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荷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金钱观 |
范文 | 魏蔻蔻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和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孩子的金钱观是怎样的呢? “再给你42欧元?对不起,我做不到。” 中国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决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自己的关系网,以确保孩子的人生能一帆风顺。但在荷兰,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让孩子受点挫折,也少有父母会用钱来帮孩子摆平麻烦。 我有一个荷兰朋友,他18岁的女儿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学的教科书不强制购买,学生可以选择向图书馆借阅。这女孩为了复习方便,还是花了42欧元买了这本书,可在考试前一周她把书弄丢了,于是她决定向图书馆借书应付考试。 她预约在第二天上午10点前去图书馆拿书。考试季要借书的人很多,图书馆规定如果谁没有在约定时间取书,那么书会马上顺延给后一个预订者。而她偏偏在取书的前一晚参加了一个派对,疯到凌晨,第二天睡过了头,误了取书的时间,赶去图书馆时,馆存的书已经全部被别人借阅了。 于是她回家向爸爸再要42欧元来买书,否则她考试肯定过不了。她爸爸在听完事情经过之后,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她。顺便说一下,她爸爸可是个亿万级别的富豪,42欧元对他来说完全不是事儿。他拒绝他女儿的理由是:“你把自己的书弄丢了,已经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借书的时间你又错过了,再一次不负责任,不遵守承诺。连续两次这样的行为,你应该接受教训,承担后果。你还想指望别人帮你清理现场?” 当时我在边上为孩子说话:“可孩子没书考试就过不了,她已经知道错了,就给她买书吧。”结果他对我也对着他女儿大声表明态度:“这次最坏的结果只是过不了一次考试,可是她如果没有承担这个后果并且消化它,以后就会过不了很多人生的关口。看起来只是一本42欧元的书,可是背后是比42欧元严重得多的责任感和规划性问题。她今天这样,觉得家人有能力为她承担这‘42欧元,如果我们帮她,她今后如果因为缺乏责任感和自律性,要承担‘4.2亿欧元的问题时,谁来管她?” 结果当然是没有给孩子买书。孩子当晚哭了一场,但很快就振作起来。这个小姑娘很快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和另外一个有书的同学谈好,一起复习功课,在同学复习其他材料时,每天借给她看两小时。每天两小时的阅读,无法让她考到一个好成绩,但她至少及格了。我想她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次经历。 孩子出生后就给办银行卡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荷兰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着他们共同储蓄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办银行卡和制订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一般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了。因此在荷兰的家庭里,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讲解商议计划、探讨方案的情景。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关心最多的是他们的零用钱该如何处理,是全部存起来,还是分成几部分做不同之用。此时,父母就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有时,父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咨询理财计划。 荷兰的银行,有很多约见客户的小会议室,里面都放着很多让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财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类存钱罐、卡通图解的理财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样做一些排列组合,然后得到理财得失的答案。 等孩子长到12至14岁时,这张卡基本上就能交给孩子了。因为荷兰的银行卡都是一卡两用,活期帐户和储蓄理财账户捆绑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账户提款或刷卡,可是储蓄理财账户的钱是无法擅自动用的,这样既保护了理财的延续性,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钱。 总之,就是和孩子的钱有关的事情,他们很早就参与规划,而有了这些锻炼,孩子总会从似懂非懂逐渐形成一些金钱观念并学会对金钱的管理,另外父母通过几年和孩子的交流,对自己孩子的金钱处理和分配方式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荷兰家庭的交流里,家长不时把“慈善”理念灌输给孩子。孩子们都很有同情心,在他们账户的每月花费里,总有一部分是他们自愿定期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的,比如每月1欧元捐给非洲教育机构,让那里的女孩也可以读书;或将50欧分捐给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让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驴不负重劳动,等等。孩子们也会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物等捐献给宗教组织,用来帮助穷困的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活动预算表 荷兰孩子对钱的态度是“务实和精细”的。我主要是指荷兰小孩并没有把从家人处取得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应当的事。 比如,从小学开始,荷兰孩子的校庆活动都是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自己组织,一般模式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的经费预算都是孩子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自己制订的。 老师一般会指定3个小组来做预算,一个小组2至3个孩子,然后选出性价比最高的预算计划来执行。为了被选上,孩子会严格根据活动流程制订一个最划算的详尽计划。活动如须请人编排舞蹈、搬运东西,孩子一般会找亲友帮忙,但他们不会把家人给的钱当成“零成本”。对亲友投入的时间、车马费等都会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次,因为我任职的营养公司有很多展会留下的饮料,我就赞助了老公侄子校庆活动的所有饮品。后来我看到孩子在预算上清楚地注明:“所有饮品为xxx赞助,市值xxx欧元,请明年做预算的同学把这笔费用考虑在内。” 这种做法很理智,很现实,足见从小孩子们做预算的态度就是专业和明晰的。如果把亲人的投入完全当成无偿的,在经费预算上就会有失偏颇,这种习惯和思维在成年后的职场上非常不利于实际项目的策划和执行。 先自问拥有这件东西的理由 荷兰父母并不把金钱和物质占有进行直接关联。如果孩子看到一个很贵的东西想买,有些中国父母会很生硬地拒绝:“那么贵,没钱买。”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有一个弊端就是,孩子很小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完全是钱的原因,这样的心态对以后健康生活态度的养成很不利。 而荷兰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讨对这件东西(如玩具、衣服等)拥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们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啊?”“你给我三个想拥有它的理由。”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析交流中,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这个事物,对购买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审视、分析和考量,对日后孩子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 一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会看着广告说:“我以后要送我女朋友钻石戒指!”国内的一些父母会马上说:“你要送女朋友钻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钱,想挣钱你就要好好读书。”如此一来,还没有分析该愿望的实质和必要性,父母就把愿望和钱与学习成绩简单地挂钩了,这样虽然没有全错,但逻辑不完全成立,会给孩子造成误导和压力。 荷兰的父母一般会这样说:“为什么是钻石呢?她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钻石呀。送女朋友东西最重要的是送她喜欢的,你要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她,知道她喜欢什么再送。” 以谈判契约的方式来获取、分配和管理金钱是荷兰人的强项,也影响着荷兰人所有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对孩子的教育。 荷兰人看重钱,但不滥用钱,不夸大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是平和的,那么孩子对钱的态度自然就是理性的。 (本文摘自《中国妇女报》) E-mail:107482589@qq.com 编辑/申冬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