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答谢中书书》教学与反思 |
范文 | 陈浩良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节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展开聯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男女对读,体会语言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学生白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不错!老师刚刚听了一圈,大家在朗读时基本都注意了停顿和节奏,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朗读——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齐读。 (学生对读。) 师:读完后,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的句子整齐,朗朗上口。 生:最后不是工整的对仗句,读起来感觉舒缓了些。 师:是这样的,我们把句式整齐,上下对仗工整的句子叫作骈句;把不对仗的,句式不整齐的,叫作散句。根据这个,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有骈有散。 师:是的,有骈有散,这叫骈散结合。我们把以骈句为主的文章,称作骈体文。《答谢中书书》就是一篇骈体文。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体会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齐读。) 二、闭眼听读,体验美丽画面 师:同学们还对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理解? 生:“猿鸟乱鸣”的“乱鸣”是一种什么状态? 师:哪位同学能帮忙解释一下? 生:“乱鸣”,是猿鸟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远,有的近。 生: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生:有的声音悲哀,有的声音欢快。 师:好的,大家总结得很全面。谁能根据刚才几位同学对“乱鸣”的解释,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猿猴和鸟儿的啼叫声,时而远,时而近;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低沉,时而欢快。 师:真不错!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沉鳞竟跃”中的“鳞”是什么意思? 生:“鳞”指代鱼,是部分指代整体的手法。 师:很好。“沉鳞竞跃”是一个什么情景?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边的鱼儿刚落下,那边的鱼儿又跳了出来。 生:鱼儿“嗖”的一下跃出水面,又“啪”的一声落回水里。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生齐读。) 师:老师觉得本文所写的景物都很有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说一说。 生:山是高耸的。“高峰”直接写出了山的高。 生:“入云”写出了山峰直捕云霄的情景,抬眼望去,山峰给人巍峨高耸的感觉。 生:水是清澈的。“清流”的“清”就是“清澈”的意思;“见底”就是说,人低头看,可以一眼看到水底。 师:请大家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感受山的高峻之美和水的澄静之美。 (学生齐读。)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说山的崖壁五彩斑斓。 师:那“青林翠竹”呢? 生:青、翠,都是绿的意思。我好像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竹林。 师:是啊,倘若我们置身其中,深吸一口空气,定然心旷神怡。请女生读这两句话,男生闭上眼睛,想象山林的色彩之美。 (女生读,男生闭眼听。) 师:好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一边想象这幅美景,一边背诵这两句话。 (学生闭眼,齐声背诵。) 师:请同学们继续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接下来的两句话,然后告诉老师,你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怎样的? (教师读,学生认真闭眼听。)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 生:我看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山林里的声音很多,猿和鸟都在不停地啼叫。 师:不错,你从声音里听到了生机。 生:我从“沉鳞竞跃”一句,也听出了生机。 师:这句话中的“竞”换成“跳”可以吗? 生:不可以。“竞”更能表现出很多的鱼在争相跳跃,场面更壮观。 师:对,换成“跳”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生:还有,“竞”也给我们带来一种动态感。 师:是的。这两句话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态美。大家一起再来读一遍,感受这种美。 (学生齐读。) 师:好,下面,请男生来读这两句话,女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男生读,女生闭眼聆听。) 三、反复诵读,体悟作者情感 师:大家看一下文章的结尾,面对这样的美景,陶弘景由衷地发出慨叹—— 生(齐):“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师:我们应该怎样诵读,才能很好地读出这种情感? 生:“实是、仙都”要重读。 师:你来读一下。 (学生按要求朗读。) 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表明有几个人会欣赏这样的美景?为什么? 生:谢康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因为他们的爱好、志趣相同。 师:作者与谢康乐是志同道合的。那么,他们的志和道是什么呢? 生:隐居山林。 师:大家还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生:为自己与康乐公志同道合而自豪。 师:好,让我们来读出这种自豪的情感。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课文和分析关键字词的含义,深入地领略了《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美文所书写的美景与真情。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全面地体会其中的美好! (师生齐读课文。)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执教《答谢中书书》一文时,笔者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体会骈体文的语言美,体味作者笔下的景色美,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美。 一、巧用对读,体验语言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体文。文章以骈句为主,四字一句,对仗工整,句式整齐,有很强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文章的最后两句为散句,读起来比较舒缓。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讓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和体会这些语言特点。在教学时,笔者特意设计了对读环节,先让男女学生像对山歌、对对子那样朗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谈朗读感受;最后,组织学生齐读课文。整个过程提升了学生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的认识,让他们体验到了文言文的语言美。 二、闭眼听读,体验景色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美景。这种美景不是通过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描述清楚的,也不是靠逻辑分析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对于精妙语言与精美意境的理解,还需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闭眼听读的方式,让文字冲击学生的耳膜,刺激他们的大脑神经,让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从而深切体会文中描绘的景色之美,提升了感悟美的能力。 三、反复诵读,体悟情感美 “情动而辞发。”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情感,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美,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中,陶弘景既有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也有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还有与谢灵运志同道合的自豪之情。笔者鼓励学生饱含感情地反复诵读“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找出朗读时要重点把握的字词,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学生边读边思考、体悟,反复诵读了多遍。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读得一遍比一遍有感情,对作者的情感的体会也一遍比一遍深。 总之,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深入体验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第一实验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