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河南坠子起源与发展探究
范文

    李易霖

    摘 要:河南坠子起源于河南开封,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演唱风格的民间曲艺,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民众的口头创作,浓缩了中原大地上近现代民间的情绪记忆和精神面貌,传承了汉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同时也吸纳了其他地区民族说唱艺术的风采和精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坠子所依赖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本文对河南坠子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初步探究,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关键词:河南坠子;起源;发展

    河南坠子是河南省极为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于160多年前诞生于开封。至光绪年间遍及豫东、豫北,从而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至1933年间,著名坠子演员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等出现之后,影响日益扩大,北至京津,西至西安,东至徐州,南至南京,都有了坠子艺人的足迹。但是那时置于国民党和敌伪反动统治之下,艺人的生命、生活均无保障,坠子艺术和其他曲种一样,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不久即呈江河日下之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这一曲种方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1]

    河南坠子的创始。据老艺人孟治法讲,早年他听其师爷说,河南坠子系乔治山所首创。乔治山小时候曾随师在开封唱三弦书,①在演出三弦书时,一人弹拨三弦接腔伴奏,一人手执铰子(即小铜钹)击节演唱,因而,它又叫“铰子书”,此外,还有一种腿缚木板自弹自唱三弦书,人们称它“腿板书”。三弦书有平调、越调、大怡封、小怡封之分,乔治山是唱平调三弦书的。他唱过之后,便用马尾在三弦上拉着玩,觉得很好听,他师傅见了就吵,不让他拉,然后师傅一出去他就继续拉,慢慢地拉出字来了。以后出师了,他便不弹了,拉着唱,唱的曲目是《玉虎坠》。因为他把三弦去掉了一根弦,并改变了三弦书“弦不随腔”的伴奏特点,而为唱一句,拉一句的“拖腔坠字”。这样一来很受大家欢迎,听众也越来越多,传来传去大家称他是唱坠子的(实谓坠字)。相传日久,坠子因此得名,后因产生河南,便冠以省名,称河南坠子。这一系坠子多由三弦书所改,它继承了三弦书的曲目、表演艺术和某些乐器(脚蹬梆便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别具风格,是上路坠子。

    随后,河南坠子传入安徽。孟治法(1899—1974)先生说,最早把坠子带入安徽的是郭成德。郭成德小时候随父经商到开封,此时开封唱坠子的已经有三家。郭成德在相国寺听书,对坠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便弃商学艺。坠子艺人一开始不教他,他便掏钱请教,学会后回安徽演唱,并且收了徒弟。可是郭成德还没有拜师,他不得不托人求师。当时安徽道情②艺人很多,其中张魁元、武明山、刘清举争着收徒,于是加上郭成德四家对书,过了三个月,谁都比不过张,于是郭成德拜师张魁元。其后,张魁元又收了很多徒弟,唯独郭成德的坠子群众很爱听,有压倒群芳之勢。张魁元说道:“唱道情不行啦,不挂坠子弦行不开啦。”自此,道情艺人都纷纷挂上了坠子弦。当时叫这种形式为“鼓碰弦”,这可谓是形成坠子艺术的过渡时期。后来,坠子艺人的门户,都是按道情艺人的门户说的,即道情艺人的祖师邱长春。可以看出,坠子在开封脱胎于三弦书,后来流入皖北,拜师于道情。不久道情即拼入坠子,坠子借道情的曲目,某些乐器和表演艺术而兴起,被称为下路坠子。

    回流豫北。坠子自皖北兴起后,旋即回流豫北,自赵言祥开始。赵言祥的师傅、师爷都是唱莺歌柳的(莺歌柳用小鼓三弦伴奏,八角鼓作打击乐器)。赵言祥12岁时在庙会上看到有个唱坠子的,唱啥拉啥,拉唱都很新鲜,便入了迷,回家后便模仿学拉。半年后,又听到唱脚蹬梆坠子的,于是仿照着做了个坠子弦,用木鱼做了个脚梆,在家自习。出门演唱后拜师莺歌柳艺人谷俊卿,便跟着谷俊卿演唱。赵言祥自拉自唱,谷俊卿用三弦给他伴奏。一年后,谷俊卿也改唱了脚蹬梆坠子,不唱莺歌柳了。

    之后上下两路坠子传入豫东,影响到当地艺人把小三弦去掉一根弦,改弹为拉,所以形成了豫东地区的坠子乐器。据上述资料,大多数人认为,莺歌柳和道情把衣钵传给了坠子,这是形成坠子曲种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三弦书对坠子的形成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坠子是因为莺歌柳、道情、三弦书而起家的,豫北艺人有“三归一”之说。河南省各地区坠子由何种曲种蜕变的不同和受到其他姊妹曲种影响的不同,现在形成了以商丘为中心的东路坠子,以安阳为中心的北路坠子和以开封、郑州为中心的中路坠子。③

    早期河南坠子的表演和唱腔都是比较简单的,当时群众对坠子的兴趣多半在那个新鲜的坠子弦上。后来艺人们在唱腔上吸收了越调、琴书、大鼓等曲调上的东西,化为己有,调门才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在城市演出的坠子艺人开始重视表演艺术,讲究表演技巧;在农村演出的坠子艺人则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感情,增强了坠子的感染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演唱艺术。不过,坠子得到更大的提高,是有了女演员之后。1913年,坠子表演开始有了女演员,优秀演员乔清秀的出现是河南坠子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她苦心钻研,不断地吸收和丰富坠子技巧。自成一派,独树一帜,一时轰动全国,被称为“坠子皇后”。坠子女演员的登台,不仅大大丰富了坠子的唱腔,而且丰富了演出形式,使原来的一拉一唱增加到对口唱、三口唱等形式。自此,河南坠子的队伍日渐壮大北至京津,西到西安,东至徐州,南至南京,都有了坠子艺人的足迹。

    就河南坠子本身而言,其无论是唱腔上还是在表演技法、伴奏乐器上,都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在现在各种文化蓬勃发展、外国潮流文化肆虐的时期,河南坠子的发展,可谓难上加难。从整个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上来说,电视上充斥着各种臆想历史,网络上更是布满外国文化渗透的印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曲艺文化,在各种现代文化、现实文化、外国文化的挤兑下,都快要被国人抛弃,投入外国人的怀抱中去了。从坠子文化层面来说,坠子文化也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喜爱坠子的观众年龄偏大,年轻人也许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曲种。根据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给出的数据:老艺人们平均年龄70岁,年轻艺人平均年龄40岁,年轻一代的几乎无人,坠子的传承遇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虽然说河南坠子在十三马街书会还可以艺压群雄,连续夺魁,但是依旧没办法掩饰它“人亡曲散,人走艺亡”的现实命运。这是河南坠子代表人马玉萍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中充满了浓浓的悲伤之情,也同时反映了河南坠子的现实现状。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开始对河南坠子的溯源开始研究证实,并对河南坠子进行谱例记录整理。可见,无论从音乐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来审视,河南坠子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极其珍贵。

    注释:①所谓三弦书是因为它主要使用三弦伴奏,故得名。又因它用的是小鼓三弦,有些地方就叫它“小鼓弦”。

    ②流行于和河南东南部的一种地方小戏。

    ③根据《河南坠子介绍》(张凌怡,1988)。

    参考文献:

    [1] 中国曲艺志·河南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

    [2]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 马紫晨.河南曲艺史论文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 张长弓.河南坠子书[M].三连书店出版社,1951.

    [5] 赵抱衡.赵铮河南坠子艺术[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