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职能的变迁与启示
范文 吕晨飞
所谓职能,指的是事物、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职能界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对于其变迁历程、内在原因、所含启示的了解和分析正是我们客观认识高校学生工作历史背景、现实处境,从而最终明确发展方向的关键切入点。
一、高校学生工作职能的变迁历程
学生工作是我国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术语。具体来说,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地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学生工作”基本等同于欧美的“学生事务管理”,具体是指高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
可见,无论是作为一个本土化特色概念也好,还是作为一个国际化通用概念的同义名称也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职能应当包括:教育、管理、服务3个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对这3个方面基本职能的理解与定位的时代性差异构成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职能界定的渐进变迁历程。
1.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职能统领一切
这一阶段的学生工作等同于“学生政治工作”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进行革命的政治及思想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等学校暂行规程》1950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教育工作是统领一切、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
此时,在学生工作的职能定位上,教育职能被充分放大,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甚至不被认可。
2.拨乱反正时期:教育职能地位调整,管理职能缓慢显现
进入拨乱反正时期后,片面强调政治教育的现象得以反思。在此基础上,“德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具有凌驾于学校其他工作之上的特殊地位,而是被正视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以“德育”(也称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统称。此时,德育的重要性依然得到了足够的强调。
在这一阶段,学生工作领域内有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并对高校学生工作职能的后续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始从学生工作中逐步独立出来,依据教育规律向着专业教学、职业授课的方向发展。当然,由于其不同于一般学术教学的教育任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依然没有脱离广义的学生工作范畴,与学生工作系统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互动联系。其二,随着学生工作中教育职能所处地位的客观调整,学生管理工作开始逐步得到关注,管理职能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始缓慢浮现。
3.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与管理并重
这一时期,随着学生管理性事务的不断增加,学生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的地位也持续上升,并最终成为与教育职能并重的一项关键职能。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的高校加强校风建设工作中,“学生管理”逐步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一个正式术语,并在1990年首次作为文件名的关键词出现在国家教委的正式文件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年),而其定义也被明确为“本规定所称的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
由此,管理职能取得了与教育职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工作也就主要围绕学生教育(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学生管理(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两个方面开展。
4.20世纪90年代至今:服务职能凸现,教育、管理、服务协调推进的趋势不断加强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继续快速、深入地推进,在此背景下,学生工作迎来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大量难以纳入德育范畴和传统的学生管理范畴的学生事务不断涌现,如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资助(直接的经济资助以及勤工助学项目的提供),对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咨询、协助治疗,对广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特别是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帮助等。伴随着这些新型事务的开展,学生工作开始承担起面向广大学生以及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学生工作中的服务职能开始显现并被迅速加强,日益成为当代学生工作职能界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出现了要求以“服务提供者—消费者”的模式重新认识学生工作的呼声。
服务职能的凸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欧美的“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开始得到关注。由于学生事务管理能够相对客观地涵盖教育、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内容,并且更易于与国际接轨,因此,采用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来描述新时期的学生工作的倡议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高度推崇。
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破除忽视管理、无视服务的陈旧观念,客观承认教育、管理、服务3项职能的缺一不可,积极促成这些职能的协调推进,逐步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持续发展的主流共识。
二、高校学生工作职能变迁的原因分析
审视高校学生工作职能界定上的这样一条“教育为核心——教育与管理并重——教育、管理、服务协调发展”的变迁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其演进历程的背后有着两个方面的强力驱动。
1.高等教育的持续变革是学生工作职能变迁的外在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变革,其中,以下两个方面的变革格外引人注目:
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断加大。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以政府为主,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的形成,我国高校的招生总人数稳步上升。2006年,我国高校全日制的招生规模已达54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3%,高等教育基本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其二,高等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色彩不断加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加大的同时,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日渐消解,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市场的需求,并以此为重要依据,灵活调整其育人方向和模式,努力提升其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样两个方面的重要变革都使得学生工作的职能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学生工作者必须面对一个规模日益庞大的学生群体;同时这一群体的精英化色彩淡化,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加大。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学生工作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持续加大,同时,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履行的难度也同步增大。
高度重视市场和社会的高等教育对自身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工作也就必然需要承受不断提升育人贡献率的压力。由此,学生工作的教育职能需要得到创造性地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也需得以高效率地实施,从而不仅要继续从德育角度贡献学生工作队伍的力量,而且还要通过优质的管理与服务为学校学术性事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主体性地位的持续提升是学生工作职能变迁的内在驱动
在高等教育深入变革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强调“灌输式教学”、“家长式训导”到当前的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从被动接受者逐步上升为具备充分的主动性的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日渐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持续得以加强。因此,以学生为工作对象的学生工作必然需要随之进行职能调整。“教条训导式”的教育方式日渐陈旧,教育职能的实施难度进一步加大;“条块严整、单一覆盖”的传统管理模式逐步失效,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单向给予式”的服务内容也已落后,“互动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亟待构建。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大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压力,提升了其需求的差异化程度。面对这样一个发展愿望强烈、个性差异巨大的求学群体,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服务,其工作强度和难度都随之急遽提升。
三、高校学生工作职能变迁的主要启示
1.对变迁历程的回顾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当前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宏观形势:危机与机遇并存
职能变迁彰显了学生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的重大调整。就当前而言,尽管德育的重要性依然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但较之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在的学生工作的地位显然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竞争的加剧,学生工作与学生工作队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工作压力持续加大,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育人成果较难直接量化,学生工作的育人贡献率也受到一些质疑。这一形势显然让学生工作者们深刻体会到了危机感。
在深感危机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当前形势中所蕴涵的巨大机遇。学生工作的职能从最初的政治教育挂帅演进到今天的教育、管理、服务协调推进,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悄然到来。相信很多的学生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经过近些年来我们在教育手段上的调整,管理与服务职能上的加强,广大学生对于学生工作的认同感和需要程度都在加大;在与国外大学交流时,我们也发现与早些年的情况相比,彼此的共同语言正在增多,所探索的前沿问题也在趋于一致,甚至在部分工作领域我们的探索和改革已然走到了前面。可见,经由职能变迁,我们失去的是一个“虚幻”的凌驾其他之上的特殊地位,得到的则是一个可与国际接轨、更让学生支持、必能持续发展的宽阔舞台。
2.对变迁历程的回顾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学生工作的职能定位:教育、管理、服务协调推进
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依然用开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来处理学生工作中的管理事务和服务事务;二是过于重视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履行,在教育职能上的投入精力相对不足。
基于对学生工作职能变迁的回顾,我们能更深切地意识到必须回避这样两个误区,从而确保:一方面,正视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凸现,不断增强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从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管理和服务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教育职能的关键地位的丧失。实际上,为了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提升育人贡献率,教育职能的有效履行对于学生工作而言更显重要。同时,教育、管理、服务3项职能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交互渗透,一项活动中常常既能体现管理意图、服务功能,同时也可以被赋予教育目的。因此,努力保持教育、管理、服务的交互促进、协调开展,是确保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再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看,以美国为例,其学生事务管理所历经的“替代父母——学生人事——学生发展”职能定位的沿革过程也证明了过高地认识学生工作、试图充当父母式的训导者和过低地认识学生工作、试图仅充当服务者是同样错误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协调推进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3.对变迁历程的回顾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明确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切实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我国学生工作的职能演进的历史正是一个不断明确发展目标,不断强化以人为本,不断通过统筹兼顾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将学生简单地视为被教育者、被管理者,到逐步认可其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逐渐确立。同时,教育、管理、服务的互相渗透、协调发展格局的缓慢形成也使得学生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日渐清晰。
面对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时代发展趋势的持续深远影响,我们必须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沿着经过几代学生工作同仁努力探索而初步成熟的这样一条以学生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勤奋、更加严谨地开拓创新,从而真正把握时代机遇,将高校学生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当代学生工作者的最为光荣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