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学文言文教学之言意互转与共生
范文

    陆融 伏荣超

    摘要: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倾向:一是重解析轻诵读,“废于清议”,耽于分析探究;二是“文”“言”分离,或有“言”无“文”,或有“文”无“言”。为此,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言”“文”“读”“用”的辩证关系,做到智慧诵读、言意互转、言文共生、指向致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言意互转? 言文共生? 学以致用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统一施行,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一些新挑战。一是容量更大,涵盖广,文化视野更开阔,人文内涵更丰富。目前,初中文言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数的51.7%;高中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文体丰富,朝代久远。二是课时增多,背诵量增大,给教学带来许多困扰和难度。导致文言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串讲式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古汉语讲课方式;二是探究式的“情感理解、思想分析、文法归纳”的文章分析课方式;三是应考式的“常识介绍、正音断句、字词注释、文句串讲、思想分析、巩固练习”的两极分化课方式。其共同弊端是没有处理好“言”“文”“读”“用”的关系,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言”和“意”是语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言意交融”应成为文言文教学的自觉追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凸显了整体阅读、学会思维与表达、提升鉴赏能力的课程目标。基于以上对语文构成要素、当下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智慧诵读、言意互转、交融共生、指向致用的教学理念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意自见。文言文教学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诵读。熟读成诵,以读为本,要求读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在熟读的基础上促进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语感、气势,读出文言的意味。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文章内容、篇章结构、表达艺术。读多了,语感有了,意思明了, 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作为“古来第一赋”的《阿房宫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其长短、整散、押韵、跳脱、衬垫的语言特点,大量修辞的灵活运用及言简意赅、极尽铺陈、“借古讽今”的写法,无不体现作为经典名篇的教学实用与审美价值,因此,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深受师生喜爱。上海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执教本文时,采用“诵读为主,稍事点拨”的方法,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领读、齐读,逐段指导学生在比较、分析、欣赏中感受文本整散、起伏、长短、押韵与换韵、滚字与衬字的语言特点,吸引学生走近文本、涵咏文意、揣摩情感、感悟写法。整堂课的教学,读字贯穿始终,学生在变式、丰富的诵读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感受“赋”的特点,培养语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二、言意互转,强化领悟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指出:“教学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既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是指言语的形式,“意”是指言语的内容;语文的工具属性体现在“言”上,人文属性体现在“意”上。语文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言的積累、意的领悟,并实现言与意的自然转换。

    1.以“言”析“文”,重视积累

    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两大主要目标:一是掌握文言字、词、句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是汲取中华智慧,传承民族文化,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黄玉峰老师在执教《阿房宫赋》时,从开篇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2个字,引导学生分析出秦灭六国的兴盛史和阿房的建筑史;由“覆压三百里……流入宫墙”中“压”“走”“五步”“十步”“各抱”“钩心”等词句的理解,指导学生感受阿房宫建筑的壮观宏大;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让学生在感受“赋”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美的同时,了解建造阿房宫的历史背景。由第二自然段“开妆镜”“梳晓”“弃脂水”“焚椒兰”“宫车过”“听所之”,感受宫女们的生活;指导学生从议论性的语言中分析出秦灭亡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第4自然段中(“呜呼”至“非天下也”)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嗟乎”至“谁得而族灭也”)假设与反问句式,指出4个“后人”所指内容,明确本文的核心句,板书“卒章显志”,结束教学。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文意的需要,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字词的解释、句意的理解上,体现了从“言”的积累到“文”的理解的路径,丰富了学生“言语经验”,夯实双基,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据“文”解“言”,感悟文意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仅有“言”,也有“文”;教学目标不仅是积累文言词句,还要领悟文章主旨、感悟作品情意,润泽美好心灵。对于文字较为浅易、体式明显、情感强烈、意旨显达的文言文,我们可以从“文”入手,先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情”“志”,据“文”解“言”,从而实现意言转换,促进感悟。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白素云执教《阿房宫赋》一文,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赏结构品语言”。整体教学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开始写了有关阿房宫的哪些内容?前后内容存在怎样关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概括与教师提示的基础上,归纳出:①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分为宫殿、美人、珍宝三个层次,第三段重点写秦王的横征暴敛、腐败堕落、挥霍无度导致亡国,第四段是劝诫统治者接受前面奢侈亡国的教训;②前半部分是“现象”“史实”“叙事”“铺事”,后半部分是“本质”“现实”“议论”“言志”;③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阿房宫的兴灭,对统治者进行劝喻。此环节的教学,由“文”即“赏结构”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受、概括课文内容,清晰掌握本文严谨、巧妙的结构特点。二是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味不过度的夸张和不干枯的议论。此环节是析“言”即“品语言”,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六个字,感受“赋”体语言的跳跃;从“廊腰缦回……钩心斗角”体会骈句的整齐;从“明星荧荧……弃脂水也”品味排比、夸张的写法,并整体概括出本文“夸张而不过度,议论而不干枯”的语言特点。三是将《阿房宫赋》与《过秦论》进行比较阅读,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内容和形式看:两文都涉及到同样的史料,同是借古讽今之作,都体现出爱民、仁政的主张,都使用了“赋”的写法。②从材料的安排和艺术构思看:《过秦论》史料详写,《阿房宫赋》略写史料;前者主要借写历史史实言志,后者还借助丰富的想象托物言志。最后教者通过补充有关“晁错”的材料,引发学生用短语“阳刚之文”“华美之作”分别点评两部作品。此环节的教学又回到“文”,通过两文的比较阅读,明确其在选材的详与略、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三、言文共生,提升认知

    在文化多元交织的今天,学习传统文化对健全学生人格、守护精神家园、滋养心灵成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积淀为人格。”因此,中学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在促进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培养必备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健康情感”“阳光心态”“生命关怀”等自觉融入教学之中,努力实现以“文”化人、润“人”无声的美好境界。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的过程分为“通过师生问答,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通过缩写、填空,感知内容——通过教师诵读、学生试读,感受赋体文章的特点——通过‘我与杜牧比文章,理解文章主旨”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黄老师提问学生对“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先后有学生理解为“气象”“天气”“时候”等,此时,黄老师抛出“宫大,气候不同”和“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两种理解,让学生判断并陈述理由。有的学生认可第二个理解,认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覆压三百余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极言阿房宫之大,下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所说宫女之多,从而理解了“王子黄孙”都是指“宫女”。这一环节,不仅是对“气候”词义的理解,也有内容的把握和对句子作用的分析,由“言”到“文”,因“言”析“文”。第二阶段,教者将全文缩成一段话:“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揣摩词语填空——据“文”逮“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因“言”解“文”,然后让学生比较教师的“概述”与作者的“铺陈”的优劣,进而理解“赋”这种文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第三阶段,通过教师配乐诵读、学生分角色试读,感受语气、语调、语速,虚词“也”的表达效果,体现了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的文赋教学特点。第四阶段,教者引领学生分析4个“后人”其实是指一个共同的对象——君主、皇帝(内容的把握),并将自己改写的结尾和原文对比(主旨的理解),最后用“奢、亡、鑒”三个字概括全文,既有对全文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也有词语的选择与运用,体现了“言”“文”共生的教学特色,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材整合,学以致用

    古人写文章讲究经世致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文章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古人强调的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这个“道”,就是要针对的对象。不管是自然之道、社会之道,还是生命之道、生活之道,写出的文章要么“明道”,要么“贯道”(文者贯道之器也——李汉《昌黎先生集序》),要么“载道”,所以立论立意一定要有针对性,不是没有目的的乱写。比如贾谊写《过秦论》,杜牧写《阿房宫赋》,三苏父子和李贞写同题的《六国论》,为什么同一历史事实的题材,这么多人写来写去而皆成经典?分析国家兴盛衰竭的原因,借古讽今,这是作者的主旨之一。可以说秦灭六朝统一中国,秦朝瞬间再遭覆灭的历史事实,是人们一直以来探讨的话题,教学中运用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还可以大胆整合教材,将古今相同题材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在比较中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韵味,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核。如将梁元帝的《采莲赋》、周敦颐的《爱莲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采莲赋》里歌者形象、《爱莲说》中隐者形象、《清塘荷韵》中强者形象、《荷塘月色》中舞者形象,它们或清新或飘逸或奋发或淡薄,相得益彰,各美其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文本阅读的价值。

    文言文教学要指向致用,语言的积累、文化的传承、思维的发展、审美的创造等都是文言文教学的致用之道,最终落脚到对学生写作的启发与借鉴。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处理好“言”“文”“用”的关系,做到智慧诵读、言意互转、言文共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05).

    [3] 马建明.言意转换:语文教学的理解视野与范式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16(05).

    [4] 伏荣超.“言意共生”说“本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2(04).

    [5] 姚双,白素云,黄厚江,等.三位语文特级教师《阿房宫赋》课例比较研究[J].渤海大学研究生院,2018(0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