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
范文 | 朱琳 如何让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既能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又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而理解文本,提高古文鉴赏水平呢?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为例,笔者在授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感受古今汉语的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基本内容,评价人物,感受汉末名士个性;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章到阅读《世说新语》一本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现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课堂实录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请大家翻开语文书,自读全文。 (学生自读全文。) 师:这则故事中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请大家和自己的搭档合作读一读,给你们1分钟准备一下。 PPT: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朗读。) 师:读得很流利。对话中有一个字的读音和我们平时读的不太一样,是哪一个呢? 生:“不”读“fǒu”。 师:是的,“不”在这里和“否”的意思是一样的,念“否”的音。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对话,注意读准字音。 (全班学生朗读对话。) 师:故事发生在距今遥远的魏晋时代,现在大家会这样对话交流吗?为什么? 生:不会,太奇怪了! 生:我们今天说的话和古人说的话不一样了。 生:语言不一样,一个是古代汉语,一个是现代汉语。 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是两种割裂的语言。古代汉语历经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变化。因此,对话中有些词的意思如今已经不同了,例如“去——离开”。同学们还能再举一两个例子吗? 生:“期”的意思不是日期,而是约定。 生:“委”的意思也不是委屈,是丢下。 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正是因为词义有了变化,现代汉语才呈现出与古代汉语不一样的面貌。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对话,然后第二次与搭档合作,将对话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学生进行第二次合作朗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合作对话,老师感觉到了一些针锋相对的气氛。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说说这段对话产生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生:元方的父亲陈太丘和朋友约好了时间见面,结果陈太丘先走了。友人来了之后没有看到陈太丘,因此很生气。 师:是陈太丘不守信用,与友人约定了时间,自己却先走了吗? 生:不是的,到了约定的时间,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才走的,是友人没有诚信。 生:友人很生气,还当着元方的面骂人,元方也很生气。 师:从故事来看,双方都生氣了。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回到对话中来,将这段对话分为你来我往的两个回合。且看第一回合。 PPT: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师:在这里,他们怒了吗? 生:没怒。 师:从何而知? 生:客人用了“尊君”两个字,说明他对元方的父亲还是很尊敬的。元方也称呼客人为“君”,说明他也没有生气。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人称的细节。古代,在正常的交往活动中,对别人示以尊重,可以使用尊称、敬辞——令、高、惠、贤等。例如,“令”表示美好的意思,可以尊称别人家的儿女为令郎、令嫒。 师:我们今天也常会用到尊称、敬辞,比如—— 生(异口同声):您! 师:同学们很有礼貌意识。古人称呼别人用尊称,而说到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时候,又往往用谦辞,以示谦逊,比如愚、拙、小、鄙等。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古代的尊称与谦称,不妨看看课后的附录。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回合的对话。 PPT: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师:这次双方生气了吗?从何而知? 生:“友人便怒”,怒就是生气了。 生:友人骂人了——“非人哉!” 师: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父亲,按照常理,你觉得作为孩子的元方会生气吗? 生:肯定很生气。如果是我,我就很生气。 师:可是为什么元方却继续用尊称“君”来称呼友人呢? 生:说明元方虽然年龄不大,但是非常懂礼貌。 师:一方无礼无信,一方克制守礼。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有意思的对话。 (学生第三次朗读对话。) 师:接下来,友人认错了,下车拉元方,有礼守信的元方怎么做才合情合理呢? 生:原谅客人。 师:但是,文中的元方又是怎么做的呢? PPT:元方入门不顾。 师:为什么懂礼貌的元方会“入门不顾”呢? (学生思考。) 师:文中除了友人和元方,还有一个人物陈太丘。大家想一想,陈太丘为何不再等候友人了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些背景材料。本文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方正》。 “方正”不仅仅是懂礼守信,更是坚持自我,言行合乎道义。志同道合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从陈太丘到陈元方莫不如此。在《世说新语》中,“方正”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直言不讳的何充、拒不题字的王献之等。他们的故事让我们领略到古人守正有礼的言行,感叹古人对道义的那份坚守。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好吗?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师:81个字的小故事让人意犹未尽呀!同学们,请发挥想象,假设晚上陈太丘回来了,当他了解了友人和元方之间的故事之后,会对儿子元方说些什么才合情合理、合乎“方正“呢?请大家在课后动笔写一写,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怡康街分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