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借力行知生活理论促进学生“三力”发展 |
范文 | 施正芳 钮美芳 摘 要: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理论铸造学生的“生命力”,要用“社会即学校”理论来提升学生的“生存力”,要用“教学做合一”来推动学生的“生长力”。本文阐述了如何将陶行知生活理论融入生活,发展学生生命力,对比生活,发展学生生存力,体验生活,发展学生生生长力。 关键词:生活理论,三力发展,融入生活,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3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66-1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范畴,主要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维度。 本文中所论及的“三力”,即“生命力”“生存力”“生长力”。这“三力”涵盖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纵观现在的学校教育,重考试而轻能力,鉴于此,教育者应该积极探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与学生“三力”之间的关联,用“生活即教育”理论铸造学生的“生命力”,用“社会即学校”理论来提升学生的“生存力”,用“教学做合一”来推动学生的“生长力”。 一、融入生活,发展学生生命力 小学正是生命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正处于生命成长的起始板块,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还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即便进入中高年级,他们的生命意识还相对单薄,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教材中的文本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带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到生活中,发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以统编版六上《丁香结》一文为例,课文先描写了春天中、校园里、街道旁和细雨中的丁香花,然后借助于古诗词中对丁香结的描写,将表达的视角从描写丁香花向表达人生态度转变。此时,教师应及时拓展资料,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宗璞写给自己弟弟的,弟弟一直都喜欢丁香花,但此时身患重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弟弟战胜病魔。这正是促发学生生命意识觉醒的极好资源。为此,教师应紧扣课文中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将文本中作者对丁香花的描写和生命意识融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懂得生活中难免都会有挫折。我们要开朗、乐观地去看待生活中的这些遭遇。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课文人物、情感的旁觀者,而是融入了生活的感知,学会将课文与自己所联系,在关照自我的过程中发展了生命力。 二、对比生活,发展学生生存力 语文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恐怕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认知能力,更重要是要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不断历练生存力。生存力与生命力相比,已经不再局限在自我意识中,而是要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运用好社会这个资源载体,发展学生的生存价值。 以统编版六上《少年闰土》一文为例,此文虽然是一篇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但其中主人公的经历和反思,却能够成为发展学生生存力的重要资源。作者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刻画了“我”和少年闰土两个完全不同的少年形象:“少年闰土”见多识广,天真烂漫,果敢敏捷,而“我”则显得孤陋寡闻,造成两者之间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文中的“我”不能外出玩耍,更多的是在“四角的院落”中看看蓝天,就如同是一个井底之蛙。没有了交往,没有了朋友,就没有真正的快乐。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何尝又不是文中的“我”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类比文中的“我”与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从而将更多自由表达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我”和少年闰土的生活中,形成对正确的生活态度,提升自身的生存力。 三、体验生活,发展学生生生长力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生命个体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持久的动力。语文学习过程中,这种动力就需要在激活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从文本中体悟、吸收与内化,汲取生命成长的营养,发展学生内在的生长力。 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少年中国说》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以文言形式写成,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阅读这种文章,教师不仅要从文本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文本中吸收蓬勃向上的信仰,获取不断进的力量。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从体验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生活: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现在是中国、社会、是民族的希望,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报效社会、报效民族呢?借助这篇文章所散发出来的勃发力量,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体验自己生活的同时,促进自身生长力的提升。 真正富有质量的生命力,绝不应该将关注的范畴局限在自己个人的身心健康层面,而需要扩大视野,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去尝试关注自身与社会、与国家的关联,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知晓自己作为少年一代所应该承载的使命,激活自身的生命动力,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朝着更积极、更阳光、更健康的生命之境进发。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同时也需要从人文性的角度,铸造学生的良好品质,铸造大写的人,提升学生的生命力、生存力和生长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