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境化教学,让语文课堂归真 |
范文 | 张宁生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该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教师提供语言环境,使教学依托文本中的各类语境,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才是实现语文课堂归真的必由之路。 语境是伴随言语交际过程的始终、与具体的言语活动密切联系的、对言语运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包括情景语境、认知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虚拟语境等。语境化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与学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经验建构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在语言材料与语言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并借助语言实践将之构建为经验体系。那么,该怎样借助语境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归真呢?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尝试,探索出几条实施语境化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借助语境夯实语言积累 语言的掌握都是从积累开始的,但多数语文课堂的语言积累常常表现为枯燥的背诵、机械的记忆、重复的抄写、被动的检查,语言积累与文本语境割裂,导致学生积累的知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耗时多,收效微。相反,教师如果能将语言的积累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意义、用法,并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语言积累就能真正落地生根。 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发现第一段文笔优美,对自然界的四季景象予以了形象的描述,其中的一些词语有很高的积累价值。于是,笔者先要求学生阅读第一段,圈画其中生动形象的词语,再根据意思,听写如下词语:“指昏迷后醒过来(苏醒);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萌发);依次 ,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次第);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翩然);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孕育);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销声匿迹);满路,有遍地的意思(载途);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周而复始)。”听写后,让学生自己看哪些字是默错的,同时在屏幕上呈现听写的8个词语,再要求学生根据这段文字内容,把这8个词语连贯起来说一段话。笔者对学生加以提示:可以把“周而复始”放在前面,作为一个总領——“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四季变化,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也可以像文中那样,将“周而复始”放在结尾。最后,笔者安排学生选取其中的4个词语,依据特定的场景说一段话。 根据意思听写词语;将词语放入文本,并以新的形式,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掌握的词语进行语言实践。这三个教学环节的安排,紧贴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深入的、记忆是深刻的。 二、借助语境发掘词语内涵 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汉语表情达意内涵丰富,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能有多个义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发掘一些词语的深刻内涵。 笔者在教学《台阶》时,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对“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这一文段中的“挪”字的内涵进行了发掘。 师:联系上下文,从“挪”字中,同学们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一点点“挪”的过程,体现出时间的推移。 生2:“一级级”,体现了位置的变化。 生3: “有些”“还是”“又觉得”,表现出父亲坐在高台阶上不适应,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复杂心情,可见其不自在之深。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从这些前后关联的动作行为中,我们发现了父亲的复杂心情。他本该自豪、骄傲,但由于自身的地位和性格,坐在高台阶上终不适应,又一级级地坐到最低,表现了他的手足无措,极不自在。父亲坐在九级台阶上为什么会觉得不自在?请大家联系上文父亲的建房目的和当地的风俗进行思考。 生4:九级台阶建成,父亲并没有获得乡邻们戏称的地位高的感受,反而觉得不自在。父亲建造高台阶其实并不是为了和别人攀比,只是为了改变自己家的生活条件。 生5:父亲没有骄人的攀比意识,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并不会因台阶变高而改变,可见其性格的谦卑。 在本段教学中,笔者运用上下文语境和当地风俗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语境,带领学生对“挪”字的本义、内涵及作用做了深入剖析。 三、借助语境准确感知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是初中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普遍的做法是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句子属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中的哪一类,再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进行标签化分析。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往往陷入僵化,学生听课索然无味,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浮于表面——要么是正面的“高大全”形象,要么是一棒子打死的纯反派。但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结合语境感知人物,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人物,就会是一个“血肉之躯”。 在《木兰诗》的教学中,笔者借助上下文语境和背景语境,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认识一个血肉丰满的木兰形象: 师:木兰是个勇敢、孝顺、爱国的女英雄,但课文仅仅表现了她是个女英雄吗?如果将课文倒数第二段“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去掉,这对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有影响吗? 生1:好像没什么影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2:写了木兰回家后的情景。 生3:写了木兰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 师:对,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4:我感受到木兰对亲情的渴望。 生5:我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 师:我们还可以联系上文再理解下。 生6:我认为上文写木兰替父从军、谢绝天子赏赐,都是为了表现她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