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范文

    马文军

    历史学习不是简单地录入、存取,学生要学会辨别、分析、选取素材,学会独立地思考,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利用学情开展历史教学,寻求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相冲突的内容,引发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精神的形成。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批判始于质疑,质疑源于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障碍,让学生去寻求突破的途径,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解决矛盾中产生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高中生虽然对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深层次问题的理解有所欠缺。教师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日本军事侵略的进程包括哪些方面?日本为何要侵略中国?日军在中国沦陷区是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笔者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播放音视、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将学思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去探索求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开展对话教学,促进观点交锋

    对话,不是未作思考的师问生答,而是对话双方的倾听、评判,对话双方不唯师、不唯书,要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形成批判的能力。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人物、事件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别人观点。在讨论中学生组织材料、表达观点,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小组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有的小组认为是成功了,因为它推翻了旧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有的小组认为是失败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在交流中,有的小组形成辩证的观点,结果看似成功的,但并未真正改变社会性质,因而又是失败的。学生在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学会客观地分析,能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更深入,从而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完全对立的正方与反方,让两方进行辩论。辩论对方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从对方的发言中寻找漏洞,并抓住这个漏洞反击对方,这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质疑精神的培养。在辩论前,学生要对辩论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在辩论时,学生要罗列自己的观点,严密组织语言,并从倾听中寻找对方的破绽,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三、引入新颖观点,探寻历史真相

    情境的创设、活动的选择都依赖于材料的支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引入新的材料、融入新的观点,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吸引学生去接受历史真相。教材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教师如果囿于教材上的结论,或只从一个角度展示材料,势必会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而新材料、新观点的引入,能与学生所持有的观点产生冲突,引起思维的碰撞,从而让学生去大胆质疑、求真,并通过新旧材料、不同观点的对比形成对历史问题的评价。新材料、新观点也是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催化剂”,能点燃学生的批判火花,让他们以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从而探究历史的真相。

    四、适时加以引导,抓住历史本质

    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具有质疑精神、批判意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人民版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针对“希特勒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干,他改变了德国的命运,几乎让全世界匍匐在自己的脚下,因而值得敬佩”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能清晰地看到希特勒确实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但如果这种能力成为一种邪恶的工具,就会使本国人民丧失民主权利沦为炮灰,他国人民也面临被掠夺与屠杀的命运,因而法西斯专政剥夺了本国人民的民主权、他国人民的生存权。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历史人物,帮助学生修正价值观念,认清“法西斯专政”的本质。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对话交流,引入新的材料,适时予以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