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生命化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探寻
范文

    黄晓琴

    摘要:围绕以尊重为教育基点、以开发为教育手段、以成全为教育过程和以提升为教育目的的生命化教育价值追求,从生命化课题、生命化德育、生命化班级、生命化课堂、生命化课程、生命化教师和生命化学校七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营建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学校成为生命和谐成长的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打造生命化教育的特色品牌。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价值;实践

    未来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优质+特色”,这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生命化教育是“优质+特色”的突破口,也是学校办学的使命与选择。

    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办学理念、校训和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坚持追求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营建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学校成为生命和谐成长的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打造生命化教育的特色品牌。

    一、生命化教育的价值追求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我们所憧憬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即成全生命的教育。以“成全”为指向,我们提炼出生命化教育价值追求的四个关键点:

    (一)直面生命:以尊重为教育基点

    所谓生命化,实际上是让我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和尊重。毫无疑问,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为完善生命而发生。生命化教育指向“人”,实施教育行为的过程必须把人当成“人”。所谓把人当成“人”,即在教育行为实施过程中,要依据生命的表征,尊重生命发展的本真规律与逻辑,创造发展生命需要的适宜环境,提供生命成长的能量与营养。生命的表征,就是教育实施的依据。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先生指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学校教育必须尊重生命,让师生“活得更好”应成为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珍爱、尊重生命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贯彻珍爱、尊重生命的行为。因此,学校教育要把这种理念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果不能让学生对生命产生尊重、敬畏,就是有问题的。

    (二)在生命中:以开发为教育手段

    加拿大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曾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这就成了这个人的优势所在。”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如是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追根溯源是一种开发;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生命力的过程,是用一个生命去开发另一个生命。生命化教育是遵从人的生命自然成长逻辑的教育,它尊重生命中深潜的可能性,挖掘人独特的禀赋,对其进行培育,促其成长。

    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有向上的生命力量和渴望成长的元素,这些力量和元素,需要被开发而且能够被开发,需要被激活而且能够被激活。通过适当的方式,在不伤害其生命力的情况下,让原本沉睡的种子早一些萌芽是可行的。“开发”的核心手段是“引导、熏陶、润泽”。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元素的发现和引导,让学生获得自我认知和生命觉悟。开发学生潜藏的生命力量,成就学生精彩的人生;开发教师内在的生命力量,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这些都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永恒不变的追求。

    (三)生命在场:以成全为教育过程

    生命化教育一直以成全每一个健康、健全、个性鲜明的人为自己终极的价值追求。坚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愿景,使教育徜徉在人性的明媚阳光之中。它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成全生命发展的可能性,究其本质,教育就是对蕴藏着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相异的个体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亦是相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对相异生命个体做出相异发展指向,从而成全每一个生命。

    钱理群先生这样评价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將‘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作为教育目的与评价尺度,正是一个正本清源,恢复教育本性的自觉努力。”生命化教育要为更健康、健全的生命做成全性的工作,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改善教育教学的策略……学生从这里起步,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四)为了生命:以提升为教育目的

    人不是纯粹的动物,所以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追问“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是教育的质性规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质性要素,即人的生命质量以及生命意义的实现。生命化教育,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的教育。

    提升是生命化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不断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焕发自我,成熟心智、濡养精神,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放大生命价值,使生命日渐走向真善美的终极境界。“提升”的核心手段是“化育、激活、张扬”。教师应该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

    二、生命化教育的实践探寻

    我校开展以“生命化教育”为主旨的特色品牌创建工作,将其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以“生命化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环境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等,重视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过程,激发师生生命潜能,成全师生生命成长,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一)依托生命化课题

    “高中生命化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是我校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业已结题。借助该课题,我们摸清了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现状,提炼了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办学思想,明确了实施生命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了一批能够实施生命化教育的专业教师,形成了研究专著《成就精彩——生命化教育在山观》。“十二五”期间,我校课题组在“生命化教育”的话题中寻找突破点,力求从微观的角度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成功申报了“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和“基于自主体验的中学生生命化德育校本实践研究”两项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生命化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教师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深刻。因此,生命化教育是基于学校教育现实背景和师生发展的最大化的价值追求,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探索生命化德育

    以生命化教育理念为指引,我校不断整合生命化德育资源,逐步形成一套生命化德育课程,构建了六大生命化德育模块。模块一是规范化、高标准的行为养成教育,重点实行“四抓四到位”,即:抓学生的礼貌用语,礼貌行规到位;抓教室内外环境,环境美化到位;抓学生的文明用餐,用餐习惯到位;抓学生的课间操,锻炼目的到位。模块二是系列化、体验化的生命德育活动,主要抓好五大活动,即升旗仪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活动、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活动和参与爱心帮教活动。模块三是自主化、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将学校的30多个社团整合为学科型社团、拓展型社团和探究型社团三大类,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模块四是激励化、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加强引导,确保实效。模块五是创新化、网格化的德育导师制。模块六是生命化、引领性的德育评价方式,以引导、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侧重形成性评价,慎用相对性评价。

    (三)营造生命化班级

    班级管理重人文。学校实行生命化班级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是制订人性化的规则和制度;二是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变“权威”为“伙伴”,学生变“命令服从”为“商量讨论”,师生共建班集体;三是创设灵动的班级活动,强调学生全员自主参与,使课业学习和能力发展相得益彰。

    班级文化显个性。只有班级的个性化,才能孕育出生命的个性化。首先是班班有文化主题项目,让师生形成共同愿景,让共同愿景成为班级学生自主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各班精心构建班级标志性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其次是对班级文化内容做重大调整,加强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学业生涯有规划。在全校学生中大力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活动,基本做到人人有方向、人人有目标并且人人有实现目标的路径,通过学业规划激发学生的内在责任心和进取心,促使学生思考“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追求什么”。

    (四)打造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必须实现以下三个改变:一是“教”向“学”的改变,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二是“传授”向“体验”的改变,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三是“规训”向“体验”的改变,使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学校总结和提炼“自主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成果和亮点,以新一轮课堂改革的深度推进为起点,探索并实践了“三化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所谓“三化”,指课堂教学目标化,教学目标任务化,问题解决途径化;所谓“四步”,指课堂教学“四步走”:引导质疑—探究展示—提炼总结—应用拓展。“三化四步”的课堂,具备以下主要特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评价管理的人文性。我们希望生命化的课堂样态,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文情感和课程内容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现实、课程与自我融为一体,让课堂成为关爱生命、点亮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园地,让课堂谱写生命成全的乐章。

    (五)构建生命化课程

    我们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区、基地等,参加社会实践,接触时代发展与社会演进;同时,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生活的根据地。

    构建生命化课程,更多的是在学科课程和各类活动中渗透生命化教育理念;同时,立足学校现有条件和已有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拓展类、德育活动类、研究性学习类和综合实践类四大类共57门生命化校本课程,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形成“课程超市”,让学生在课程中徜徉。

    (六)培育生命化教师

    学校从七个方面打造生命化教师:(1)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开展“教师生涯規划”活动;(2)强化学习机制,打造成长共同体;(3)提高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研质量,打造学研型校园;(4)强化课题研究,人人参加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发展;(5)举办“致远教育论坛”,打造“山中学术论坛”;(6)主动“攀亲联姻”,与南菁高中等名校的名师结为师徒;(7)开展“魅力教师”“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鼓励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

    我们提醒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树立榜样;懂得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如此,让教师实现生命的价值,体验到幸福感、成就感。

    (七)完善生命化学校

    学校是成全生命发展的场所,其本真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体现生命的关怀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我们从三个层面完善生命化学校:一是开发关注生命发展的精神文化,挖掘办学精神“开发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和校训“致远”的内涵,重构教育观、学生观、德育观和师生关系观;二是创设彰显人文关怀的学校文化,在制度上体现重塑生命的意识,以关怀生命的思想重构学校文化,实现制度的生命化;三是铸造生命乐园的环境文化,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环境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生态转变,体现校园生态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视环境及空间对学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

    当然,在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路上,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生命化教育作为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改革思潮与改革实践,需要关注,更需要精心维护和着力建设。生命化教育,带给我们的是希望,是信念,是实践改革的可能,是理论升华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叶澜.卷首语[J].中国教师,2012(10).

    [2]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蔡希勤.百家品论语[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4] 陈虹.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开设选修课《历史与文学》有感[J].北京教育,2001(5).

    [5] 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学科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