讲外,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榜样教育、仪式教育、警示教育。对于一段时期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例,新闻机构可定期组织开展讨论,让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警钟长鸣”。此外应突出实践特色,新闻机构可联合司法部门设置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新闻工作者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挂职锻炼,从而深化对法治的理解。 (二)完善各类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各类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一是要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培养工作的关键群体。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将领导干部法治水平和学法情况作为考核和选拔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新闻工作者应该制定学法目标责任书,将目标分解为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将日常学法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年终考核与目标激励相结合,年终考核评定良好可享评优评先加分,并享受各类政策优惠;三是坚持调研反馈机制。各地新闻管理部门要建立对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状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可联合高校或者社会调查机构,定期开展调研,通过撰写问卷、答题、访谈等手段,评估新闻工作者法治认知状况和新闻工作者法治学习的实际效果,形成书面测评报告,全面掌握新闻工作者思想动态,并根据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对策。 (三)加强行业法治文化建设 行业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业法治文化建设,能够为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法治意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新闻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大力实施法治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引导新闻工作者创作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如法治摄影作品、法治新闻作品等;此外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建好法治宣传阵地,利用新闻机构里的内部宣传栏、图书角等,张贴法律知识宣传画报,开设法律图书角和学习园地,搭建起新闻工作者业务交流和法治学习的平台;行业内要多多鼓励组织开展各类法治文化活动,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引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同时鼓励新闻工作者开展法治与新闻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工作,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培养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0—11. 作者简介:李亚沛,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韩弘力,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白 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