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勤学励志 修身养德
范文

    李卉 孙雪颖

    (本课选自统编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会运用默读和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2.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及文章大意。

    3.通过对警句的理解与感悟,领悟作者智慧,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运用默读和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2.疏通文意,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3.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加之本文在内容上学生難以理解,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齐读。通过反复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译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弄清文章的意思,初步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教学过程:

    1.知人论世,导入新课

    师:于丹在《论语心得》的扉页中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今天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智圣先师,一起学习他的智慧。看图猜人,看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身披鹤氅,羽扇纶巾,清秀儒雅,飘飘然有神仙之姿,他就是——

    生:诸葛亮。

    师:你对他了解多少?谁能来说说。

    生: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生: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生:我知道诸葛亮的《初出茅庐》《火烧新野》。

    师:能不能在其中选一个你喜欢的给大家讲讲?

    生:我喜欢《初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怕关张二人不听调度,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师:讲得非常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诫”什么意思?

    生:劝诫。

    师:“子”呢?

    生:指诸葛亮的儿子。

    师:“书”怎么解释?

    生:“书”在这里是名词,意思是书信。

    师:它也有做动词的时候。动词时如何理解?

    生:是书写。

    师:从文题看这就是一篇父亲劝勉儿子的书信。古代文人是喜欢写信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古代家长的教育方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看这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年过半百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说了些什么?(出示教学目标。)

    2.听读吟诵,字通句顺

    师:老师先来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正音。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节奏的划分。默读就是要做到“三不”和“三到”。“三不”,即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所谓眼到,就是认真用眼看,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草草过场的不良习惯。所谓心到,就是看到哪儿,想到哪儿,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分析课文中提出的问题。所谓手到,就是随时动手划、注,或做一些其他标志。(生默读课文。)

    师:做得很好。下面请他推荐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生朗读。) 你真了不起,在朗读方面你都可以当我的老师了,节奏划分得很准确。老师最喜欢你读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能再读一下吗?同学们,我们一起跟读好吗?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生跟读。)

    师:我想咱班一定还有很多朗读高手,那咱们一起来齐读全文吧。(生齐读。)

    3.自读内化,品味字句

    师:古人云:“读书万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试着来解释全文。

    (出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贯:注意联系原文,润饰语言,选择合适语气。)

    师:下面请参考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内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师随堂查看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生:“静以修身”的“以”怎么翻译?

    师:“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这里可以翻译为“来”。

    生:老师我不会翻译“修身”。

    师:“修身”,我们可以,译为修养身心。

    生: “非志无以成学”的“志”怎么理解?

    生:老师我来帮他,“志”是志向。与上文中“明志”的“志”是同一用法。

    生:“多不接世”的“多”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他解答?

    生:“多”是指多数人。

    师:说得好,这里是形容词动用。这些词稍有难度,希望大家认真做好批注。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你们的翻译成果吧,全文5个句子,每句找一个小组来答,本组合作,先由一个人按节奏朗读句子,再由一个人或多个人翻译这一句。这种方式,你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好,遗憾的是只有5个句子,只能有5组参加,现在抢题开始。

    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生: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生:“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生: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生: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生: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

    师:小组配合得都很默契,翻譯得也很准确。现在让我们齐读全文,边读边在脑中回忆翻译。

    4.齐读深化,品析感悟

    师:诸葛亮的智慧流传千古。你一定很喜欢他说的这些话,请找出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然后按照这个句式来回答:我喜欢……因为……

    生:我喜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致远。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心宁静、专一,可以明确志向,可以实现远大目标。

    生:我喜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

    生:这句话告诫我们求学的路是孤独寂寞的,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才能把学问做得精,那么不学习也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也就不能成才。

    师:这一句是诸葛亮把励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勤学。

    生:我喜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放松懈怠,浅尝辄止,博而不精,好高骛远,都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轻薄浮躁,也不利于修养性情。

    生:我喜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作者开篇就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并以此告诫他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做人的根本。

    师:那么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生:两个字,一是静,二是俭。

    师:谁能说说诸葛亮是怎样做到俭的?

    生:诸葛亮年轻时过着隐居生活,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他做了丞相依然清贫、节俭,“俭以养德”这是他人生的智慧。

    师:很恰当,你一定读了不少书。同学们可以接着谈。

    生:我喜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多么真诚的叮咛啊。我好羡慕诸葛亮的儿子,有这么细心的爸爸。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子呀,流年似水,岁月蹉跎。莫要老大徒伤悲啊”。(全场大笑。)

    师: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惜时,论语中也有关于惜时的句子,咱们齐背一下吧。

    师:诸葛亮的教子之心非常明确,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希望儿子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那么他的儿子是否能如他所愿呢?有没有人了解他的儿子,并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他品学兼优,但他死得十分壮烈。

    生:他叫诸葛瞻,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上均有一定成就,是三国时代屈指可数的人才。

    生:他是蜀国人爱戴的英雄。

    师:同学们真是知识广博啊!听你这么一说,我们知道了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诸葛瞻最后成为蜀国人爱戴的英雄与诸葛亮早年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重温一下这封信,来感受这位年过半百的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生齐读。)

    师:齐读的时候你发现没有?有几个句子,我们不由自主地就重读了。都有哪句大家说一说。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师:对,这三个双重否定句表示强调,所以我们要重读停顿,也做得很恰当,谁能说一说都什么时候需要停顿呢?

    生:标点符号之处。

    师:有的时候停顿是因为语法需要,有的时候是感情需要。感情需要的时候是声断情不断,比如“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跟老师读“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生:“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齐诵总领 拓展延伸

    师:诸葛亮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是54岁了,同年他就病逝了,诸葛亮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后27年,他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27年,是他淡泊宁静的阶段,后27年是他明志致远的阶段,所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一生智慧的写照。他写《诫子书》,也希望后代可以借鉴他的智慧,这份家信仅仅86个字却天下闻名。读了这么多遍,咱们是不是可以试着背一背呢?(生齐诵全文。)

    师:《诫子书》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文章,字数不足百字,却广为流传,那么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 是教儿子怎么学习。

    生:是为了告诫儿子生活要节俭。

    生:就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

    师:说得好,是为了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在简朴中培养品德,表现了他对儿子的希望。

    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生:静和躁。

    生: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师:找出文中提到“志”的句子。

    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生:淡泊、宁静可以“明志”,无志不能“成学”。

    师:一方面,淡泊、宁静可以“明志”;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 。

    师:今天我们在《诫子书》中学习了为人为学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可以穿越时空,老师希望你们能将这些经典语句永记心间,让这些智慧伴我们一路前行。(作业:将你喜欢的诸葛亮名言积累下来。)

    教学反思:

    《诫子书》是统编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七年级的学生所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加之本文在内容上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齐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译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弄清文章的意思,初步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很多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基础知识,这种讲课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逆反,说的就是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将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可能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于是,我就大胆设想让朗读回归,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诫子书》中所说的道理。

    我认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经常练习。朗读是学生直接接触文章的一种形式,只有先接触文章,才能进行理性思考。因此,学生不读课文就无法接触文章,更不用说分析、理解课文了,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新课标也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用各种形式的朗读锻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的能力,着重学生多读教师少讲,以读代替口译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语感。

    教学评析:

    《诫子书》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文言文。按照“双线主题”的编排模式,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在语文要素方面,则要求“学习默读,学习圈点勾画,厘清作者的思路”。《诫子书》中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教读本文,可以通过读、背、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诸葛亮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内化为人生信条,同时,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在诵读中体味文言文的句式特点。纵观李老师的这节课,深感执教者做了精心的设计,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文言文教学的文体特征把握得较准确,并开动脑筋,有所创新。

    1.以读促理解,诵读贯穿始终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主要是打基础,诵读教学不可忽视,虽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继续学习默写这样的字眼,但默读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对于这样一篇不足百字,且句式整齐的文言文来说,诵读要比默读重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也是低年级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因此,李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以诵读贯穿始终,且每一次诵读都有其不同的目的,诵读设计很有层次感。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听读,然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培养语感,并对文章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次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语气、重音,对朗读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第三次朗读译读课文,要求读懂文意,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后,又提示可以齐读和背诵。最后,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后,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句子,读出父亲的谆谆教诲。

    2.教学方式多样,传授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背诵课文。在教学时,李老师采用播放微视频的方式,适时推荐文言文翻译的十字原则,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接着,又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提问。随堂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教学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思维

    课程标准提出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这堂课上,教师的问题设置得比较巧妙,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促进了课堂内容的生成,如让学生带着任务默读,适时补充诸葛亮54岁去世前的背景資料,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不同的体会。默读、勾画、理解、赏析,每一步都使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新阶段,最后加上对诸葛亮的评价,学生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也不言而喻。在学生学习困顿、教学节奏转换时拿出补充资料,既适当又恰到好处。最后对下节课所留问题又使教学上了新台阶,此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水平,体现了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和掌握教材的能力。

    4.情感价值教育,突出立德树人

    现在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引导,对“人”的引导要比知识传授有意义的多。无疑,李老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诫子书》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李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诸葛亮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告诫了什么内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既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联系生活,迁移课外,很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学是一项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会有遗憾和不足。这节课中,学生在思路跟进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思辨和自主能力发挥尚有欠缺。另外,学生的圈点批注不够到位,可能是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此文,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没有过多停留,过程显得有些潦草,如果是新授课时,在圈点批注、互助互学上再多一些指导,课的内容会更丰满。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