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师生合力,共助后进生成长 |
范文 | 崔婷霞 摘 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教育者不难发现,在学校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因为有那么一部分孩子,他们或自卑、消极、成绩落后、或行为约束能力较弱,得不到老师的赞扬,得不到同学的认可,无法成为家长的骄傲,这些学生就是“后进生”。 关键词:师生合力;后进生;成长 如何帮助后进生在学校大环境下获得充分成长,一直是教育界孜孜不倦探寻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方法策略已经相当多,可是,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面对一个个有棱有角的学生,我们还是觉得无从入手。所以,面對后进生,很多老师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有的选择批评,认为多批评几句学生就能改变,可是,这并没有实际作用;有的老师选择鼓励,认为多鼓励,学生就会朝着我们鼓励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好,可是,鼓励得多了,学生就麻木了,也就失去了预想中要达到的效果。 对待后进生,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发自内心地悦纳他们,把他们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对待,发掘他们身上为数不多的优点的同时,也接受他们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缺点,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认可。 (2)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成长引导方案,使这些孩子有机会、有可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慢慢觉醒,有意识地约束自身的行为。 (3)正视在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关注,寻找策略,不灰心,不放弃。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小学时候在老家读书,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不够文明,他们一进到城里的中学,显得格格不入,自然而然就成了班里的后进生。 我的班级里,就有一位这样的男孩子小森。他学习能力没问题,但是自我约束能力非常薄弱,成绩像坐过山车一般,时而考及格,时而考几分。上学经常迟到、上课打瞌睡,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因为手机监管问题,常与家长发生冲突,与母亲关系十分紧张。但是,他在校与同学关系很和谐,在班里有好几个“死党”,同学们都喜欢他。在科任老师眼里,他是一棵扶一扶就能上来的好苗子,所以一开始都乐意帮助他,作业没完成时,留堂辅导他作业,上课打瞌睡时下课找他谈心,考试成绩退步了,赶紧致电他的母亲……可是,收效甚微。作为班主任,我除了平时协助科任老师辅导教育他之外,也经常找他谈心,甚至会通过家校合力,给予他一些剥夺性的惩罚,但是作用都不大。慢慢地,老师们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他也不再那么受关注了。可是,我不愿意认输,我在耐心等待教育时机的到来…… 初三的一天早上,同学们都早早到校开始一天的学习。他又迟到了,我在教室门口截住他,大声呵斥他的这种行为,批评的言语非常严苛且音量很大,班里的同学都听得很清楚。批评完之后,让他站立教室后方听课。 我的这一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他“死党”们的反感,纷纷在班里说老师的惩罚太过分,班里的同学被这么一煽风点火,也都认为老师错了。我既无奈又委屈。可是转念一想,危机就是契机,如何化危机为契机,才是我应该努力去突破的关键点。 当天下午我找那几个学生出来谈心,跟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承认老师的惩罚过度了;(2)表示老师一个人孤军奋战效果不理想,他可能从初三毕业就会与这些好朋友分道扬镳,因为他考不上高中;(3)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关键时候互帮互助,不让他一个人掉队。 这次深入谈心效果极佳,第二天,他们就跑过来跟我说小森喜欢的网络游戏他们已经集体通过“威胁”让他暂时关停了,中考后才可以重新启动,手机暂时交给我来帮忙保管,不然就集体跟他“绝交”,他们还约定了一起考上“一中”。 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力惊人,小森慢慢地改变了,上学不迟到了,也阳光了,喜欢的学科成绩快速提升,薄弱科目也在一点点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关系缓和了。 但是只过了半个月,他似乎又没了那股劲,这时,我也加进了他们的小团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都及时鼓励他,并及时给予他的帮扶小团队一些科学的指引和有效的奖励,还在家长面前大力表扬他,在家长会上大力表扬这些帮助他的小伙伴,终于,中考,他成为了一匹黑马,成绩跃居全年级前列。 这次后进生转化成功,让我深思: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群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处理问题是根据一个方面的突出原因,想一个针对引起问题的对象的解决办法,但是,这样常常是取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比如小森沉迷网络游戏,我一开始的切入点是找他的母亲协助管理,可是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不爱学习,我一开始想到的是与科任老师形成合力来帮助他,可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帮助学生,要学会抓住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同伴群体来促进学生成长,小森同学的转化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 中学教师对于后进生的帮扶,应紧紧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及重要影响因素,巧用师生合力,才能有效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约束自己,改善缺点,获得真正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荆建华.“后进生”转化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7(2). [2]张燕.后进生的转化之道[J].甘肃教育,2016(17):4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