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
范文 | 刘志 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有赖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并将其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范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予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物质供应与政策扶持,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支撑,人才资源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资源。但从现阶段农村来看,农村人才资源现状捉襟见肘,整体素质不强,缺乏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专业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政策理解能力较强的新型农民队伍。农村劳动力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均有不足,亟待通过各种教育途径获得有效提升,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基于其自身特性,为培养农村劳动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上看普遍存在重“工”轻“农”现象,对农村农民的选择性忽视,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较差。首先表现为文化基础差,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有差不多8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有6亿多,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保守估计,我国农村社会还有约7%的人口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较弱;其次表现为劳动技能差,农村劳动力大多数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资源分配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耕作方式以传统的粗放型耕作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业务水平极低,农业技术专家型人才不足农村劳动力的1%,甚至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人口仅占全部农村劳动力人口的9%,劳动技能差成为制约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第三,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多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等消极习惯盛行,自给自足思想严重,从而造成在农村生产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这成为束缚农民的“枷锁”,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和提升。第四,劳动生产率极低,广大农村劳动力安于现状,习惯了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对于新技术甚至天然的排斥,从而造成新技术、新科技普及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较大,每年可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真正被农村所接受,运用于农业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却少之又少,这不仅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也导致农业科技发展缺乏长足动力。第五,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在经济的刺激传导下,大批农村轻壮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务工,形成了一股股民工潮。而外出的这部分轻壮劳动力中,约有87%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明显高出了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事实上造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这对整体素质本来就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形成了巨大冲击,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顺利开展。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符合农村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 农村社会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基础设施较差,农民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不理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劳动力接受系统化、高层次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延伸,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经济逐渐由小农化向现代化演进,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使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程度不断加强。受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农业发展这一进程。受区域地理因素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程度不平衡,农村劳动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分化,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和目的性,往往讲求经济实用,并不以系统规范化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历文凭为目的,而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学习专门技能和职业资格为主,期待快速取得回报。由此可见,在农村,系统化、规范化的学历教育并不为大多数农民所期待,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因其自身适应性强、投资少回报快,在农村社会具有较大的市场和吸引力。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符合其自身特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高度社会化、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其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统考相结合,以获得相应的业务知识为目的,在培养农村人才方面具有其他类考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受考生性别、年龄、学历、身体因素与学习年限等限制,灵活性好、适应性强,广大农民群众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忙时少学、闲时补足,对时间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有一个优势是成本小,见效快,一名自考学生只需投资两三千元人民币,就能学完相应的课程,获得所需的知识,拿到结业证,这尚不足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投入的十分之一。此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设置上务求少而精,知识搭配具有广泛适用性,助学辅导具有较强针对性,特别适合农民学习教育和培训,为提升农村教育教学结构,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高等教育平台,为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三推进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障碍 (一)认识不足 现阶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农村社会仍属于新生事物,农民对于自学考试了解不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自学考试的自身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自学考试成本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较少,但对于农民来讲,仍是相当大的非生活必要支出。又因学费年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许多全日制大学毕业生都不安排工作,更别说自学考试毕业,从而在思想上存在误区,因而对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消极对待。社会对自学考试的价值低估,存在偏见。一些部门、企业对自学考试停留在较浅的认识层面,认为自学考试系“散兵游勇”,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同日而语,因而在招工、就业、任职等方面设下种种羁绊,对于自学考试毕业生存在就业歧视,这也严重影响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不科学 当前来看,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定位不准,存在城乡“一刀切”的现象。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在于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但现阶段课程设置普遍不关注农民的真正需求,特别是与农村地区传统和资源优势相衔接配套的职业技能,因而难以满足农村人口对适农性知识技能的需要。此外,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与普通高等教育重复的问题,往往简单的以普通高校为蓝本,依葫芦画瓢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脱离了应用技能的培训和学习,考生毕业后难以学到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农民自考的热情。 (三)客观条件的局限 农村社会尚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农村考生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对于文化生活和受教育需求较弱。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绝大多数农民在绝大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体力劳动,无暇顾及自身知识的发展进步。小农生产对学历、职称等的要求不高,导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农村需求较弱,真正主动的参加到自学考试行列中的考生实在是凤毛麟角。农民受历史和现实环境影响,整体文化素质较差,大部分农民都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使得自考通过率较低,影响了考生情绪。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 应当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提升,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从思想层面对自学教育有充分的认识。要切实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探索创造出一套符合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式。要在教育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组合、学习方式等方面加强调整和改革,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科学设置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专业,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使自学考试更加贴近农村需求。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要着力加强研究,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设置与“三农”建设相关的专业,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培养一些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在课程内容配置上,应根据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教材内容,探索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模式,着重加强实用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并根据农村农民的现实水平设计适合其自学的教材。 (三)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自学考试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助学和自学辅导工作网络,探索在乡镇一级设置自考服务工作站,做好宣传组织和咨询工作,为农村考生提供相应的服务。进一步下延基层考点,加强基层办考力量,为农村考生切实提供考试方便,增强自学服务水平。 (四)加大财政扶持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自觉加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完善农村自学考试工作机构的建设,并从拨款体制上予以保障,加强乡镇自考工作站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针对鼓励自学成才、解决工学矛盾、自学费用分担、毕业后待遇等焦点问题制定合乎当地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取得文凭的优秀毕业生吸收为乡镇脱产或半脱产干部,在种植养殖上有一技之长的聘为技术员,乡村领导班子建设重点从自考毕业生中选拔。 参考文献 [1]杜刘家.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考试,2006(04). [2]段云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姜嫄媛,邓生庆.我国自学考试的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J].成人教育,2007(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