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生为本 渗透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娄卫润 李丽盺 许九奎
关键词:初中化学;以人为本;学科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1-0046-0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展开学习的课题,其中蕴含着丰富且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本课例基于构建寻找“相似”与“差异”的认知模型,以及构建从“研究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发展到“研究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思维模型的角度进行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过程设计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是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笔者以“化学史小视频”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提出“金属与酸反应”的相关问题,再结合已有知识——锌能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最后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领会不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构建出学习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的思维进阶,进而提高学生认知化学物质的能力。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教学过程设计 二、课堂实录和设计意图 【小视频】在化学史上,有两位科学家有共同的发现——有些金属可以和稀酸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 【师】你认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经小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金属与稀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该气体的性质有哪些? 2.能与稀酸反应的金属有哪些? 3.反应的剧烈程度相同吗? 4.稀酸包括哪些酸? 5.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以化学史实为题材,让学生们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思考,提出若干问题,与只由教师提出“金属与酸能生成什么气体?”“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等常规问题相比,这些“问题”源自学生的“疑问”或“困惑”,更加真实、更有意义、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如此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发现、提炼、表达问题的机会,还有助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请回顾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生】写出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基于上述知识储备,先对问题进行猜想,然后思考如何利用实验盒中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如上图所示),通过简单实验解决这些问题。 【生】讨论、分享实验方案;聆听、补充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将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事实作为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起点,进而引领学生对其他金属——镁、铁、铜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情况进行猜想,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完善实验方案。这不仅是科学探究的必要步骤,还能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研究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思维模型。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并解决问题——选用四种金属片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若生成气体则检验其可燃性(有的小组选用试管做实验,有的小组选用井穴板做实验)。 【师】你们小组观察到什么现象?解决了哪个问题? 小组汇报: 【小组1】铜遇盐酸无明显变化,说明铜不与盐酸反应;常温下,镁、锌、铁遇盐酸后有气体生成,说明它们能与盐酸反应。找到了问题2、5和4的答案。 【小组2】能反应的,但剧烈程度不同:镁最剧烈、锌次之、铁最缓慢。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镁(锌)与盐酸反应的试管口,可听见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另一种产物是氯化镁(氯化锌)。 【师】再思考一下,“气体可燃”这一现象和“气体是氢气”这一结论对等吗? 【小组2】根据气体可燃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生成的气体是氢气。我们找到了问题1、3、4的答案。 【小组3】镁、锌、铁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与小组2观察的现象类似,由此可判断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生成物为硫酸镁和氢气,如此就完善了问题4的答案。 设计意图: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反思寻找答案,并在小组交流中补充、完善答案。在知识维度上通过对生成物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常見气体的检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知道一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另一种金属化合物。同时在认识发展维度上,深入理解探究像金属这类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实验观察归纳出同类物质的共性(镁、锌等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同时发现个别物质表现出的特殊性(铜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师】大家都发现铁与两种酸反应的速率比较缓慢,虽然我们没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出生成的气体具有可燃性,但你能猜测出反应的生成物并试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生】生成氢气,但对铁元素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出现分歧。 【师】请通过视频搜索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生】观看铁与盐酸反应全过程的实验视频,并结合背景音乐“化学青花瓷”的歌词,根据溶液颜色,确认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设计意图:在对比、分析镁、锌与两种酸的反应,运用归纳法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再用演绎法推测铁与两种酸的反应,接着从实验视频中验证自己推测的正确性,如此自主完成了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同时也体会到了运用共同规律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实验视频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师】我们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判断来自肉眼观察,为使判断更科学则需要数据支持。 【PPT】镁片、锌片各1克,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并制作各个时间点两种金属被消耗的质量数据对比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