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大学城提升运动:广州大学城的整体功能优化与品质改善
范文

    杨运鑫+罗频频

    收稿日期:2013-08-25

    作者简介:杨运鑫,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教授;罗频频,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510006)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多中心大学制序——学校治理结构变革研究”(课题批准号FFB0704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中国大学城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走到了关键路口:是按照现有模式发展,还是进一步优化提升?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城的整体功能优化与品质改善提升,需要延续大学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传统功能,溢出大学城的整体发展效益;彰显大学城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现代功能,溢出大学城的经济效益;拓展大学城全方位城市对话和国际互动的多元功能,溢出大学城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大学城;提升;整体功能优化;品质改善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指引下,广州大学城走过了艰难探索的十年发展历程,基本完成了教育资源初始化聚集,成为广州的城市品牌和亮丽名片,成为打造华南教育文化高地的重要依托,在广州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高等教育职能理论,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基本职能;根据高等学校功能学说,高等学校具有积累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等功能;从案例上看,美国高校的基础研究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1946至1981年间,美国获诺贝尔奖的109名科学家几乎都在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工作。[1]前苏联高等院校庞大的专兼职科学研究队伍,约占全国科研人员总数的35%。[2]从国内外高等学校的现实发展看,高等学校越来越融入城市社区、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全球化趋势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挖掘潜力推动大学城在更高层次上发展,需要延续大学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传统功能,彰显大学城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现代功能,拓展大学城全方位城市对话和国际互动的多元功能,打造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提升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延续大学城的传统功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大学城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大学城各高校大多封闭办校各自为政,因此只有成立大学城高校联盟,才能发展多边合作机制和战略伙伴关系;只有引入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和优秀机制,才能带动大学城高等教育竞争;只有理顺大学城管理整合机制,才能正确处理独立与共享的矛盾,溢出大学城的整体发展效益。

    1.成立大学城高校联盟,发展多边合作机制和战略伙伴关系

    成立大学城高校联盟的目的是在大学城高校间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多边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联盟成员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效整合各高校教育功能和资源,提升联盟成员的国内外影响力。

    大学城高校联盟接受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协调。在联盟框架下可设立6个二级专门委员会:

    本科理论与实践教学委员会:建立跨校攻读双学位机制,完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公开课等大学城优质公共课程共享平台,利用网络讲授高校公开课。通过校企联合建设多校共享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大学城高校间实验室信息整合、租赁使用管理、费用支付等开放共享机制和网络平台。

    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委员会:定期组织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类大学生校级竞赛项目,联合承办各类国家和国际重大赛事;组织大学城名家讲坛、星海音乐季、高校文艺汇演等文化艺术活动;采取校园开放日、学术成果展、高校社团联展等影响城市文化。

    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建立大学城高校定期通报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工作机制,推动学生公益行动、校企合作、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联合开设创业课程、创业讲坛、创业竞赛、生涯规划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联合举办校园招聘会、见面会,推动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委员会:建立校园环境整治、食品卫生等方面联动机制,提升学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定期通报学校安全稳定动态,建立大学城高校重大群体事件、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委员会:推动联盟成员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平台,联合组织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联合聘请高层次外籍专家,联合组织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国际学生的交流与互派;积极参与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信息化与图书馆数字教育资源委员会:利用广州超算中心的数字引擎,整合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集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移动知识系统为一体的大学城知识共享平台。推动大学城的移动无线网络、智能交通、治安监控等智慧生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资源有效利用。

    ·教育管理· 中国大学城提升运动:广州大学城的整体功能优化与品质改善 2.引入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和优秀机制,带动大学城高等教育竞争

    制定优惠政策有目的地引进国内一流名校进入大学城,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合作与竞争,形成负激励和鲶鱼效应,促进大学城内部良性发展,激活大学城活力。这方面深圳大学城的做法有启发作用,一方面引进国内一流名校入城创办研究生院,另一方面与牛津大学、威廉·玛丽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高层次国际交流。

    放宽办学限制,鼓励国外一流大学来华合作或独立办学,引入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学投资者和大学经营者,引进国际通行的教学和科研管理机制,带动大学城高等教育竞争。广州大学城可通过学习上海纽约大学经验在建设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女子学院取得成功后,再进一步展开推广,鼓励国外一流大学来穗合作办学、独资办学或独立办学,引进国际通行的教学和科研管理机制。

    发展国际教育交流培训。建立国际教育交流培训中心,统筹大学城对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各高校资源,与国外高校、知名企业合作举办对外汉语、汉文化传播和短期游学,开展短期培训和修学活动,使大学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

    3.理顺大学城管理整合机制,正确处理独立与共享的矛盾

    构建大学城运行管理支撑体系。多个高校未必一定合作与互补,利益的不同可能导致封锁和无序的竞争,因此需要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在法规制度框架下赋予大学城管委会全面的建设管理和经营管理权限,形成清晰、系统的权限细则,体现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等机构分开设置原则,协调多级政府部门对大学城各类公共资源和具体事务进行协调管理,减少政策交叉,防止政策冲突。还可成立国资委控股公司,与大学城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分管各项建设业务,大学城管委会实施服务与协调的社会管理职能。

    提升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行政级别和管理权限。大学城管委会既承担大学城社会管理职能,还负责大学城提升计划72个具体项目和广州国际创新城项目的建设职能。广州国际创新城项目所在的广州国际生物岛行政管辖属于萝岗区,而大学城和新造行政管辖属于番禺区,在建设和管理中会出现一些职能交叉、管理冲突和矛盾纠纷。目前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隶属于番禺区政府管理,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办事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级别较低,难以协调中山大学这样的副部级高校。因此,需要适当提升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的行政级别和管理权限,赋予发改、教育、规划、国土、建设、财税等权限,建议由广州市政府直管,副市级建制,成员可由各高校、市区政府、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关的企事业组织共同选派代表组成。

    建立各高校行政主管领导定期聚会制度。根据社会冲突治理理论,高校需要关注利益、权力、制度、文化与互动等的冲突,找到能实现双赢的第三条道路。可学习和借鉴某些部落酋长的定期喝茶习俗、习奥庄园漫步以及“常春藤联盟”方式,建立各高校行政主管领导定期聚会制度。通过沟通和协调努力找到各方认同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制度与规制等对权力进行约束,消除隔阂和误会,讨论入学、教学、科研、财务、管理、服务、助学等方面的共性问题。

    形成相对独立的开放系统。大学城是对传统大学制度的超越,大学城是大学联合体、大学共同体,各高校之间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需要正确处理独立与共享的矛盾。大学城各高校密切交流和合作才能使高校逐渐成长,形成多元交流、积极创新的校园氛围。大学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融合,需要有原则的整体性和管理模式,也需要有各自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以发挥广州大学城作为“知识密集型社区”的整合人才培养功能,成为广州的“中央知务区” ,即CKD (Central Knowledge-innovation and Knowledge-service District)。

    二、彰显大学城的现代功能: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与功能单一的高教园区不同,大学城集聚了众多高校和高端科技人才,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政府规划的推动和市场经济的推力下,大学城理应成为创新资源高地,更多承担知识分享创新以及生产力的创造、转化、释放功能。国外大学城也有“学校为企业搞开发,师生与居民做邻居”的先例。[3]需要在知识的转化、高校与高科技企业的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多维度深度融合,建立基于知识密集型社区的知识产业链和产业集,优化科技、研发、产业空间布局,建设高校科技孵化栖息基地,形成政产学研用无缝对接、深度协同创新融合的创业创新体系和政策机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溢出大学城的经济效益。

    1.建立基于知识密集型社区的知识产业链和产业集,打造中国第二个“海淀”

    广州大学城作为“知识密集型社区”,其功能特性对广州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广州大学城有很优越的条件,应以其为中心打造有经济文化教育资源、风景宜人、科技发达的中国第二个“海淀”。

    争取教育部和广东省支持,将广州大学城作为国家级“知识产业集”特区,赋予广州市更大的整合利用各类大学资源服务广州经济建设的权利,使大学城不仅辐射房产和旅游,成功推动区域产业的升级,还成为大学城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集群的典范。

    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尽快建立广州大学城国家级中高端创新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全国各类创新人才的培训任务。适当利用外国政府合作平台机制的支持,引入国际化研发。利用岭南气候优势,特别是冬季的温暖气候,吸引北方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来大学城开展科研工作。

    争取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改广东科学中心为广东科学创新中心,尽快建立广州大学城国家级整合科研创新中心,做大做强。利用“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牌子,与科技部联合构建“科技创新服务核心”。

    从大学城创新发展的角度,发挥顶尖人才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大力引进教育、科研、技术、文化、经营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将大学城教育、科研、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在大学城各高校人才计划基础上,政府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通过经营性人才的引进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集广州十大高校为一体,在大学城培育出具有创新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文化企业,提供未来大学城的科技创新的源泉活力。

    整合优势科研平台,推动联盟成员联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提供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决策咨询;推动协同创新,建立国际性、规模化的高科技合作联盟和产学研孵化基地;积极参与广州国际创新城建设,逐步打造以智力、风险投资、政策为驱动要素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2.优化科技、研发、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大学城功能配套小镇

    修编大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官洲、小洲、长洲、新造和南村部分地块纳入广州大学城整体规划之列,形成广州真正的CKD,上联萝岗知识城,中间经过广州科学城和广州金融城,再到广州大学城,下联南沙国家级开发区,形成广州第三中轴线——知识经济或智慧城市中轴线。

    将官洲岛改建为生物医药研发中心,隶属于广州大学城国家级整合科研创新中心,重点进行医药研制与开发,尤其是中医药研制与开发。

    将小洲村纳入广州大学城的整体发展与规划之列,建立中国华南艺术创新与培训中心,隶属于广州大学城国家级整合科研创新中心管理。

    对长洲岛发展进行修规,引进国外名牌大学在广州独立办学或设立分校,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学生,建立国家认可的体制外高等教育产业,使学生就业选择具有全球广泛空间。

    停止大学城房地产开发,多建大学教师公寓、创新人才公寓和创新培训大楼,让真正有知识、求知识的人进得了城,并在城内干得了事。

    对新造、南村发展进行修规,根据广州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大陆和香港知名重点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来广州大学城开办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的每个专业方向或重点实验室都依托一家实体企业做支撑,实体企业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实践指导师,研究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以横向合作项目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还要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符合广州区域位置及特色的研究所(如超级计算机、岭南文化传承、汽车智能自动驾驶、量子计算、3D打印、自动内容识别、自然语言问答、语音翻译、大数据、NFC支付、手势控制、物联网安全、云安全、高级持续威胁(APT))等,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广州亟需人才的培养。

    3.建设高校科技孵化栖息基地,政产学研用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大学城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优势明显。但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并产生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需要技术与产品的长久积淀,需要高级人才和硬件配套的支撑,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发团队和用户等密切联系,为各类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提供转化、展示和表现的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孵化基地科研成果的产品推介会、交易会,而大学城目前缺乏这种平台。

    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本质是运用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战略性结合,开拓新的产业、新的领域、新的产品、新的市场。通过信息、人才、技术、知识和资源的互动,大学城高校科技孵化栖息基地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主体间建立网络关系,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成果和信息及时交换。企业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行二次消化与吸收后应用于生产和进行产业化;科研机构可以从中选择符合市场要求的项目进行研究开发,这样就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化机会。

    大学城高校科技孵化栖息基地可运用风险资本和市场经济政策,形成多元投资机制,使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发挥作用,把大学城办成高校发展和协同创新的教育特区。大学城可探索和形成成果转化、技术孵化和创业的资金保障和风险分担机制,其中包括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创业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发起企业的资金投入和运作机制、银行信贷等金融资金的投入及风险分担机制、财政投入监管及绩效考核机制等。

    根据高端化和国际化要求,建立包括国有、民营、国外资本的合营公司,充分调动财政资金、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采取社会化方式由专业化公司通过服务外包实施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及国际技术的合作、管理和服务,鼓励个人提供国际人脉资源,引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几万名教师、研究生自主创业,形成以校园为半径的创意产业圈,大举进驻大学城南岸的几十平方公里的产业区,同时吸引珠三角科技企业入驻。

    组建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大力推进各高校与广州市政府、重点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创新协同,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创新人才与企业互动搭建桥梁,持续为广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人才。探索实行校园内土地合理转换为科研用地的新途径,为高校科技孵化提供场地保障。依托大学城高校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利用各高校已有的孵化基地,吸引更多高校加入科技合作联盟,打造具有国际性和规模化的创新科技孵化群。设立市知识产权局创新城分局,加大对大学城各高校、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整合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数据库,构建智慧教育体系。推动实现广州超级计算中心与各高校的互联互通。加快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在大学城全覆盖,推进智能交通、智能治安、智能安全生产和智能家居、智能社区工程,构筑智慧生活信息化服务体系。

    按照大学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加强相关政策研究,探讨建立集科技服务、商务服务、资本服务、市场服务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智力、风险投资、政策为驱动要素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推进大学城智力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广州“硅 谷”。

    4.培育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探索新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能力。可尝试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创意竞赛、创业孵化成长和创业投资应用分阶段协调渐进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第一阶段是培育开发阶段,内容包括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创意竞赛、选拔创业入孵团队和筛选建立创业创意资源库,主要是在高校创业研究院完成;第二阶段是孵化初创阶段,内容包括企业介入对接、政府创业基金流入资助和银行贷款,主要是在合作企业完成;第三阶段是创业企业股权投资阶段,内容包括创业企业成立和优化股权结构,主要是通过市场运作完成;第四阶段是规范运行和退出阶段,内容包括规范运行、股权调整、政府退出和政府创业基金回笼,通过市场运作完成。

    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广州市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补贴等政策延伸到在穗高校大学生。由广州大学城管委会主导,以大学城各高校出资为主、市财政定额支持为补充的形式,成立高校联合创业基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支持。与企业联合举办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不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讲座、企业见面会、招聘会等。

    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为就业和创业做准备。结合各高校特点,举办智能汽车挑战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竞技大赛等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竞赛项目,定期开展校际竞赛,承办各类重大囯际和国家赛事,打造品牌赛事,逐步将大学城打造成为国际大学生智慧赛事的主办地。

    三、拓展大学城的多元功能:全方位城市对话和国际互动根据美国学者韦恩·奥图(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的“城市触媒”(Urban Catalysts)理论,城市化学连锁反应的“触媒体”可能是一间旅馆、一座购物区或一个交通中心;也可能是博物馆、戏院或设计过的开放空间;或者是小规模的、特别的实体,如一列廊柱或喷水池;当然更可能是一座大学城。大学城作为具有良性触媒作用的城市设计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正面的推动作用。促使城市结构持续与渐进的发展。大学城这种触媒并非单一的最终产品,而是可以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元素和可激起其他作用的力量。现代大学城既是大学,也是城市社区,还是一定意义上的城市。大学城已经成为所属城市的卫星城,成为师生、居民、企业、服务机构共同居住的城市。大学城深深地烙印着所属城市的痕迹,而城市也时刻接受着大学城的辐射。大学城和城市相对独立又适度融合,大学城和城市真正开始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并在国际领域内互动,从而提升城市中心地位、创新功能、城市品质和人文内涵,溢出大学城的社会效益。

    1.融入城市点亮城市,探索大学城与城市和谐互动

    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希望建设一个“新和谐村”。当然,他失败了。自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出台500多年以来,美好的乌托邦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幻想。工业化彻底破坏了倡导步行的人性化小尺度空间的城市布局,习惯饭后溜溜马路的中国人、喜欢在广场上喝喝咖啡的欧洲人,他们的需求无法再在车水马龙中得到满足,实质性的社交行为也就被压制了。大学城的出现再一次点亮了人们的梦想。大学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一个文化类的城市元素完全融入到了所属城市之中,转变了大学城与城市的空间格局,让大学城变成一座城市的客厅,使人们愿意在这里约见朋友、扩展社交、参与培训,或是享受休闲的时光。

    大学城里的城民可以用独特的视角,探索城市澎湃的脚步;人们也可以从这里走进城市,聆听城市流动的声音;通过与城市零距离接触,发掘城市品牌特色,寻找城市品牌亮点;通过阐述城市展示城市风采,建立城市品牌形象,增进城市魅力,促进城市品牌营销;通过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咨询研究参与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和城市管理,融合城市资源,浓厚城市文化,完善城市个性,发展区域经济,开发人文风景,促进旅游休闲,聚焦探索城市未来发展前景。

    釆取共建共管模式实现校村产业互动发展,合理安置本地居民参与大学城服务活动,提高本地居民就业及生活保障。减轻环境污染,杜绝资源浪费,化解住房拥挤,疏通交通不畅,改良社会治安,缓解就业紧张,抑制生态失衡,注重人、社会、经济、环境等的整体协调,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2.调整视角融入国际坐标,让大学城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国际互动指的是大学城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对象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彼此积极改变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国际间的教育更加频繁地交流与合作。大学城的出现使教育在更大的舞台上融入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坐标。彼此开放、相互依赖、达成理解的大学城对话平台使教育快速步入国际化时代。国际间教育开放、交流、合作与融合的不断增强,使人类不同文化通过国际间教育不断走向开放、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合作而不断趋于理解与融合,使全球国际教育携手面临共同的社会与发展问题成为可能。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成就了大学城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中国教育将更加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不断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共同承担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责任。

    大学城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需要构建学习型国际开放城区,增进城市化功能,提升城市的学术和文化品位,促使大学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如,依托大学城自身完善的绿道系统,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环岛马拉松比赛;组建大学城自行车联盟,利用广州亚运会自行车赛的赛道设施,打造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行车品牌赛事;组建大学城高校划艇联盟,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划艇队参加比赛,提升大学城的国际知名度。

    3.构筑生态之城,提升大学城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大学城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大学城公交、地铁换乘枢纽,修复与完善排水管网,开展河涌综合整治。合理布局大学城商业、购物、娱乐、休闲网点,引进大型品牌连锁超市和知名商业服务机构,引进适应国际学生的酒吧、咖啡厅、西餐厅。建设中心湖和临江湿地公园,突出植物配置的地域性、多样化和观赏性,形成大学城各高校“一校一品”精品生态景观品牌。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按照 “一村一策”的原则,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友好,岭南自然水乡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教学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之城。

    开发大学城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设置大学城全景图、导游图和景区介绍牌等,方便游客参观游玩。通过学校相关专业、相关部门以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形式,形成对大学城旅游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结合各高校校史、校园文化、学科特长、标志性建筑特色,建设大学城博物馆群。建设大学城“城市雕塑长廊”。修复、保护和提升古村民居,改造成为展示岭南民俗文化和保存小谷围文化的重要基地。整合高校优质师资和丰富的学术交流资源,在继续办好小谷围金融论坛和南方传媒高峰论坛等的基础上,开设大学城名家讲坛,定期邀请大学城各高校和国内外知名教师学者开设讲坛,形成常态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打造大学城文化艺术节品牌。展示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举办“美在大学城”才艺大赛,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影响。以原有星海音乐季为主题,增加校园草地狂欢音乐节、岭南传统音乐展等系列活动,推动校园歌曲创作,挖掘培育校园歌手,打造高校音乐艺术品牌。举办大学城新媒体创意大赛。参照国际大型文化品牌建设经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校园音乐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文化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庆芬,谭松华,刘爱东,任正义,刘平.美国高等院校的科研情况[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4):85-86.

    [2]袁韶莹.苏联高等院校科研工作概观[J].上海高教研究,1988(4):91-94.

    [3]刘海波.国外大学城:学校为企业搞开发,师生与居民做邻居[N].环球时报,2001-02-09.

    (责任编辑于小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