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 |
范文 | 付帅 柴玥儿 杜津威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青年教育家。以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为核心,从相关文本中梳理其教育思想的内容与方式,探究了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的价值与启示。 关键词:李大钊;教育思想;青年;当代价值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 1. 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留学归国的李大钊以极大的热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和传播,呼吁同胞们欢迎“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他号召青年掌握真理,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随后,他在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教授等职务,将马克思主义以课程形式传播、诠释。同时,李大钊不断发表此类文章,这大大促进了青年意识的觉醒,影响了青年对自我、民族和世界的思考。 李大钊在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极力倡导,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加快迈进“改造世纪的新纪元”。文章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三个有机部分。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他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大钊寄希望于青年,希望青年积极学习、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年9月,李大钊发表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中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该文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1][2],同时也表明了李大钊坚定的政治立场。此后,李大钊陆续发表《由经济上解释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阶级竞争与互助》等文章,进一步向大众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些文章促进了中华大地上被压迫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青年以新思想改造社会的进程。 李大钊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结合,不断阐明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成长的意义,教育青年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领悟其精髓,鼓励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2. 培养青年以实践为基础的平民政治观、爱国主义观。李大钊认为,青年要树立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观、爱国主义观,而二者的建立都要从实践观出发。以此为指导,青年才能“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3],在旧制度改造、新社会建设的大潮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东京留学期间,李大钊“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值洪宪之变而归国”[4]。通过了解、吸取中外不同的政治思想,李大钊在反对袁世凯专制政治时,阐发了民彝精神:“古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宗彝,今者政治之神器在于民彝”[5]。“民彝”是指个体生来的自由本性,是“民宪的基础”。随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民彝”思想被进一步升华为“平民主义”。他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痛苦,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痛苦;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6]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等文章,进一步为青年树立起平民民主政治观指明了方向。 战乱的动荡、生活的艰辛,使李大钊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立下了救亡图存的志向。1915年,日本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正在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李大钊积极参与抗议斗争,为此不惜被学校除名。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不断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在抗争过程中,李大钊深刻体会到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年的重要意义,他遂以《隐忧篇》《〈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等文章號召国人,尤其是号召青年,扛起反帝反侵略的大旗。同时,李大钊格外注重发挥历史的教科书作用。他认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中国的历史教育结合,以史为镜,深入把握事物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正如他在《守常,国情》一文中所言,“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之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者。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国情,尤今日之国情。”[7] 李大钊认为,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8],因此必须鼓励青年从具体的实践出发,思考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在《青年与农村》中,李大钊认为,“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9],当时社会青年风气不佳,“总是希望那位大人现实替他觅一个劳少报多的地位”[10],而农村中仍有许多需要年轻人出力的工作和活动。李大钊提出,青年要以坚韧的精神面对革命中的困难,要“速壮励其气力,作来者之前驱,以有用之才,开自然之利,为国民生活辟一新径路。”[11] 3. 健全青年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李大钊被称作近代青年的导师,他十分注重对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他鼓励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热爱生活,时刻保持奋进的精神,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青年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形成其人格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全面展开,年轻人在全然不同的环境中形成其独特的人格。移动互联网丰富了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其自我表达提供了国际舞台。新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其价值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更加凸显。他们有更强的责任感,锐意进取,寻求创新。在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他们也极重视精神世界的建立。 然而,社会变革与转型带来利益与价值取向的摩擦,新旧与中西价值观的碰撞,这必然给青年成长带来困惑与挑战。百年前的国家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百年后的社会浮现出价值虚无和感性娱乐的取向。经过时间检验,李大钊对青年人格塑造的思想,仍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当代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 第一,李大钊鼓励青年建立乐观、努力的人生观,从消极悲观的思想中走出来。李大钊曾告诫青年:“苟犹在儿童或青年之期,前途自足乐观,游优乐土,来日方长,人生趣味益以浓厚,神志益以飞舞”。[12]青年犹如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要摒弃厌世悲观的人生观,应当以牺牲精神来对抗黑暗与腐朽。当有一些人对民族国家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时,他著文为国民鼓劲助威:“但一息尚存,断不许吾人以绝望自灰”[13]。他宣传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反对消极保守的人生态度,鼓舞逆境中的青年以正向心态坚持到底。 第二,李大钊呼吁青年辩证地对待生与死。他认为,无限时空的宇宙是永续运转的自然存在。但个体的生命有限,生与死不断交替发生,是自然中的客观现象,二者共同构成自然这一整体。如此,死便没有什么可怕、可怖之处。彼时,中国正处于黑暗与黎明之交,“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14],青年应当将生死问题置于祖国现实、民族命运中去考虑。1919年,他本人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作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街边分发传单,为营救狱中的陈独秀积极奔走,联络社会各界人士。李大钊认为,为了国家建设而奋斗,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不仅体现了青年与革命者的坚定信仰,而且还是生命永恒的另一种方式。 第三,李大钊勉励青年珍视青春。他认为,青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15]在《“今”》一文中,李大钊认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16]已过去的时光无法召回,未来的日子也不確定,最有把握的便是当下,因此异常宝贵。万千宇宙,时刻都在流转,“今”和“现在”的概念,随时都在相互置换,极易失去。李大钊提醒青年,“不可厌‘今而徒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应该把握当下,以自己的努力,为未来中国的思想政治、社会、文学等方面的繁荣发展探索道路,担负起再造青春之中华的历史责任。 李大钊青年教育的方式探索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李大钊以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团组织、媒体舆论、现场讲演等方式,充分向中国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 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918年1月,29岁的李大钊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在此期间,他为北大图书馆大量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1920年7月起,李大钊受聘担任北大教授后,先后在北大史学系开设了“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课程,在法律系开设了“社会主义”课程,在经济系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课程,在政治系举办了“现代政治”讲座、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课程。除了为北大青年学子传道授业以外,李大钊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其他在京高校讲授“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图书馆学”等课程。青年学生通过这些新课程,丰富了知识,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逐渐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在课堂教学之外,李大钊号召高校青年走出校园,深入到劳动群众中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劳工运动相结合。在他的指导下,邓中夏等北大青年学生组建了平民教育宣讲团,鼓励劳动人民以积极的斗争实现自我解放。中共二大之后,李大钊开始领导工人阶级,以大规模的罢工进行抗争。在他的领导下,北大学生成立了“北京开滦矿工罢工经济后援会”。一面为工人运动提供后援支持,一面不断揭露封建军阀的种种罪行。与此同时,李大钊亲自领导北大学生改组学生会,将学生纳入革命运动中,积极与军阀作斗争。 2.社团活动与媒介舆论相结合。在北大工作期间,他组织了“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即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会,组织有志青年搜集整理、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当时,《北京大学日刊》中的许多报道都能看到李大钊的名字。1918年6月,李大钊发起建立“少年中国学会”,提出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实现“少年中国”的理想。入会青年中,便有毛泽东、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有志之士。此后,越来越多的青年进步社团,如新潮社“国故月刊”等,雨后春笋般在北大校园中不断建立。 在诸多教育方法中,李大钊尤其推荐演讲。他认为演讲“专而不普,深而不流,可以窥奥理而不足以启流俗,可以精一科而不足以应万便”[17],是将思想传播给学生的有效途径。演讲可以通俗易懂地向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能够生动形象地说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学说及其流变。在其有限的教学生涯中,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为青年学生演讲,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孔德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当时知名高校,以及各类社团学会。其中部分演讲,如在中国大学进行的“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上进行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北京孔德学校演讲的“今与古”,以及上海大学的“演化与进步”等,如一道道春雷,唤醒了青年努力奋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热情。 同时,李大钊以笔为剑,将自己的思想以文字形式留存下来,以便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触碰到思想的最前沿。李大钊主笔了《甲寅》日刊,创办了《宪法公言》《少年中国》《每周评论》等报刊,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仅在公开出版的《李大钊全集》中,就收录了李大钊完成的各类文章共577篇,约192.7万字。[18]这些文章中不仅有《“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黑暗与光明》《妇女的解放》的鸿篇巨论,而且也不乏关注青年成长的苦口婆心之作。例如:在文章《厌世心与自觉心》中,李大钊批评了个别青年的自杀行为,鼓励青年要“精勤不懈”,不能因为一时的境遇而“过自菲薄”。一篇篇文章犹如一颗颗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这些文章对当时青年思想的开化、爱国志士的激励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报刊也为青年搭建了思想教育和交流的平台。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研究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李大钊所处的时代,青年是恢复中华之“青春”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百年后的今天,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仍在不断指引着高校与青年发展。作为青年,要学习李大钊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品格,学习李大钊自始至终将民族、国家置于首位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要回顾,不要踌躇,一往直前”。[19]对于高校,学习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重要问题的深刻思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办学治校的方向从规模与数量,转入高质量与内涵式发展。因此,高校更要“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20]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年自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海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J].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3(4): 104-108. [2] 郭磊.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陈独秀的《谈政治》为例[J]. 群文天地, 2011(23): 144. [3] [4]朱建民,荣挺进. 李大钊教育文存[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261-266. [5] 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9. [6] 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2-423. [7] 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6. [8] 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1. [9] 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2. [10] 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5. [11] 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9. [12] 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0. [13] 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0. [14] 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0. [15] 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0. [16] 朱建民,荣挺进. 李大钊教育文存[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133. [17] 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3. [18] 张惠芝. 编辑岁月[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120-121. [19] 王沪宁: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10-27)[2019-12-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0/27/c_1125159050.htm. [20] 朱建民,荣挺进. 李大钊教育文存[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5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