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鸟那些事儿 |
范文 | 贺雪飞 一、案例背景 某周五下午,刚上语文课,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绿色的小鸟,短暂的慌乱后,小鸟停在了投影仪上。下课了小鸟还停着……我灵机一动,在班级QQ群要求学生周末在完成大作文的基础上,选写一段或一篇“小鸟”,电子稿发给我。周一打印出来,全班35位学生人手一份,要求边看边把感觉有意思或自己有话可说的地方画出来,字词句段篇都可以,进行交流。 二、案例描述 师:课前同学们阅读了30多篇“小鸟”,有没有感觉有意思或自己有话可说的地方呢?请举手! 明×:胡××的有一点很好,由“鸟儿没有了翅膀”想到了人,这是其他同学没写到的。 师:你的意思是胡××有联想便是好的?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齐××:我认为不好,因为对比其他同学的作文,胡××没有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清楚。 师:我也这么想,虽然详略是根据中心来安排的,但是必要的交代还是不可或缺的。 刘××:这个联想并不是很好,小鸟翅膀受了伤,她联想到“有些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觉怪怪的。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不是觉得“小鸟翅膀受了伤”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联系不上?语文老师写道:“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二十多年后是萧索的荒村,二十多年前是神异的图画,故乡反而更落后了……我们的家乡是日新月异越变越美了!”两者之间有联系,这样的联想就自然多了。 齐××:敖×的“小鸟像铅球般飞了出去”,这个比喻不切实际。 師:是啊,小鸟那么轻盈,怎么会像铅球般飞了出去?那有没有用得好的比喻呢? 生:有,陈×ד可它却像断了线的风筝般摔了下去”就很好。 师:是的,观察要仔细,比喻要符合生活实际。焦×来说说看。 焦×:我觉得王×的作文有点搞笑和夸张。“伸出那只万恶的手尝试着把那只小鸟抓起来”“万恶”太夸张了。 师:王××大概想表达对小鸟的爱,但用“万恶”来修饰同学的手,确实过了,要不,我们给“万恶”加个引号怎么样? 生:好! 焦×:“最后由于撞断了翅膀与体力的透支”(只是“撞伤”不是“撞断”),“身体的眩晕和多名同学的追赶与抽打”(没有“抽打”),“感受到小鸟身上的余温后”(“余温”会让人感觉小鸟已经死了),“用力地将小鸟一扔”(不是“往下扔”是“往上抛”)。 师:(做了一个“往下扔”的动作)(有同学在做“往上抛”放飞的动作)真仔细,你说他搞笑,是因为他有些用词不够准确。我也有同感,比如“他们兴奋地喊道:‘还没死呢!”(同学们又笑了)“还没死呢”应该改成——“还活着,还活着”。贾××想说什么? 贾××:我感觉焦×写得很不错,很幽默并富有感情。把逮鸟说成“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游戏结束,小鸟“被捕入狱”,被“关”在“逮捕大队”手中。这些词句很幽默,而且她很喜欢这只鸟,比如“我们站在投影仪下送它离开,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它却迟迟没有动身。于是把窗全开了,风从四面八方召它回家,它依旧没有丝毫要起飞的意思,反而蜷缩得更紧了。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窃喜的,陪着我们放学吧,真好,我心想。”还有“我想小鸟它一定后悔死了。笑着来,哭着走。”“我想,如果还有下次,鸟儿,我们一定让你笑着飞来!笑着飞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鸟之情。 师:你把老师想说的很多话都说出来了,真厉害! 贾××:还有梁××对鸟的描写“它身穿一袭翠绿的华服,拖着长长的裙摆,转着黑溜溜的小眼睛好奇而又机警地向下看着”很好,写出了小鸟的外形特点。 师:梁××对鸟的描写确实不错,韩××也有类似的描写:“小小的身体,绿色的羽毛,宝石般的眼珠不停地转着,看上去可爱极了!”看,你写的小鸟到底是麻雀还是鹦鹉看不出来,梁××和韩××的有了对小鸟外形、颜色等的描写效果就不一样。你是当事人,你对此事有什么感想? 康××:在肖××的作文中,“我们站在四楼向下看,只见小鸟在那纹丝不动,都以为它已经死了,有一位同学竟不禁哭了出来”,我没看到有人哭。 生:有人哭。 师:谁? 生:焦×! 师:怪不得焦×写得富有感情,原来是真情流露。这让我们想到“写作四有”之—— 生:有体验,有感悟,有观点,有感情! 师:你无意间把焦×此文写得好的原因挖出来了,老师其实想问你对捉鸟放鸟这件事有什么感想,说说看。 康××:有同学在作文里说我好心办坏事,是这样,我以后做事会小心点。 师:我发现,我们同学其实挺会写也挺能说,王××有一段话写得很真实。 师:生活处处是语文,希望通过这次的写作活动,同学们能更爱写作,更会写作! 三、案例反思 很多学生平时作文总不知“写什么”,这次因为有了不速之客“小鸟”,“写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对这个题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有些学生,平时发言不太热烈,这次我只是要求学生就“感觉有意思或自己有话可说的地方”说一说。当然,不可能每节课都有这种看似“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生成”的惊喜,这就要求教师“胸中有丘壑,眼里有学生”,比如对焦×和贾××的点名回答,及时把学生引导到更高层次的讲评上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对康××的点名回答,则是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注重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如果语文课能充满生活气息,学生言之有物,老师注意引导,“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的编写理念将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加强和落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