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审美认知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
范文

    王延慧+张旭东

    摘要: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各专业低年级的共同必修课程,而且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和大学生审美发展需求,应该将科学理论运用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本文将运用认知美学原理,并且结合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讨审美认知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和具体办法。

    关键词:大学公共基础课程;认知美学;审美 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指的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高校基础课程一般对低年级大学本科生开设,总体上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外语;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体育等。

     在素质教育普及和深化的今天,大学本科学习已经不能局限于习得某种专业技能以供终身使用,而是要促进其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不断进修和扩展的能力的形成。大学公共基础课能够服务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完善学生身心素质。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可帮助本科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基本科学技能、主流思想方法等,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养,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与技能协调发展,也为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范围广,课时长,与其单纯将其看做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如将其变成一种审美体验,给学生愉快的感觉,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在各个大学已经开设多年。各高校也都根据自身发展和每门课程的特点对大学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进行多次改革和优化;奋战在一线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也都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钻研出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近几年,对于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研究不断涌现,也发表了很多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是关于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功能、课程设置和实施途径等问题,而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理论并不是很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自身要求的变化,传统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授课方法和策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高等教育的要求。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科学化的进程,而且制约了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不断拓展其新的研究领域,引入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最新科学理论成果对教学实践工作做出指导。

    一、认知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大学公共基础课应用的可行性

    将心理学和美学理论运用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实践中的手法并不少见,然而,这些方法有时候过于片面——或者是只从教师讲授的角度,或者是只从学生接受的角度。事实上,如果一种理论能够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主客观两个方面都应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完善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

     认知美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理论,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和美学研究发展融合的结果,将其运用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是一次新颖、大胆的尝试。认知美学的基本观点是:审美活动是在形式知觉模式已然建立的前提下,经由对事物外形加以知觉而形成非利害性快感的活动。事物内质的利害性可以影响到事物外在形式对人知觉结构的塑造,打造出同肯定性情感或者否定性情感相联系的知觉模式,从而建构人的具体的审美眼光即审美知觉模式。[1]

    ·课程与教学·审美认知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由于认知美学理论的科学性特点,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审美需求,更适合应用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认知美学原理不仅能够解释人类审美的发生过程,还能根据人类美感形成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如果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能够进行审美体验,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拓展一个崭新的领域。因此,将认知美学原理应用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大的实践操作可能性,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切实地应用和不断地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都可以运用审美认知理论。认知美学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审美活动中的内在机制的揭示,对现实中存在的审美现象进行解释;通过阐明在个体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中,生存利害性和审美非功利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提供具有科学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认知美学的基本原理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对于教学方向和方法的选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审美体验,完全可以将认知美学原理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首先,教师要了解人类审美能力形成的原因,进而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来设计课程。认知美学认为,审美能力首先是指人类由自然机体结构所决定的进行审美活动的一般可能性,与人的生理结构等自然因素相关联,可以称之为审美活动能力。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而形成由经验、文化观念构成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教师要针对这种审美能力形成的机制来规划课程教学,也就是说,要先肯定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再考虑经验和文化观念。大学1-2年级学生虽然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还有限,但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人,其自然审美欣赏能力无疑是形成了,所以利用一般审美能力,也就是形式知觉能力的特点作为基础课教育的起点完全可行。现代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特点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加以知觉并由此形成愉悦感。[2]也就是说,学生作为有审美能力的人,可以将形式加以知觉,与其内质相联系而产生一定的愉悦感和厌恶感。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采用符合学生形式知觉特点,也就是具有一般审美能力的学生会产生愉悦感的东西。

     在教学实践中,恰当的审美认知策略可以分别实施在各门课程中。在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除了理论的教学外,要结合实例,而且最好是有美感的、正面的实例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课中,把理论和历史史实结合分析。这些史实的选择最好是成功的、广为传颂的事迹,以便引起学生好感,进而产生审美愉悦感;而不要过多选择那些失败的反例,容易引起学生由于其内质产生的厌恶感,影响学生审美接受的效果。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中,也要设法使略显枯燥的自然科学教学与审美结合。例如,在计算机原理课程中,示例文档或者表格的内容可以选择美丽的图画、优美的诗句或者有趣的数据等等,使学生感受自然科学理性的同时,也能摆脱抽象乏味的感觉,产生审美快感。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中,让学生感受到客观事物所引起的审美快感也可以通过环境来实现。例如,体育课的体能训练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疲惫,如果把场地换到校园中有树木花草的场所里,自然美景会在学生形式知觉模式中形成好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般审美能力决定的。

    其次,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培养自己相关的必要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成为学生审美的过程。所以,公共基础课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合理的审美欣赏能力、拥有与本专业审美相关的渊博知识以及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的把握。

     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自身要有健康、符合人类一般审美标准和社会文化标准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依照审美认知的规律塑造自身正确的审美观。根据认知美学理论,与人有利的利害价值本来只存在于事物的内质上,但由于外形是内质的信号或者表征,所以当人因事物内质而形成对该事物的好感时,该事物的外形也能经由知觉过程而引起人的好感。[3]产生美感首先要在认知模式深层次结构中对人有利,才会在知觉模式中使人产生好感,继而产生快感,而在内在评估系统中与美感相连接。教师在人生阅历、文化内涵上,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以主流、正确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形成对于事物有利性内质的正确判断,从而形成端正的审美观。同时,要抵制社会上一些落后的、反面的、腐朽思想观念的影响,抵制病态的流行审美观给当代人造成的影响。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在语言和文化教学时,课程中有的涉及对于民族、种族和职业的问题。教师要充分理解每一个于民族、种族和职业的有利性内质,来描述出各个民族、种族和职业的特点,通过语言自身的美感和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尊重各民族、种族人民和各个职业的劳动者;而不能随波逐流,宣传单纯以西方白种人特征为美、以炫富奢华为美的错误舆论导向。同时,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与专业相关的审美认知基础知识。仍以大学英语为例,教师应了解如何设计自己的课程,语言教学中文学类作品可以通过文学手法,运用语言形式在读者头脑中,依据自身的形式知觉模式,塑造出一种形式知觉。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利用正确的形式知觉模式,将语言文学之美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

     要更好的达到授课效果,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也要具备把握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的技能。按照认知美学原理,审美眼光的形成及审美标准的得出,是由形式知觉模式形成机制中功利性的强化和知觉经验性的数量重复这两个维度的动态关系所决定的。其规律是:利害性强化作用越多,经验性数量的作用就可以越少;内质方面利害性越弱则形式经验的数量重复就需要越多。[4]也就是说,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想让一定的正确形式知觉模式在学生的审美认知过程中达到好的效果,就要准确把握这两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重点、利用突出手法等方式来增强学科知识的传授效果。具体说来,在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入典型且新颖、符合时代特征的实例来强化理论的正确性,而不能只是重复讲授理论;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应该深入突出的实例分析,而不是反复地浅谈辄止;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则可以利用经验数量的重复,也就是多次训练的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利害性的强化作用和经验性数量重复作用都需要建立在有利性的基础上,都需要一定的经验,不能将两者绝对的割裂开来。当然,二者相比较而言,利害性强化作用的维度在利害性的表现方面更明显、更强烈,而经验性数量重复作用的维度在有利性方面弱一些,但经验数量的重复更多。[5]因此,在大多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像传统方式一样不断地重复知识点,而是要不断开拓新颖、有针对性和引起强烈反应的教学手法。

    三、认知美学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将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变成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本身,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这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审美体验中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审美体验其实是审美情感的深化和个性化。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切身潜入审美对象之后,是审美主体更透彻地领悟课题对象的审美意蕴。[6]

    认知美学在一定情况下,将这种审美体验,阐释成审美知觉。审美感觉只是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审美知觉是对美的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的综合活动。[7]认知美学认为,知觉像是一个中介环节,一端连接着客观外界事物的形式信息,一端连接着机体内部的情感体验。形式知觉模式是指认知结构中与特定的客观形式信息相对应、与特定情感倾向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神经元活动方式。当外形同主体的知觉模式相契合时,就可以引发好感,产生美感;反之,就会引起恶感,产生丑感。}

    基于这种审美认知原理,研究性学习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就有充分的合理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性学习,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来实现。研究性学习由教师呈现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学习、探讨、交流,学生亲历自主学习,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根据上述认知美学原理,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觉模式和知觉特点,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自己去发现知识和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审美体验。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要把学生以往单纯的审美感觉转化成审美知觉,以帮助其更加充分地参与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或者展示图片、视频,来引导学生自己查询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陈述就是最普遍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必然要自己去知觉学习的主题和内容,比起老师单方面地灌输更能激发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认知。在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例进行研究。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未必一定要提出新理论或者新成果,这样甚至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造符合其形式知觉模式,也就是能够产生好感的活动项目,如将军事训练模拟成三军仪仗队阅兵,或者让他们自己发明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得到审美体验。

    四、结语

     认知美学原理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的作用,可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研究。虽然认知美学理论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大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开辟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论,正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必要途径。广大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都可以利用审美认知的基本原理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知觉模式的课堂活动、授课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审美认知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将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带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2][3][4][5][8]李志宏. 认知美学原理教程[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115,63,115,151,151,109.

    [6][7]张文光.大学美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3,1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