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生地理试题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对策
范文

    蒋亚琴

    高中生地理试题阅读过程中存在缺乏阅读技能、缺乏阅读思维以及缺乏阅读视野的问题,应提高技能、规范语言,注重整体、深入阅读,注重素材、拓展阅读,从这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地理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力。

    地理试题阅读? 教学对策? 高中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对“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表述为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关键能力之一。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需要更快、更准地获取信息资源,需要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地理高考四大能力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考查学生的閱读能力。

    一、问题呈现

    1.缺乏阅读技能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阅读技能的问题表现为:(1)不懂词义导致理解错误。例如2018年4月浙江省地理选考卷第11题,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哪个地区,学生搞不清薪柴(指烧饭时需要用的木柴)是何物,因此不能判断薪柴为生物能源、生物能源为可再生能源而失分。再如学生会把“冲积扇”错写成“冲击扇”,就在于不懂冲击和冲积的词义差别,冲击指冲刷,猛烈撞击,指风或水的侵蚀作用,而冲积是地理地质学名词,指岩石风化、剥蚀的碎屑由河流或其他地表径流的搬运而堆积在陆地上的沉积物。(2)缺乏解词技能而混淆地理概念。例如学生常把荒漠和荒漠化混为一谈就在于缺乏说文解词的技能。荒漠是一种地貌组合,表现为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也是一种植被景观;而荒漠化则是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3)不能从地理的视角专业性地解读地理知识。例如对于“热力”一词,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中,此热力性质为比热容,海水的比热容大,陆地上的沙、石比热容小;全球气压带形成原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此热力因素指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而在对流层大气的热力作用中,此热力作用指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缺乏阅读思维

    根据SOLO分类理论,学生的思维表现为无结构(思维混乱)、单点结构(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或要素)、多点结构(可涉及多个要点或要素,但无法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关联结构(能够涉及多个要点或要素,而且能够建立合理的联系)和拓展抽象结构(能够进一步抽象认识或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答案)[1]。例如在让学生表达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时,不少学生只能零零碎碎地表达一二,就在于割裂式地阅读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学生的思维表现为无结构或单点结构。零碎的知识点阅读,是一堆没法垒在一起的金子,实用价值不高,不知这个知识点出现在哪个章节,也不知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碰到的问题,知识点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关联,更不能进行创新性思考。

    3.缺乏阅读视野

    近年来浙江选考卷、全国卷都出现了以教材的阅读素材或地图册内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或作为试题参考答案的来源,而对教材的阅读素材比较陌生的考生碰到此类题目就容易失分。例如2018年全国卷2第37题考查了龙卷风的内容,而这部分知识来自湘教版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第二节阅读材料:美国,多龙卷风的国家。

    学生缺乏大知识观,缺乏学科间内容结构的立体化构架,缺乏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透过地理素材把握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2017全国文综卷1第37题,以植物的生长习性及作用为背景材料,考查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出现了“干扰强度”关于生物的新概念,不少学生处于茫然状态。

    二、教学对策

    1.提高技能,规范语言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分析,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应当从阅读对象入手,即语言入手。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字词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等多种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中习得阅读基本技能[2]。掌握文本阅读的基本技能,从词性、词形、文本体验等视角引导学生感悟遣词造句的技巧。例如从词形上分析,凹岸的“凹”中间镂空,是被侵蚀掉的岸,凸岸的“凸”中间突出,是被堆积的岸。再如“外力作用”与“外力”,学生对这两个地理概念很容易混淆,但如果掌握词性,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为动词,而外力(风、流水、海水、冰川等)为名词,那就很容易区别。

    在阅读地理文本遣词造句方面,可发现地理影响、意义类往往采用动宾结构,例如城市化的意义“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技术交流,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地理原因、措施类则常采用主谓结构,例如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因为该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生产较为发达”。因此在解答地理试题时,规范答题语言,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注重整体,深入阅读

    整体阅读能使记忆保持连续,就像有一根绳子能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引导学生阅读目录,读大小标题,明确每个知识点的编排体系和来龙去脉,才能从整体上弄清楚要学什么、为什么而学、怎么学的问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学生的思维结构表现为关联结构,就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气候要素,气温影响植被、河流,降水影响干湿分区,自然因素又影响农业耕作方式,作物熟制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此去记忆,就不是一盘散沙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确定任务主题,围绕主题的任务型阅读,能打破教材界限,丰富课程资源,有利于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深入理解。例如微专题的学习,就需要深层次阅读相关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模块,比如以“南方的雨”为专题进行深入阅读,长江中下游六月份的梅雨,华西秋雨,台北冬季的“竹风兰雨”,云贵高原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冬雨等,结合不同的时空区域具体分析每一种雨的成因。

    3.注重素材,拓展阅读

    充分利用教材阅读材料,扩大文本选择范围,例如湘教版地理教材每一单元后的双语阅读,能从英语的角度解析地理知识,对教材缺失的内容和知识进行系统地补充。高考有些试题材料就来自于教材中的案例或者阅读材料,例如2018年11月浙江选考卷第26题第(4)小题:从农业生态保护角度,简述乙地农场发展苜蓿与与玉米轮作的作用,就来自湘教版地理III第二章第四节阅读材料“保护性耕作”,苜蓿与玉米轮作是一种成功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秸秆覆盖地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苜蓿属于豆科作物,有固氮作用,因而能提高土壤肥力。

    阅读素材的多元化,不单单是地理学科的,涉及到历史、政治、英语、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例如学习产业转移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微笑曲线”。贝加尔湖是断裂构造湖,是世界上最深邃的湖泊,可延伸阅读西汉苏武牧羊的故事,追述历史渊源,增强家国情怀。歌曲、视频、电影、杂志等也是地理阅读的素材库。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入《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部电影,可以很好地诠释印巴分治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4期就专门有长白山苔原带的详细介绍,如果学生阅读过此素材,那么2017年全国卷1第37题考查“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存在阴阳坡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和干扰现象”就不会显得很陌生。

    总而言之,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内容,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词性词义、句子结构、阅读思维、素材选择,需要地理老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钻研,提高学生在地理试题阅读中更快、更准地获取和解读信息,最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刘晶晶,郭元祥.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内涵、构成及测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

    【责任编辑? 王? 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