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场馆学习”活动课程的误区及改正策略 |
范文 | 万众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课程主要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类方式呈现,此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场馆学习”因简单易操作而广受青睐,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性质和理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在场馆学习活动指导中出现误区,导致活动的实施存在浅表化、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与倾向。 一、“场馆学习”的若干误区 1.“场馆学习”等同于“文献调查”。 一般情况下,在选定具体的场馆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该场馆先进行“文献调查”,搜集和整理与该场馆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上网查询,也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报刊。 文献调查是进行场馆学习的第一步,不能等同于场馆学习的全部。然而,有些教师产生了认识偏差,把“场馆学习”狭隘地理解为“采用传统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了解对应场馆”。例如,一名青年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徐州的博物馆”这一场馆学习活动时,待各学习小组选定要学习的博物馆后,就布置学生以“文献调查”的方式搜集、整理与该博物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材料,并以PPT或者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班级内部进行分享、展示、交流。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总结并宣布学习活动结束。其实,这个流程仅仅完成了“场馆学习”的一部分,而文献调查之后的“制订研究计划”“现场研究”“成果展示”等步骤都被忽略了,犯了严重的“以偏概全”的错误,导致学生缺失了对该学习活动精髓部分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了。 2.“场馆学习”等同于“场馆参观”。 有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场馆学习时,认为只要学生实地到场馆参观就可以了,从而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代替“学习”,忽略了“场馆学习”应是有目标、有计划并且需要深入研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某校初二年级组织学生开展“带着课题去旅行”的活动,目的地为上海科技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纪律要求后,便带领学生进入馆内。进馆之前,教师既没有指导学生明确本次场馆学习活动的目標,学生也没有分组制订研究和学习计划。进馆之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了丰富的科技项目,纷纷动手操作设备。然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没有认真地记录,也没有深入地思考。从馆里出来,学生大多表达的是“有趣”“好玩”等浅显感受,既没有对科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也没有对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探究。这样的场馆学习,仅仅把“学习”等同于“参观”,缺乏对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意识、探究习惯、探究方法的培养,严重地弱化了“场馆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3.“场馆学习”局限于“参观博物馆”。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质,所以其活动方式也相应呈现多样化。《纲要》指出:“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学校、家庭、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但在场馆学习的实践操作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和组织原则,狭隘地把“场馆学习”理解为《纲要》中提到的“参观博物馆”这种单一活动方式,导致学习活动的效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场馆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场馆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种重要且为师生所青睐的活动方式,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色彩。教师首先要对场馆学习的理念、性质及方式等进行较为宏观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学习活动。 1.活动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并不否认学习应以知识的获取为基础,但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自体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场馆学习”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流程开展活动:分组选择感兴趣的场馆(或教师直接指定场馆)→开展文献搜集和整理,做足实地考察前的“功课”→自主制订场馆学习计划→分组到场馆开展研究活动→分组总结梳理活动情况→全班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并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这一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到场馆开展研究活动”,即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观察,及时记录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当然,从场馆回来之后的总结、展示和评价环节也非常重要。只有完成以上所有环节,才能算是一次圆满的“场馆学习”。 2.活动设计要体现“研究性”。 教师在场馆学习活动初期,应当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场馆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小组基本信息,学习场馆的背景资料,准备工作,具体活动计划,研究分工,研究内容及收获等;而重点在最后一部分——研究内容及收获。 学习计划突出了学习活动的“研究”性质。学生从参观前的文献研究,到现场的参观研究,再到参观后的梳理、归纳、总结,都明显体现了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提升探究意识,养成探究习惯,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科研精神。 3.活动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场馆学习”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各种展览馆、科技馆,甚至图书馆、体育馆都应纳入“场馆学习”的范畴之中。从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场馆中,学生可以涉猎自然、社会、人文、科技等各领域的知识。“场馆学习”的方式,也并不局限于“参观博物馆”这一种。其实,“参观博物馆”仅仅是“场馆学习”的一小部分。除此以外,“考察探究”(学生在场馆活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获取证据,交流、评价探究成果等)、“社会服务”(学生充当场馆义务“小小讲解员”,协助馆方组织沙龙活动等)、“职业体验”(学生在场馆各类工作岗位上的见习、实习等),都应当涵盖在“场馆学习”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促使其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