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历史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四好”
范文

    凌炳忠

    摘 要:历史学科作为横贯古今的人文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思想品德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给中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德育教育贯穿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历史课堂;好能力;好心理;好道德;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110-2

    历史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主要任务和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背出多少问题,解对多少题目,获取多少分数,而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和引导学生具有好能力、好心理、好道德、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基,成就社会有用人才。

    一、培养学生具有好能力

    分数诚可贵,能力价更高。历史学科的高分数,只是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依据之一,其作用是暂时和眼前的,而好能力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立足社会。因此,培养学生好能力成了历史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好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和交往能力等。

    1.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旧知识不断老化,老教条逐渐褪色;加上历史的一些道理、观点即使会背出作用也不大。因此,历史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将来踏上社会,获取新知识提供方法指导。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发动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素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让学生划、背、默、考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方法,要强化学法指导,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寻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过程、方法和规律,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2.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历史课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放眼世界,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如开展问卷调查,研究性学习等,通过调查、取证、研究、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获取一手资料,感悟和明白道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3.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学生,功在当今,利在今后,历史课教师义不容辞。历史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教学中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固步自封,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敢于向教师挑战,向教材质疑,向权威发问,永不满足,永无止境。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主见,哪怕是“异想天开”和“天方夜谭”,哪怕是微不足道和不足挂齿,都要及时加以鼓励,以引发学生更大、更深的想象和创新。

    二、培养学生具有好心理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难免出现浮躁和不安。有心理问题,心理亚健康的人呈现逐年上升之势。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良好心理教育和引导刻不容缓。

    1.培养学生四自心理

    养成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在校更好学习,将来踏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大有裨益。作为历史课就要有意识、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理。时时、事事、处处拥有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耐挫心理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吃不得半点苦,受不得半点委屈,来不得半点不顺心。如果稍微留意一下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经常会发现有的人因为一点小事,遇到暂时的困难,稍微有点不如意,或自杀、或自残、或抑郁症,怨声载道,一蹶不振。作为历史课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耐挫心理的辅导和培养,通过典型案例,循循善诱,培养学生树立阳光心态,铸就坚强的意志品质,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直面挫折,笑对生活。

    3.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独生子女的普及,使学生以我为中心,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他们往往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通过历史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善于悦纳别人,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技巧。既不高估自己,也不小看自己;既不轻视别人,也不盲从别人。

    三、培养学生具有好道德

    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历史课堂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其地位和作用是和政治课相提并论。因此,德育性成了历史课堂永恒的主题和不折不扣的目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学生完善人格,必须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

    1.榜样引领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课堂不仅要通过“高大上”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历史课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寻找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好人好事,通过学生身边的榜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和熏陶,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逐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2.实践锤炼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明道理。历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每课后面提供的“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

    四、培养学生具有好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為习惯对学生终身有用,也是历史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历史课堂上,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教师现身说法,同学心得交流,情境模拟测试等多种途径。

    1.教师现身说法

    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都有向师心理,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尝试着模仿。教师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都在暗暗仿效,偷偷尝试。作为历史教师要彻底摒弃空洞说教的方式,可以将发生在教师自己身边的故事作为案例与学生一起分享。通过历史教师真实的案例举案说法,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潜滋暗长,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2.同学心得交流

    对于一些“高大上”的人物,学生可能觉得有一定的距离,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远不可学,而就在身边的榜样可学、可参照、可借鉴。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在交流中互相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

    历史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历史课也无需要过分苛求;历史课不以知识教学为宗旨,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但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并着力培养学生以上“四好”,也就牵住了历史课堂的“牛鼻子”,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有效的、实在的课堂,必将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