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余光中作品阅读教学的项目式推进
范文

    陈智峰

    摘要:余光中作品阅读教学的项目式推进,创设了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增强语感,培育语文品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不仅很好地训练了语感,也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余光中作品;项目式;读写任务

    “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题中之意。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余光中作品阅读教学,尝试用阅读项目的方式推进。

    一、阅读项目的背景与设计

    项目情境:余光中先生逝世2周年纪念日(2019年12月14日)。项目周期:约5课时(周末预习约2课时+展示分享3课时)。项目支架:一份周末阅读材料《缅怀大师,铭记乡愁》(约3万字),一份“向余光中先生学习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学习单(包含4个学习任务)。具体设计如下:

    首先,向余光中作品汲取语文素养(周末预习,约计2课时)。经过悉心筛选,我确定了一份《缅怀大师,铭记乡愁》的主题阅读材料。除去生平简介,主要聚焦四个板块,分别对应余光中先生的四种身份(诗人、散文家、评论家与翻译家,即余光中先生自称的“四度空间”):两首诗歌(《乡愁四韵》《等你,在雨中》)、两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母亲到外遇》)、两篇评论(《论朱自清的散文》《诗与音乐》)和一首译诗《在地铁站》。同时,提供译诗的英文原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作者为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埃兹拉·庞德)与其他译者的两个译本。围绕《缅怀大师,铭记乡愁》主题阅读材料,设置了4道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于周末独立完成。题目内容是:(1)读《乡愁四韵》《等你,在雨中》,品析詩人在意象择取上的匠心独运;(2)读《听听那冷雨》,选择几个精彩语段进行赏析,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蕴;(3)结合课文《荷塘月色》,思考《论朱自清的散文》中的评论是否有理;(4)结合翻译的“信、达、雅”(严复先生语)标准,比较阅读《在地铁站》的三个译本。这些思考题均与诗歌、散文、评论、译作密切相关,其设置旨在为项目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其次,交流余光中作品的阅读心得(1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缅怀大师,铭记乡愁》主题阅读材料和4道阅读思考题,我用了整整一节语文课,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项目学习的初期成果。这节课成了一次余光中作品赏析交流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探讨气氛热烈,出现了多个小高潮。

    再次,以“写”的方式赏析余光中作品(1课时)。下发“向余光中先生学习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学习单,引导学生依托学习任务当堂写作,以“写”来向余光中先生致敬。

    最后,以“分享”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1课时)。学生分别展示“向余光中先生学习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学习的成果。经过前期的汲取、酝酿与碰撞,学生的表现超出我的期待。

    二、阅读项目的任务与实施

    (一)赏析《听听那冷雨》

    【学习任务1】

    读《听听那冷雨》,尝试从意象、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200字以上)以下这段文字: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散文作为除诗歌外最具主体情感特征的一种文体,其阅读的重点之一就是情意审美。从散文文体特征的角度看,散文有“形”的真实,但更重要的真实,是在有形之物中所承载的无形的“内心的真实”。余光中先生作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先生语)的大家,他的散文集就有10多种。连他自己都说,“散文在我心中,与诗的分量相当”(《左手的缪斯》)。

    余光中先生最为学生所熟悉的散文莫过于《听听那冷雨》了,这篇曾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足以称得上“散文中的散文”。其文采与内容并重,情感和意境俱佳,细细品来,如行山阴道上,使人目不暇接。因此,此篇作为审美鉴赏活动的素材,十分合适。设置此学习任务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独特的美,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鼓励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节录两位学生的赏析:

    戚秦晖:这段文字从“杏花,春雨,江南”这三个意象入手,剖析“雨”字的一系列内涵,让“雨”字有了更为丰润的韵味。汉字的魅力可以从“雨”字中窥见冰山一角。云情雨意,烟云霞岚,一个“雨”字,便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比喻、对照等手法,让语言变得灵动而富有美感。一系列文化典故,如赤县如仓颉,无一不凝结着汉字的独特风韵。回味历史,畅想文化,余先生的情思热烈、浩荡。

    吴悠悠:杏花、春雨、江南,这些都是最具韵味的意象。我们从字形中便感受到了汉字的美感,也觅到了作者的心灵寄托。修辞方面,作者在一处运用比喻,把汉字文化的吸引力比作磁石的向心力,突出自己对民族文字的尊崇与热爱;在另一处运用了拟声词,拟出江南的雨声,表现了雨的变化,充满诗意,将气象的变化赋予了人的情感。可见,雨是作者百看不厌的风景。情感上,联系全文可知,作者当时身处他乡,以游子的身份有感而发,在作者的心中,他乡的雨即使再有特色,也无法取代故土古屋檐下的冷雨。雨饱含着作者童年的回忆与家国情怀,是他的精神归宿。

    戚同学的赏析侧重意象,兼及手法与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余光中散文的喜爱,文字大气又不失细腻,审美体验深刻,有着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吴同学的赏析更为全面,从意象、修辞、情感多个角度切入,且均较为深入。尤为难得的是,她还纵览全文,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颇为到位。

    (二)赏析《从母亲到外遇》

    【学习任务2】

    读《从母亲到外遇》,从“母亲”“妻子”“情人”“外遇”四个形象中选取一个进行赏析,100字以上。

    《从母亲到外遇》一文构思精巧,睿智谐趣。“母亲”“妻子”“情人”“外遇”四个隐喻,既通俗形象又蕴含哲理。这项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分析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点,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学生很少接触如此趣味盎然的隐喻,因而个个兴致盎然,赏析精彩纷呈。以下是四位学生的赏析节录:

    林映含:余光中先生将大陆比作母亲,于情感而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对于大陆的无限依恋与热爱,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体悟到他对故土和民族文化的感激之情。当然,他时刻思念的母亲更多是指华夏的文明与文化,这是他精神上的家园。

    陈致远:把台湾比作妻子,多少经历和深情都在其中。妻子是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人,也是携手共进、共同成长的伙伴。余光中先生在台湾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换——结婚生子,从人子变为人父;台湾也成就了余先生对中华文化的追求——30年里完成23本著作。台湾之于余光中先生的意义,就像是多年相扶相持、默默陪伴的妻子。

    郑萌萌:将香港比作情人,余光中先生发现她并不是旁人所看到的那样冷漠与刁钻。通过讲述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懂、相惜,以这样的恋爱史般的顺序来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香港。情人总是会被看不起,香港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香港人对一代文化领袖蔡元培先生的敬重——全港降半旗致哀,开华人城市之先河。这是余光中先生在对香港有了深入的了解后,从恋人的角度为她做的申辩。

    黄琪喻:从“幻而似真”到“真而似幻”,作者踏上巴黎的土地时,已近知天命之年。在前半生,他从大陆走到了台湾,又辗转去了香港。作为一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先生在心情“迟暮”之年遇到了欧洲。他把欧洲视为“美人”,以伦敦与巴黎为例,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双城的撩人和明艳,再分别从南欧、北欧,描绘欧洲不同区域国家的特点。城市的明媚风景、欧洲的传统建筑等,被作者用细致、贴切的语言描写得淋漓尽致。把欧洲比喻成外遇,表达了作者对欧洲文明、文化的赞美和颂扬。

    林同学对“母亲”这一形象的赏析理性且到位,陈同学对“妻子”这一形象的品读恰当且妥帖,郑同学对“情人”这一形象的解读新颖且独到,黄同学对“外遇”这一形象的理解深刻且全面。这些文字都建立在个体的审美体验之上,他们均捕捉到了《从母亲到外遇》这篇散文的美学价值,发现了余光中独特的艺术创造。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品味语言进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彰显了不俗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

    (三)赏析《论朱自清的散文》

    【学习任务3】

    《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针对《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余光中先生做了如下评述:

    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以上)。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文体。它是思维的结晶,需要写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作为文学评论家的余光中先生著有《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梵高》《掌上雨》等文学评论集5部,他对李白、梵高、徐志摩、朱自清等人及其作品的评述,对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之论述,皆堪称经典。

    这项学习任务颇能考验并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来理性分析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的评述,并有效地组织、运用语言,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观点。无论是否同意余光中先生的观点,都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这段言语,探究“比喻”这种修辞在此处运用得是否贴切,形成自己对朱自清的语言和文学的客观认识。请看如下三位学生的阐述:

    李城穆:我赞同余光中的看法。将白莲比作三物,三物各有特点,确实显得形象太杂。尽管明珠之洁白,星星之繁多,美人之优雅,皆为上品,但若将其融为一体,均作为白莲之喻体,便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了。三个“如”字,读来过于直白,没有太多引申的含义,缺失含蓄之美。因此,我认为此处用喻虽多却草率,只是简单优美的描写和对文章的装饰,却令文章失去了部分美感。

    全清源:余光中先生的评述,我并不十分赞同。首先,文章此处是博喻,也是用一种颇有感染力的方法描绘了作者眼中乃至心中的那片美丽的白莲花,虽说一物三喻,却从不同方面(颜色、数量、气质)展现了白莲的清新脱俗。其次,此文的阅读对象是普通读者,喻体自然要贴近生活,以方便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从侧面渲染荷塘之美。最后,作者通过极陈白莲花之美,既突出理想世界的自由与美好,深化主旨,又令读者印象深刻,感悟更深,因此不能说它只是装饰。

    王一格:我部分赞同余光中先生的评述。这样的比喻的确有点太俗太滥,这也确实是朱自清先生作品的缺点之一,读起来有些“浮”与“轻”,但不等同于轻浮和草率。余光中先生对于朱自清先生作品的批评,也未免过于武断。同时,小品文一类的文体只是后人做的一种归纳,文学作品不应该受条条框框所限,引经据典不见得适合《荷塘月色》这样的文章。因此,余光中先生的这种批判也给人以“为了批判而找碴儿”之感。

    李同学完全赞同余光中先生的觀点,也说出了较为详尽的理由,关联词语“尽管……但……便……因此……却”的运用,可见其思路非常清晰,逻辑令人信服。全同学的观点与余光中先生的观点“针锋相对”,并表达了自己对《荷塘月色》中这段文字的喜爱,“首先”“其次”“最后”的运用,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其批判思维令人欣喜。王同学则是部分同意余光中先生的观点,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余光中先生这种批判方式的不同看法,辩证思维初显。

    (四)赏析《诗与音乐》

    【学习任务4】

    在《诗与音乐》一文中,余光中先生说:“诗与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真说得上‘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了,但两者间最直接的关系,应该是以诗入乐。诗入了乐,便成歌。”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这项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丰富自己对“诗与音乐”的感受与理解;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文学现象,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项任务需要学生调动诗词与音乐的知识储备,唤醒关于诗歌和音乐关系的知识与体验,对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做出判断,并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或当代歌词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合乎逻辑。

    学生对中国自古以来的诗与乐一体的传统和当代歌坛的一些“诗乐合一”的现象颇有体会,分享两例:

    杨霄:从远古时期开始,诗歌与音乐就有了不解之缘,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一直到元曲,诗歌都是用来唱的。直至今天,诗与乐融为一体的例子仍比比皆是。与其说“以诗入乐”,毋宁说是“以乐辅诗”,因为古代的歌曲是以诗为灵魂的。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诗歌带给音乐意境之美,音乐带给诗歌律动之美。如今,随着音乐的发展,歌曲在形式上仿佛脱离了诗的束缚,好像与古时大相径庭;实际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并未变,也许诗的形式不见了,但诗之魂还在,这也就是歌曲的诗意与美之所在了。

    陈依琳: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古往今来,数不清的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远的不说,就说余光中先生的名诗《乡愁四韵》,被罗大佑谱曲传唱,唯美的诗配上回环往复的韵律,直指心灵。再如,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竟然是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这让无数人震惊之余又不得不叹服——他的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的确,富有诗歌韵味的歌词,配上现代风的乐曲,生发了古典的韵味,余音绕梁,让真正热爱音乐和诗词的人沉浸于艺术的魅力之中。

    杨同学的论述,用《诗经》到元曲的诗歌都是用来传唱的例子,得出“诗歌带给音乐意境之美,音乐带给诗歌律动之美”的观点,尽显聚合思维的魅力。陈同学的论述,则由“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观点出发,从《乡愁四韵》到鲍勃·迪伦,尽显发散思维的魅力。学习成果展示中呈现的学生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令我惊喜。

    在余光中作品阅读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不仅很好地训练了语感,也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這不失为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