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且行且思,让我离名师更近 |
范文 | 丁卫军 是什么力量让我从一个电大毕业生、一个农村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梳理、一次次的追问,我终于明白是课堂,是一节节鲜活、真实的课堂成就了我,是一次次反思让我不断提升,向专业的更高处攀登。 1992年8月大学毕业,我被推荐到当时的通州市五总初级中学工作。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学校对新分配的教师全面听课。我清楚地记得,我上的课文是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教师们一连3天蹲点在我的班级里,听完了这篇课文的全程教学。我在五总初中工作了10年,这一次听课后,学校领导再也没有来听我的课。用他们的话说,我的课是“免检产品”,让人放心。第一次公开教学经历,让我对课堂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开始思考好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好课是什么样子的?最初的理解是,要写好每节课的教案,只需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进行反复推敲,把每一个环节都细细考量好,就可以有成功的课堂。厚厚的几大本备课笔记,成了我教师生涯起步的最好见证,也是我最初的思考。我把备课笔记上的内容,全都“兜售”给学生,课堂上有问有答,也很热闹,学生考得也不错。可是,我一次次反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吗? 自我的反问和否定,让我的思考不断深入。于漪、魏书生、赵谦翔等一大批前辈的课堂,犹如一道道风景线在我眼前次第展现,五彩斑斓,让人心动。课堂可以如此妙不可言。 我从模仿这些名师名家的课开始,学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思考着好课的模样。于是,我的课堂里有了孩子們的提问,也有了读写结合……可是,当我第一次走上县级公开课讲台时,我还是失败了。我记得教的是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群翔空》,我试图用话题讨论来展开教学,结果问题过大,放开了,却无法收拢。痛定思痛,我认识到,把名师名家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里来,终究水土不服。无“我”的课堂虽有骨架,却是没有灵魂的。 深度阅读伴着深度思考,让我的思想不断丰盈起来,也让我对课堂的认识更加明晰。课堂中的“我”在哪里?在文本里,在学生中,在课程里。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重要。教师没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没有对学生主体的正确认识,没有对教学目标的科学预设,课堂自然面目可憎。 我要上出属于“我”的课来。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得到余映潮、黄厚江等名师的指点,也从他们的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中得到启发。我的导师、著名特级教师郭志明也谆谆教诲我,文本解读能力提升是一个语文教师打开课堂大门的钥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终生必修课。我从文本解读开始,重新建构属于我的课堂。我把文本的核心价值与学生的需要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强调字斟句酌的文本细读,也重视在“有边界的丰富”中进行文本拓展;关注学生,更俯下身子了解学生。这样的修炼,让我的课堂呈现出另一种风景。好课的模样也在我的心中不断清晰起来。 2009年到2015年,我着力于“简约语文”教学主张的研究。这是一个从最开始的标签化表达走向体系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不断的实践、思考,让我头脑中的简约语文的好课模样不断清晰。于是我用5个关键词来描述简约语文好课的要件,即问题、活动、表达、倾听和评价。 郭志明先生再一次追问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简约语文课堂往哪里走?这一问,再次触发了我的深思。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改革,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很多,我认为,还是需要从学科特质与学生主体这两个最重要的维度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简约语文的好课应有这样的“新走向”: 不断走向文本的更深处。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奇妙无穷的世界,只是我们常常为惯常的思维遮蔽了双眼,在求新求异中迷失方向,丢掉常识。《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童话。我习惯在与学生的角色朗读中,去捕捉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昏庸愚蠢的皇帝、精明狡猾的骗子、天真无邪的儿童等形象;习惯在那些“一望而知”的内容上玩花样,而丢开了作为一篇童话“应教”的常识,那些人物背后的“角色”寓意。一句“有没有不狡猾不精明的骗子?”的反问,就足以让我们警醒:我们只是在文本表面滑行,还未能走向文本的更深处。 不断走向生本的更近处。我越来越笃信,一节课有两个起点:一是文本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一是学生主体的需要。认识儿童比关注儿童来得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们做得很多了,已经全身心地付出了我们的智慧。可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的需要,事实上我们更多的是在锦上添花,甚至是在“好心办坏事”,我们还未能走近学生主体,认识他们。走近孩子,弯下腰,蹲下身,离他们更近些,再近些,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呈现出别样的景象。一次公开课,我执教台湾作家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课不能说不成功,让我颇为得意。可是,当一个学生这样告诉我:“老师,这篇课文在你课前发下材料的5分钟里,我已经看明白了,我想大多数同学都能看明白,但你还是带着我们折腾了一节课。”我大吃一惊!我们有多少课堂是这样地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存在、自说自话呢?课堂是教师用自己的才智激活学生的才智,是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所在,不是教师“显能”的所在。 不断走向“语用”本源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被忽视了。温儒敏先生呼吁:“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语用的回归的确是一种语文教学本义的回归。探求语文教学的本源,就是要研究“语用”。语文课怎样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怎样把语用训练与思维训练融合为一体,这些都是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课堂需要思考的问题。 走向文本的更深处,走向生本的更近处,走向“语用”的本源处,是“简约语文”课堂的新走向,也是我立足课堂、寻求专业发展的新走向。 一路走来,我在实践中突破,在思考中突围。在专业成长中,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才能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认清学科教学的方向。思想丰富了,积淀丰厚了,我们才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