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任务群教学应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
范文 | 吴贤友 摘要:学习任务群为语文学习回归实践性的本质创造了条件。为了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需要理性把握“实践性”的内涵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思路,用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践性 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引而编写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体例结构和教学指导方面都有显著变化。如何融入新理念、新方式,用好这套教材,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统编教材必修上、下册各有八个单元,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尤其注重真实的语言实践,可谓语文学习的新形式。这三个单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课文”,只有具体的实践活动安排及为此专门设置的“学习资源”。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并合宜使用“学习资源”,需要我们对“实践性”的内涵和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里,我们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为例加以说明,并试图给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工具,后者是运用工具的活动。 语文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语文课程的定位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其本质就在于“运用”。“实践性”表明语文学习应该被置于特定的动态环境和真实的情境中。听、说、读、写活动,无一不是语言的运用。无论是外在的人际交流,还是内在的思维活动,都是语言运用,都是语言实践。这是“语文”设科以来官方文件第一次对语文课程本质特性做正面解答,“实践性”的提出在语文学科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这一课程性质在《新课标》中得以强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新课标》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配置到必修等三类课程之中,实现了课程结构的重组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确定。如此一来,教材中的选文就自然演变为一种学习资源,为学习任务群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服务。 这种与《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对应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各个单元的任务组合和内容选择又同样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发挥教材铸魂培元的作用,选择“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适切的人文主题;二是要兼顾学习任务群所承担的素养任务。二者交织配合,共同搭建起单元基本架构,指导学习活动基本要素的构成与落实。 “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是统编教材的精华所在,教材中的文本都只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凭借和载体。教材设计了典型学习活动任务,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置于广阔、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之所以选择“家乡文化生活”作为“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主题,是因为家乡与学生生活最为切近,借此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在了解中走向认同,这也是对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前提和基础,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能借此落到实处。教材还对本单元的目标、内容、任务都做了明确的说明: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真实意义和目标的学习任务,展开真实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任务群教学价值的关键,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 二、语文课程“实践性”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规定了学习任务的总要求。统编教材将活动型学习任务与传统阅读型学习任务并列,为践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目标指出方向。纵然如此,我们也不能低估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首先,教学方式的深刻變革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以经典文本阅读为中心的,课文、作文、考试等多个元素构成教师最熟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在“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中,阅读和写作作为主要的语文学习行为,在单元教学中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有关家乡文化生活的阅读,不只是教材,还包括相关的文献资料,如方志、碑文、家谱等,有些还可能是残篇短章,是相互抵牾的,这就需要爬梳剔抉,比较辨析。表达也与传统的“作文”迥异其趣。在具体的访谈、调查中,无论是记录、整合还是撰写都着眼于交际和运用,在真实的语境中有着明确的目的。写作的内容包括访谈记录、调查报告、人物(风物)志和建议等,文体形式多样,这都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 其次,教学活动场所的转移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让日常教学的组织更为艰难。“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抛弃了传统教材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访谈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和风俗;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的建议。访谈、考察和调查,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在课外进行。对学生来说,这些活动是全新的方式,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实践活动就容易流于形式,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此外,在课堂依然是组织教学最主要形式的当下,想打通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时候不能仅依靠语文教师的一己之力,还需要学校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和各科教师的倾力配合,甚至参与。 再次,学习资源的匮乏和选择聚焦能力的不足让语文的实践学习难以落到实处。《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且不说各地是否都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即使万事俱备,在选择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时,也会存在争议,如《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对象遴选,是选择名人名胜,还是引导学生重新审視身边的人和事?这都需要教师有精深独到的眼光和聚焦关键处的能力。 我们还要看到,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还有不少教师依旧坐而论道,唯“文学”是瞻,忽视实用类文本和学术理论作品的研读,对那些实践活动类的研学任务和知识性读物,更是将其放逐到课堂之外,语文学习与丰富鲜活的现实世界距离遥远。此外,如何对《新课标》中提到的“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吟诵、戏剧表演”等语文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也存在诸多争议,在纸笔考试依旧是主流评价形式的背景下,也容易导致教师敷衍应付。 三、聚集“实践性”的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在六省市试教的一年中,确实遭遇了一些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语文的实践性方面,先行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准确理解课标精神 《新课标》对“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宗旨表述如下:“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是立德树人的需要,属于思想意识的要求。“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是本任务群学习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本任务群核心的学习行为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所谓“剖析”与“评价”,是指对文化现象剖析其成因、提炼概括其本质、评价其影响与价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不等于“学会”,这一方面说明新课标注重学习意识与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政策制定者的理性精神,即对目前这种实践性的语文学习不能有过高的要求。 (二)解决课内与课外的对立 我们一直倡导“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在真实的教育场中,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无论学习者还是教育者,不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被动选择。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课堂早已经不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唯一途径。任务群教学注重情境化的任务设计,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家乡文化生活”这样的实践活动类单元更是冲破了课堂的桎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学习渠道更加多样化,阅读范围极大延展。教育现场可能是教学时间内的课堂,也可能是节假日中的真实社会。 (三)细化学习任务要求 教材对“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设计了三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实现对当代文化的参与。教学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也没必要让所有学生全部完成这三个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本地资源,选择适切的活动,细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有据可依、有路可循。比如笔者所在的城市南京,文化底蕴深厚,让学生整体把握,殊为困难。教学中,我将学生分组,有的依托中山陵,分析这座陵园的百年风雨和变迁;有的选择夫子庙,梳理千百年来的科举文化;有的关注高校的沿革与变迁。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了这座城市,看到了繁华之下的深厚与凝重,也提升了作为一个南京人应有的自信。 (四)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 一要做好学习资源类选文的导读,将获得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要处理好单元指定任务和学习资源的关系,发挥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和学生一起发掘其他文本材料,与教材的学习资源放在一起,重新组织和编排,供学生使用。三要帮助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如王思斌的《访谈法》一文,说明了访谈的一般准备和技巧,在面对具体的访谈对象时,其实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撰写提纲、约定地点,甚至设备的准备等,都要一一落实;撰写《家乡人物志》,究竟是选择参与抗美援朝的老兵还是南京大屠杀的遗孤,需要再三斟酌。 总之,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活动组织,都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思维惯性,突破教材和课堂的局限,更多地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角度思考,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重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完成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蔡建明.单元·专题·任务群——高中统编语文教材组元方式的变化与教学启示[J].语文建设,2019(19). [2] 何杰.“当代文化参与”单元参编、试教体会与教学建议[J].语文学习,201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