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润物细无声 |
范文 | 杜成艳 摘 要: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道德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基地在学生课程活动中,承担着德育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灵魂;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德育起着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基地不仅要重视德育,而且要有科学有效的策略来保证教育质量,从四方面对基地开展德育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基地;德育;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功效 陶行知说:“德是做人的根本。”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品德教育,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还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保障。因而,基地不仅要重视德育,而且要有科学有效的策略来保证教育质量。本文对基地开展德育策略进行研究。 一、依托红色文化,进行美德传承 基地周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但彰显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而且具有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作用。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探索其在基地德育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引入“融入式”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模式,进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近距离触摸先烈、英模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化作用。 红色文化如本地烈士陵园,天然具备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生走进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眼睛仿佛被吸引了般,只见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扑入眼帘,“与日月同辉”五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震撼圜宇,直抵心灵。一股低沉而动情的讲解声音娓娓道来,开启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学生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脑海里似乎闪现出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这些形象通过讲解声音的描述,逐渐清晰、具体、鲜活,触动着每一位听者的心灵,他们沉浸到那个战争年代,或震撼,或感动,或激愤,或悄悄抹泪……灵魂受到了荡涤,身心陶冶了正气,感叹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生也惊诧地发现,原来,灌云有这么多的独特之处:灌云所在的连云港,是除了徐州,唯一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共同战斗过的地方;此外,灌云还是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外围地区…… 此时,在学生心中升腾起的是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之情,顶天立地一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曾经追的电视、网络上那些毫无演技的流量小鲜肉、小花们,在这个大写的“人”字前,頓时低到尘埃里去了…… 此外,红色文化如开山岛,这张红色名片,是灌云乃至全国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学生在德育红色研学之旅中,深刻感受了开山岛情节:一奉献、二坚持、三追求。一奉献:时代楷模王继才爱国奉献精神,32年如一日夫妻守岛。二坚持:坚持初衷,矢志不渝。即使岛上日子单调的只有海鸥陪伴;即使岛之小,散步十几分钟就可绕岛走完一圈;即使经常遇到走私、风暴威胁生命;即使因为岛上气候恶劣,淡水、蔬菜补给无法及时运到而忍饥挨饿,依然摧不毁坚强的意志。三追求: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起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研学旅行体验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革命与奉献精神,又能避免因空洞说教带来的枯燥感,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总之,在基地德育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既是对德育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又是基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抓手,对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发挥实践课程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基地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处处体现德育的育人效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受,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必修课程,德育活动在基地工作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既可以突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又可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进行如下尝试: (一)德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多种多样,基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发挥实践课程主渠道作用。(1)直接开展德育课程。包括“八礼四仪”活动项目、模拟法庭活动项目、安全教育活动项目等,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其课程价值、育人功能。(2)“融入式”实践活动。基地其他活动课程如手工制作、心肺复苏、室外拓展等,通过“融入式”实践教学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主题、方法、途径、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同时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基地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相关服务活动,通过独立探究、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等,体现素质教育下群体应有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公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德育实效性,增强个体道德体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二)德育活动与基地传统实践汇演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进行有效整合 德育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德育应当贯穿整个基地参训过程中,渗透到每个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基地传统汇报演出、技能比赛、成果展示等活动,从确定主题目标、采用多元方法、促进德行合一、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践行德育活动。如在技能比赛中,进行“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比赛,以及签名增进学生的国家情感活动,展示德育的育人效应。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德育目标服务。 三、开发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加强德育建设 利用学校周围资源,通过基地课程与本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创新设计,开发凸显地方特色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本地独特文化的魅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基地组织的各项活动,养成热爱劳动、互相帮助、有责任、有担当等优良品质。 结合地域特点,在德育中加入本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和充实德育内涵。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一)开发校本教材,要充分挖掘红色故事和事迹 结合对学生培养的相关要求,编写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读本,让红色文化教育规范化、课程化。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组织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前期工作,重温本地红色历史和事迹,收集一些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让教师的心灵再次受到洗礼,从而在活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和感染。此外,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尚还健在的老红军、革命战士、所在区域负责党史研究的有关人士、所在地博物馆专家等,借助他们的力量,让校本教材的内容更科学、更有教育性。 (二)开发校本教材,要关注人文教育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可以涉及人文景观、宗教文化、神奇传说、特色曲藝、民俗风情、名人名著、历史名胜等,它们蕴含深厚的名山、名著、民俗,都是人文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激发爱祖国、爱家乡情怀,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有效方法。 (三)开发校本教材,要关注法治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基地开展法治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基地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使法治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主流,把学校的法治教育和社会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基地打造的“青苹果法治乐园”是江苏省省级法治示范点。青苹果法治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法治课堂”向学生讲述各种法律法规,还聘请了法治专家,为学生做法治讲座,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当小法官,开展法治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法懂法,从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四、与时俱进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德育功效 实践活动是德育的载体,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基地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充实德育内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德育系列活动。根据时代的变化,基地也不断赋予它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一)紧贴时政,德育教化 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基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2012年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吹响了“中国梦、我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2017年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这也是实践基地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在各个活动项目课题目标上做了明确要求,紧密结合“中国梦、我的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实践活动。如布贴画手工制作,在确定主题环节,即以“阳光下成长”为主题,要求制作画面积极向上,展示心中的梦想,并择优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再如,“我是文明小主人”活动比赛答卷内容,即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知识为重点,考查学生对此的掌握情况。基地德育建设紧贴时政,与时俱进地进行德育教化。 (二)适时调整,融入德育 在教学中,因为教师长期上一门课程会形成教学疲化、模式化,缺乏探索与创新精神,造成课程整体缺乏鲜活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基地调研教师根据课程发展状况,通过挖掘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与网络资源,适时依据当前形势,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课程,对各个实践活动进行相应调整,如基地增加了《八礼四仪》课程;通过设立新的课程,或加入本课程新鲜的血液,如布贴画、沙画等与本地地域特色相结合,使课程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树立学生核心素养,融入德育教化功能。 在选择课程方面,注重课程的教育性、人文性、趣味性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与时俱进中不知不觉发挥德育功效,从而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责任感的人。 总之,基地实践教育策略研究,坚持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基地指导思想,采取各种积极探索的研究方式,如红色文化、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时政教育等,让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增强认知、融入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鹏.德育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感悟[J].黑龙江教育,2012(9). [2]马张余.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外交流,2017(11). [3]邱凤英.初中德育教育初探[J].知识经济,2013(2). [4]史春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实施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实现:从经验到意义[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