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青少年痤疮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范文

    贾张玮 杨恒杰 王嘉祺

    摘要: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基础是毛囊的皮脂腺,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好发于面部,严重者可导致面部损毁。针对于痤疮的治疗主要有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本文将从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对于痤疮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痤疮;发病机制;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3-036-02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基础是毛囊的皮脂腺。其特征是痤疮、丘疹、脓疱、结节和其他多形性皮肤病变,主要发生在面部,通常发生在青少年。痤疮可导致色素沉着和永久性疤痕炎症后,在严重的情况下,它还可以造成面部损伤。因此本文就痤疮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两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1发病机制:

    1.1 西医理论:

    西医现在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雄激素有关。雄激素进入组织后,睾酮可以转化为更活跃的二氢睾酮,二氢睾酮调节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从而参与痤疮的发病机制。皮肤中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与亚油酸的减少,角鲨烯的过氧化物的增多是痤疮患者皮脂组成的特征性改变,毛囊皮脂腺角化异常,导致皮脂堆积于毛囊口,从而诱发了痤疮的发生[1]。

    除雄激素的影响之外, 遗传易感基因和饮食方面也是导致痤疮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饮食诱发或加重痤疮,主要是通过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 调节 PI3k -Akt-mTORC1 信号通路[2]。在食入高糖、高脂飲食后,可使血糖升高,进而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并且使 IGF-1 及雄激素分泌增加,诱发或加重痤疮。

    1.2 中医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肾阴阳失衡、肾阴虚证、火热期皮脂过多、后天饮食、生活紊乱、肺胃蒸腾、血热郁结等因素可导致痤疮的发生 [3]。肺热血热瘀阻是痤疮的重要病因。

    2 临床治疗:

    针对痤疮的临床治疗,目前主要有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均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方法。

    2.1 西医治疗:

    2.1.1 抗生素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其生理生化过程来达到抗菌效果。临床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等[4]。通常浓度为1%~2%,可杀灭皮肤表面和毛囊上的细菌,减少炎症的发生,尤其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痤疮的治疗。将克林霉素或红霉素与过氧化苯甲酰组合使用更能有效杀灭痤疮丙酸杆菌,降低或避免抗生素耐药性。

    2.1.2 维A酸类

    维 A 酸作为轻、中度痤疮单一或联合治疗的首选药物,从 1962年起就用于痤疮的局部治疗,目前,主要有第一代维甲酸和全反式维甲酸、第三代他扎罗汀、阿达帕林等。维外用可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溶解角质层,抑制皮脂腺分泌和抗炎[5]。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皮肤干燥、瘙痒、脱发、产生畸胎等不良现象。

    2.1.2 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苯甲酰对痤疮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杀菌能力。对痤疮的炎性和非炎性皮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药对皮肤敏感者有刺激性但耐受性好,因此建议痤疮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适应性使用。

    2.2 中医治疗:

    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中医对于痤疮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也在不断创新突破,目前中医对痤疮的治疗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方面。内治重要通过服用中药进行内调,外治包括火针、刮痧、拔罐等多种方法。

    2.2.1 内治法

    痤疮一般可分为阴虚内热、肺胃热、瘀热、痰热等。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通过询问患者病史,观察患者体征,进行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2.2 外治法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中药面膜、火针、刺络拔罐等中药外用疗法,价格低廉,见效快,副作用小。

    中药面膜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并能活血化瘀、去脂去垢。例如:将消痤散与温水和少许蜂蜜混合成糊状,均匀涂抹于面部皮疹处,几分钟后,每天或第二天洗掉。[3]对于有明显炎症的患者,可以用绿茶水或加入苦瓜汁来调整应用,或加入石膏来浇注模型,具有热敷和消炎的作用。除了上面提及的外用疗法,还有其他综合疗法,如蜂疗、刮痧、放血等。

    3 总结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皮肤病,我国的治疗主要采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手段,西医和中医主要采用口服和外敷治疗。西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分泌、遗传易感基因和饮食因素有关。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等,中医认为痤疮是由肾阴阳失衡、肾阴虚、火旺、后天饮食失调、肺胃热、血热瘀阻等先天因素引起的。采用内服和外用药物的联合使用具有较好效果。随着西医学和中医学的不断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的治疗药物、技术应用于痤疮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Picardo M,Eichenfield LF,Tan J.Acne androsacea[J].Dermatol Ther ( Heidelb),2017,7 ( 1) : 43-52.

    [2]Melnik B C. Western diet-induced imbalances of FoxO1and mTORC1 signalling promote the sebofollicular inflammasomopathy acne vulgaris[J].Exp Dermatol,2016,25(2):103-104..

    [3]王敏,王春花,李文琦,等.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与治疗概况[J].新疆中医药,2018,36(06):107-110.

    [4] 罗婉瑜,周炳荣(综述),骆丹(审校).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5,(9):74-77.

    [5]郑燕敏,张兵.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J].上海医药,2008,29(6):283-28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