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师在初中班级管理中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的方法探寻 |
范文 | 黄子华 摘 要: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始终牢记教育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班级的教育职能。但基于现实情况,僵硬地规定师生关系与互动方式,会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如何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并落实到班级管理中,是初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师生关系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因为师生双方认知问题的位置、能力、方法都有较大的不平衡。而冲突发生,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妥协。其中,初中班级管理与师生关系尤为不和谐,这极大地破坏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目的是国家集体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它的形成是扎根于教育规律与社会需求之上的,是时代、社会以及人性本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然而教育规律与社会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动态变化的。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既能充分发掘教育规律中的人本思想,发挥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满足教育的社会需求。因此如何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并落实到班级管理中,是初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掌握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是前提 初中班级管理特点与难点是基于初中生阶段独有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叛逆是其表现形式。所谓叛逆,是指人针对现状不满,却缺乏有效合理的解决手段,而盲目采取逃避、否认、冷对抗、语言肢体冲突等不当形式应对困难。[1] 叛逆心理现象的出现往往让教师不解,不处理或不恰当处理往往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的情况,养成情感冷漠、病态偏执的性格,尚未塑型完全的三观动摇、学习生活上意志衰退、精神萎靡、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初中学生这种叛逆心理的合理应对方式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也是管理学生的基础所在。 就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受阻碍很可能出现“固着现象”(fixation)。这并不利于班级管理,也脱离了教育的初衷,阻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身正为范是关键 1.教师必须比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从埃里克森在其学说中阐述的观点来看,初中生(12~15岁)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不完全,而出现的角色混乱(12~18岁)。所谓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而作为初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之一即引导学生完成对自我同一性的正确认识,理清自身不同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学会对不同的“我”之间的关系的合理认识和恰当的处理办法。 而有趣的是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其不稳定性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所特有的,并不像成年人一样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2]而对于这种不稳定性,往往会以“新”形式表现出来。新的时事热点,新的生活热词,新的生活态度与发展观念。正是因为新事物的大量冲击,初中学生对于自我概念才会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从教师的示范作用来讲,教师一味地去否认、批判新事物的出现并不能合理地给予学生足够帮助,解决现阶段自我概念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相反,教师在完全否认新事物的同时,学生因为认知到新事物的某一方面的优越性,反而会对教师的行事准则或个人能力产生质疑,这会极大地影响教师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对于班级管理也没有帮助。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学生也更愿意接纳与信任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教师。能尽可能地接纳新事物的优秀班级,也会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你必须比学生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2.教师需要认知到,我们追求的是教育的权利,而不是权威 接受新事物,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妥协,更不是教师尊严的丧失。相反,教师正在行使我们教育的权利,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展示自身对新事物接触时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面对新事物的态度;教师对新事物的认知方法也将成为学生再次认知新事物的标杆。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接触新事物的途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突发事件中,事件本身存在一定的负面性,与教师的价值观不一定符合。且教师是属于被动接受,在内心深处存在一定的心理抗拒。因此教师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可能会产生晕轮效应,泛化到学生主体身上。长期积累的消极晕轮效会形成刻板印象,成为阻碍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鸿沟。 不管教师认知到的新事物的途径积极与否,一旦教师参与其中,并且与学生建立互动(不作为也是互动的一种),教育的过程就已经发生。而此时教师对新事物的认知与处理应该是在尽可能地消除掉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而对于物体的作用(改变或维持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力。 所以,教师需要认知到,我们追求的是教育的权利,而不是权威。教师需要去费力思索与维持的不是自身的权威与不可侵犯,而是将教育的力量作用于什么地方,用多大的力,作用多长时间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 3.教师需要掌握比学生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之前我们提及过:学生现阶段的叛逆与心理障碍多数是因为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不完善与自我角色的混乱。然而学生发展最终出现固着乃至减退的成因则是“学生现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策略与现实问题的难度不符”的矛盾。这种矛盾带来的影响会随着学生一次次的失败泛化到整个班级内部。最终对整体班级的学风、班风,乃至于基础管理制度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让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尽管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但因为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有限性,这是一件需要慎重评估风险的事情。 因此学生仍需要正确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计划、有思考、有总结地去完成新事物的认知与自我同一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节约教育成本;也可以更高效地达成教育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被社会认同与需要的人。 然而让学生掌握何种方法?如何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快速且平和地接受新的方法论?这两个问题成了重中之重。 唯物辩证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与总特征在于三个核心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规律是很好解决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做决策的重要凭据。 (1)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 学生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能做,我不能? 对立统一规律作用详细地阐述了“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與偶然”“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所困惑的上述问题,在该规律中已经做了详细解答。学生会认知到“我做了什么?”“他做了什么?”“我所做的和他所做的联系与区别?”这些问题的思考会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完成他想完成的事情需要的条件和他自身缺乏的条件,而不是陷入获得性无助中。在能够理清“我”的概念的同时,学生的自我概念自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自我同一性提高,减少自我角色混乱的情况出现。学生与“他”(包括教师)的互动关系会更为和谐。 (2)量变质变规律的作用 量变质变规律在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为什么会对游戏中的升级、刷装备兴趣盎然。其根本原因在于,游戏将量变与质变可视化,通过经验值、装备属性向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成就感(爽感)。以此度过量变枯燥的积累过程,最终达成质变。这是游戏等娱乐活动的优势所在,却也是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天然劣势。我们通过让学生认知、感受到学习、教育的量变质变过程,调整合适的期待值,以满足学生自身成就感的获得。足够的成就感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沃土。这片沃土最终也会成为学生认清自我,与世界对话的初始之地。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终身学习理念。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核心是指肯定新事物的出现,否定旧事物的消极方面,否定不合理的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在掌握这项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事情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对于自身学习、生活的思考会更有动力,也具备效率。 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是存在生理及心理基础的。凯斯(R.Case)提出认知发展的“结构—过程”论中表述“向量或抽象维度阶段(11~19岁)重点在于思考问题解决特定策略或程序的表征”。皮亚杰也提出“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2~14/15岁)”,其图式是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特点在于达到了逻辑运算的高级阶段,也开始出现了实验能力。 但也正是因为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基础都还只处在刚好能接受唯物辩证法的初级阶段。直接让学生进行纯理论的学习是不太合适的。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行为示范来完成课本或教材起到的教育的中介作用,最终达到教授学生基本认知方法的目的。 因此,教师本身要对唯物辩证法有深刻的了解,并且有相当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掌握比学生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自身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遇的问题,以供学生参考。 三、合理的期待与恰当的表达是保障 石娟在其《现有班级管理制度框架下的柔性化思考》[4]一文中提道:班级管理除了“刚性需求”以外,柔性化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囊括了鼓励、引导、感化等不同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依靠教师对学生现有水平进行了解之后进行的合理期待与恰当表达。合理期待会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制度衍生出来的僵化影响,被动完成管理,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而中学生相比于与规矩打交道,更倾向于一个对他们抱有善意和期待的人。 当然,交流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恰当表达与语言艺术(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肢体、书面),使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得以展现,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产生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行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能就此达成。 参考文献: [1]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 [2]原美玲.浅谈如何调节学生的叛逆心理[J].教学研究,2009(3). [3]逄锦聚,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石娟.现有班级管理制度框架下的柔性化思考[J].科教纵横,2010(7). 编辑 谢尾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