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对策研究
范文

    张俊斌

    [摘要] 目前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整体不高,很大原因是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上出现问题。因此,本文对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70-02

    一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同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偏共性

    目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必修课一般占比例约为84%,而比较灵活的选修课仅为16%左右,且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所以导致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够,体现不出个性化的培养。而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的比重则较大。

    2公共课程作用不明显

    研究生的政治、外语等公共课程占了近1/4的学分和课时,旨在强化工具性的价值和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及辩证的理论素质,内容上也只是在本科层面上的横向扩展,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怠情绪。

    3缺少跨学科课程和研讨型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为学生开设了一些跨学科的专家讲座和学术论坛,但是受经费或其他问题的制约,机会和次数太少;其二,学校课程体系中较少开设交叉学科,跨专业选修等课程,不同专业关联学科的学生之间缺乏交流,难以满足全方位的人才培养需求,难以顾及研究生的兴趣及所需要的知识整体;其三,培养单位的师资结构仍难以支撑。

    当前研究生教学活动中仍存在着传统的接受式教学,课堂变成了教师宣讲自己学术思想的场所,师生之间深入探讨、研究和互动较少,学生思维不够积极,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缺乏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和开拓能力,从而影响了研究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4导师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矛盾日益突出

    研究生扩招背景下,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师队伍数量、质量的发展严重滞后。一些导师身兼数职,所带的博士、硕士很多,繁多的会议、教学和科研,使其顾此失彼,学生学不到东西。有些导师只注重使用,不注重培养,自己带博士,博士带硕士。有些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安于现状。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如今在学科间不断渗透交叉综合的背景下,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出现被导师同化现象。现阶段,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增强,但是在理性分析和学习的刻苦性方面大不如前。研究生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训练,经历少,知识功底薄弱,加之导师难有一对一的指导,因此整体教育质量不高。另外,导师为自己所带学生而专门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少,甚至没有。缺少这样一门课程,学生就难以感悟导师的思想和新理论,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师兄弟之间也缺少了与导师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思想碰撞和学术探讨的机会。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已压缩为一年或者一年半,所以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做研究,第二、第三学年如果院系和导师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不严,自控能力较差的研究生更是得过且过或者花费大量时间去找工作,一些入学前没跟单位脱离关系的学生甚至返回单位工作,正常的在校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势必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5师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现行的研究生考核评价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单向评价方式,而忽视了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导师的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体系方面仍以课程论文、导师评价、学位课程成绩等作为主要依据。二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增设导师专业课程,可试行多导师制

    导师的学术风格、治学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设置一门导师为自己所带学生的专业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导师的能力再高也有缺陷,尤其在学科交叉的领域更加凸显。研究生的培养可试行交叉课程教师相互聘用教学、双导师模式或导师组制。一方面,受限于现行的单导师制,导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交叉学科研究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内可以试行交叉课程教师相互聘用的方式。同时培养单位应多举办“交叉学科论坛”活动,鼓励不同领域的导师经常一起交流学习,经常邀请一些在交叉学科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做报告,形成多学科的学术环境,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学科的导师资源,开展跨学科、跨单位联合培养模式。其次,一些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和学科可以推行双导师制。即校内理论型导师与校外实务型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质变,打破了以理论老师为主的局面,同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和校外单位之间也可采取研究生与员工“置换”实践、培训的形式,互帮互助。

    实行导师组培养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导师组的成员可以是同学科专业或不同专业,以实现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取长补短。现阶段,很多院校都实行了“导师+指导小组”联合培养的方式,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纪律管理等由导师组进行全面指导,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适当调整公共课的教学内容

    研究生公共课由于课程定位和设置的局限性不便于课程的改革,但是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比如外语课可以加强口语的交流和写作能力,多涉及一些外国语言文学欣赏及语言文化的应用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政治课则应该多围绕国内外的时事案例、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性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入头脑风暴式教学,向研讨型教学模式转变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问题式、启发式、探讨式的激发性思维方法,其运用于教学中的好处已为实践所证明,其优点是将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改为“主—主”关系,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增强集体合作精神,这种方法适合小班的研究生教育,通过师生课前的命题及大量资料的准备,课中进行集体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知识缺陷,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法,然后逐一分析找到合适的答案,这样的课堂信息量大。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深入,研讨模式已开始应用于教学,经典的文献、重要会议或核心刊物的论文、学术报告、讲座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上师生研讨的内容。研讨课可采用命题研讨、观点辩论、案例讨论、中心议论的方法,形式上可采用分组交流、自由交流、辩论交流、说写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4开设新兴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

    开设新兴课程,课程的设置要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如上海大学在研究生教学中引入了文献阅读研讨课,按规定每门课程的文献阅读量不低于40篇,分成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两个环节。课堂教学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文献的讲解、讨论,点评和总结;课外自学要求完成课前基础知识的自学,文献的阅读和总结,课后复习。其次,选修课要增加跨学科性、实践性、经典性、前沿性课程的比重,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通过经典的研读和前沿的探讨,超越前沿,追问新知。另外,还要开设专业科研方法课程,增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学校可适当调整学分学时,加大交叉学科课程,促进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比如,同年级跨专业,或者同专业跨年级开设课程。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还有利于不同方向的学生在同堂学习过程中相互启发,完善各自的专业背景,为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师兄弟之间提供研究探讨的机会,也有利于将问题深入研究。此外,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多提供一些专家讲座,让学生多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与会后的学生要向学术团队进行汇报式总结等等;多开展学生学术团队间的研讨会,比如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可定期开设小型研讨会、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中型研讨会、以学校为单位的大型研讨会、还有同城之间或跨省之间高校的超大研讨会。

    5建立网络教学和多样化的师生考核、互评机制

    国内研究生课程的考核一般有:考试、论文和项目。而国外的考核通常包括合作项目得分和个人贡献得分。而个人得分既有教师的评价、个人研究成果得分(如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还有不同合作者的评价。所以,我们的考核应将学生课堂和项目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搜集能力、参与程度、完成情况、总结等方面纳入一定比例,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既看过程也要结果。

    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和建立师生互评机制。研究生的某些课程可进行网络共享和网上选课,使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程更为可行,在客观上也为实行学分制完善提供条件。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件、前沿信息、阅读材料等,师生可进行群组讨论。此外,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互评系统,学生可以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能力和态度进行网络评教,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及综合表现给予评定,以促进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总之,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同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偏共性化;公共课程作用不明显;缺少跨学科课程和研讨型教学模式;导师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矛盾日益突出;师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经验,认为:可尝试通过增设导师专业课程,试行多导师制;引入头脑风暴式教学,向研讨型教学模式转变;开设新兴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建立网络教学和多样化的师生考核、互评机制等措施及手段,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参考文献

    [1]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2]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37-38.

    [3]于忠海,赵玮芳.研究生课程(研究性)弱化归因及其改进理念和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35.

    [4]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谈研究生课程创新[EB/0L].中国教育报(网络版),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80229_145118.ht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