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学校餐桌文化提升农村寄宿生品格 |
范文 | 祁国萍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餐桌文化与学生品格培养的内在联系和农村寄宿生在就餐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可把餐桌当课堂,以学校优秀的餐桌文化提升农村寄宿生品格的建议。 [关键词]餐桌文化;农村寄宿生;品格 [中图分类号]? ? G635?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03-0091-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餐桌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是餐桌礼仪,即文明礼仪在“餐桌上的表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此为契机,巧用餐桌文化提升学生品格。 笔者所在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完全中学。初中生早上和中午免费享受国家营养餐。90%的高中生为寄宿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解决。在学校就餐时的不良表现有:不守秩序、插队、浪费食物、用餐过程中大声喧哗、打闹,甚至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等。上述不良表现实质是任性、自私、不守规矩、懒散、不懂文明礼仪等不良品格的外化,而这些不良品格在农村寄宿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餐桌礼仪教育涉及精神和道德教育,可以说,餐桌礼仪教育刻不容缓。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餐桌文化与学生品格培养的内在联系,再分析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最后才能因材施教。 一、餐桌文化与学生品格培养的内在联系 餐桌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其核心部分是餐桌礼仪,注重礼仪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学习餐桌文化有利于提升农村寄宿生的品格。 1.学习餐桌文化可以完善农村寄宿生的道德品质 餐桌文化凝聚著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思想内涵丰富。加强农村寄宿生的餐桌文化教育,有利于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品格。 2.学习餐桌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村寄宿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理想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餐桌文化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在餐桌文化的熏陶下,农村寄宿生可以净化心灵,提升品格,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3.学习餐桌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校园 学习餐桌礼仪能修身养性,让学生即使在就餐过程中与同学发生矛盾也能妥善处理。学习餐桌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厚。 4.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意志品质 不少“00后”的农村寄宿生任性、懒散、脆弱、依赖性强。学习餐桌文化能使其身心平衡发展,提升其自制力和自觉性;能使其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在面对困难时不退却,养成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品质。 二、农村寄宿生在就餐时存在的问题 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大部分农村寄宿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必然对其品格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学生的父母重成绩轻品格,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再加上长辈的溺爱,导致这些学生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进而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多元文化和物质利益的冲击下,这些学生形成的不良品格,在就餐时有如下表现: 1.在餐桌上与同学交流的主题多是如何享受物质生活,很少谈及理想信念 部分农村寄宿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未能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所以他们在用餐过程中很少谈及自己的理想和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对物质享受夸夸其谈。其在用餐时的表现为任性、懒散、与同学相互攀比,且其对饭菜质量和档次的要求也超出了学校所能提供的水平。 2.缺乏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不少农村寄宿生由于家庭或学校教育不当形成了飞扬跋扈、玩世不恭等性格特征,他们没有感恩之心,缺乏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并且自控力弱,不遵守校纪校规。其在用餐时常“以我为中心”;挑食;不懂得谦让;随意拨拉饭菜,不顾及他人感受;不维护餐桌环境,弄脏了桌面也不会去清理,对学校的用餐要求置若罔闻。 3.道德水平低,难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些农村寄宿生的道德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可能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从进学校食堂到用餐结束,他们常大声喧哗、敲饭碗、拍桌子,在用餐时打闹,随地吐痰、扔垃圾,不爱惜粮食,不能妥善处理矛盾。 4.耐挫力弱,意志品质脆弱 当代农村寄宿生大多为“00后”,有些学生生活在“6+1”家庭结构环境中,容易形成任性、懒散、敏感、脆弱、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他们耐挫力弱、喜欢听表扬、不能听批评、不喜欢听“忠言”,因此常在餐桌上与同学发生口角。他们对学习、生活缺乏耐心,在用餐过程中常表现出自以为是的态度。他们没有文明的餐饮习惯,每次用餐结束时餐桌都一片狼藉,个别学生甚至无法彻底清洗干净自己的餐盒。他们在排队时常通过粗俗的行为来插队,不能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 三、把餐桌当课堂,巧用学校餐桌文化 农村寄宿生每日三餐都是在食堂集体用餐,学校可以此为契机,通过餐桌文化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品格。从学生入校第一次集体用餐开始,学校就可以进行进餐教育。可用一到两周时间安排学校营养师在餐前专门讲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及膳食搭配原则,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饮食,杜绝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可用视频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维护好自己的桌前卫生,用餐结束主动清理桌面,并对餐饮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宽松愉悦的进餐环境可以让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淡化消退。因此,从进餐开始到结束,可要求学生不能大声喧哗,并且每到餐点时间,食堂可以播放优美、动听、高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轻松舒心的氛围,使其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 与此同时,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餐桌文化教育: 第一,潜移默化,让餐桌文化渗透到进餐的每个环节。 在食堂正门口上方,可以书写类似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标语,以告知学生不能浪费食物。可以图文并茂或温馨提示的形式将相关的文明用餐要求呈现在学生一眼就能看见的墙壁上。可在取餐窗口书写餐桌文明礼仪标语,如“轻声细语”“自觉排队”“相互礼让”等,提醒学生养成文明用餐的行为习惯。可在水槽上方及食堂的墙柱上张贴“不浪费”“光盘行动”等提示语。甚至可以不开设教师专用食堂,让教师与学生一起用餐,使教师的文明用餐行为感染学生,起到“身教大于言传”的效果。 第二,“监督+激励”,引导学生健康文明用餐。 校学生会和校团委可以联合设立“餐桌礼仪标兵”和“文明餐桌”的荣誉称号,并且让学生会成员监督和管理学生的整个用餐过程。每周评出的“餐桌礼仪标兵”和“文明餐桌”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从而自觉学习餐桌礼仪。 第三,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文明的魅力和劳动的艰辛。 食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学校的文化內涵和文明程度。学校可以规定每学期召开3到4次以“餐桌礼仪”“文明礼貌”“节约粮食”“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会。每月可以进行一次大型的餐桌文化教育活动,包括演讲、情景剧表演、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再现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反思自己不文明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学校周边有许多耕地,一年四季都有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于是,笔者所在学校就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开展农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劳动,感受劳动的艰辛。通过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明的魅力,体会劳动的艰辛,提升自身的品格。 四、加强家校沟通交流 许多农村寄宿生家长忽视或根本不懂餐桌文化教育,孩子在餐桌上任何不文明、没礼貌的行为都以“还是孩子”而蔽之。家长的这种无原则的宠溺误导了孩子,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不良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问卷调查、告家长书、家校合作卡、短信、微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餐桌文化的重要性,继而重视它。班主任可以不定时地在周末的饭点前,以温馨小提示的方式让家长重视餐桌礼仪,培养孩子文明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和品格。家校合作卡对于构建“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班主任可以将一周内学生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在餐桌上的表现详细地记入卡片,让学生周末带回家。家长可以通过卡片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并将孩子周末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入卡片,周一再交给班主任。每周一次的反馈和交流,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农村寄宿学校把餐桌文化教育纳入学生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巧用餐桌文化不仅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益于教师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四有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张玛莉.成功有礼(2):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 [3]?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特约编辑 景? ?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