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范文

    渠天花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英语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以及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探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以期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10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强调所有各类课程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在实现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 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指高校通识教育模块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观念落后、内容空泛,难以起到引领和塑造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往狭隘的思政课程教育的瓶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所指的课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大学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科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最主要的育人场所,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相融通,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发展对于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亟须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通识教育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工具,更是社会思想的载体、文化传播的手段。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学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礼仪等语言及非语言方面的能力。文化教学有三个教学目标,即文化知识的传授,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的培养,文化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英语文化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待世界各国文化,实现双语文化的交际;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体现英语学科文化育人的特点。许国璋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包含英语语言文化和母语语言文化,且母语文化内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张伊娜认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单是英美文化导入。为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导入中国优秀文化是极其有必要的。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一门“隐形的思政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y)、学习能力(learning competency)、文化能力(cultural thinking)、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y)、创新能力(creative competency)以及合作能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y)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内化为思维品质,从而达到英语学科教育的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同时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情怀、思想等内在素质,使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差异、提升对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学生未来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必要的基础。在2015年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吴一安教授也强调了“语言和思维有‘血脉般的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质上具有育人功能”。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牢记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对比,更能客观辩证地对待异域文化,形成开放和批判性思维,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是以人文社科知识为依托,覆盖了人文学科的核心领域与重要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丰富的文化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教师、教材以及课外活動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意识,加强文化理念

    在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影响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掌握知识的权威者了,而是一份肩负社会重任和充满挑战的职业,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的探索者,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和人格素养的“灵魂工程师”。

    根据一项《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排序》的调查问卷显示:92%以上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没有导入中国文化,60%以上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讲授不能满足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可见,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教师自身缺乏文化意识,难以将中西方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课上成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词汇结构或语法课,忽视了文化教学。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培训或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对英语国家以及本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树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观念,倡导蕴含中国文化哲学的教学理念,在给学生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强调本国文化的导入,使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加深对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理解,把本土文化和国际视野相结合,为全球化新时代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国际型、通识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二)深耕单元主题,挖掘思政内涵

    语言教学属于意识形态。大学英语教材涵盖了语言、文学、文化、社会、哲学、文明等人文社科核心领域的重要主题,注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时代感和文化内涵,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教材选材富含时代气息,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每单元一个主题,选取两篇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深刻的文章,增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课堂授课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设计课堂讨论、头脑风暴、小组汇报等形式巧妙地融入文化主题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培养,于无声处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情怀, 培养人格品质。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 unit 1“the way to success( 成功的方法)”、unit 2 “beat your fear(战胜恐惧)”等题材都是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很好的媒介,鼓励学生为了理想、永不放弃,克服恐惧,战胜自我才能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再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unit 4“Heroes of our time(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在挖掘主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例如“How do you define a hero?” “What kind of people are described as heroes today?”? 引导学生明白战争年代“那些不畏艰险、为国牺牲的烈士是英雄”、 和平时代“以国为大,默默奉献的人民同样是英雄” “立志报国、无私奉献,有时代担当的人是同样英雄”。真正的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真正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英雄气概。通过主题讨论,帮助学生辨别多元视角、对比不同文化、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材的翻译练习部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比内容,例如,“圣诞节和中秋节的风俗对比”“伦敦地铁和中国航天事业的不同发展”“马可波罗和郑和的历史功绩”“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哲学观点碰撞”“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孝道文化的不同价值体系”“美国梦和中国梦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开展第二课堂,融入思政精髓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平台,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组织学生用英语讲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时代新貌、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组织学生表演英语小品、英语短剧,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作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经典国学、诗歌翻译大赛,让学生充分浸润在优秀的历史经典和真善美的文学素养中;分成小组举办中国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等各个主题的英语手抄报比赛,进行评分奖励;还可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英语演讲、朗诵比赛、模拟与国际友人情景交际,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大学英语是高校教学中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和英语文化教学有效结合,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和指导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强化思想引领责任意识,把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既重视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又贯穿思想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使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郑小龙.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许国章.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 现代外语,1980(4).

    [7]张伊娜. 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8]梅德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J].人民教育,2018(11).

    [9]程晓堂,赵思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5).

    [10]沈轶.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4).

    [11]鲁子问.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J]. 江苏教育,2018(91) .

    (責任编辑: 王义祥)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