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生为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索 |
范文 | 田春 【内容摘要】“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它是新课改的精髓,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主体向学生在课堂中以“学”的定位变化。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可以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转化。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课堂 ?应用 前言 “以生为本”是我国新课改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教师教学主要目的。在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导致出现了一些教育的弊端。因此我们要切实发挥“以生为本”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以生为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期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积极成果。 一、“以生为本”的重要性 “以生为本”在如今的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宏观方面看,“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心系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利益、成长放在心上,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微观上来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方式关注、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学生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素养才能大大提升。 二、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的模式太过死板。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对教材的“正确性”具有最大的权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 2.学生的地位被忽视 在旧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遏制,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力被忽视。教师只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价值观的形成不够关注。学生缺乏双向信息和多想信息的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内容封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受到限制。 3.以成绩评价有失公正 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人品、世界观等均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教育理念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遏制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还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分数高在老师眼中就是优秀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不被老师喜欢,以至于学生也不去思考探究问题,只为应付考试。这样一来,教师影响了学生学习素养的形成,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以生为本”在初中课堂的应用策略 1.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当下要把教师从过去的“教课本、教知识”,学生的“学知识、记知识”的单一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学行为的科学化、合理化转变,深挖学科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学生课堂地位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等品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先在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的开发学生各种潜能,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对整个教学来说,教师固然重要,但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一定要明确定位,坚持以生为本。例如在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是学生从小学迈入中学一个跨越性的阶段,见证着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教师作为成年人感受不如这些正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提出问题:“上了中学你们觉得长大了没有?你们对中学生活又有哪些期待呢?”要学会倾听学生,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思。 3.良好的教育评价 教师要把所有的学生放在心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做一个细心的老师,不要千篇一律的评价学生,对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何学习动力,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并进行良好的教育評价,学生便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简单的评述学生回答的“好不好”、“对不对”,而是“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还能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吗?”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以生为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初中课堂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落脚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洪明. 以生为本的初中政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究——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45-46. [2] 姜雪. 以生为本 创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 名师在线,2018(02):39-40. [3] 王秀东. 以生为本,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效率[J]. 好家长,2016(42):183.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本庄镇初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