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唯物史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范文

    赵志阳

    摘? ?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源泉,坚持唯物史观是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保证。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之一,是使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将唯物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培养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推动力。唯物史观的理论成果,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唯物史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9-0088-02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还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超越与批判是马克思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尤其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处理方式,更可以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强心剂。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将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促进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的理论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战略的实施,思政教师也泛指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理论层面上,高校思政教师应该“读经典、用经典”,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更体现在提高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理论中蕴含的逻辑方法与思想内涵是时代的精华,思政教师应当反复认真研读,只有做到教师本人真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信。以往的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存在一些思政教师对马克思经典理论掌握不足,致使教学缺乏说服力,学生不能做到真信。因此,孙正聿教授强调:“只有有了长期的比较全面的文献积累,我们才能够做到‘得道于心。”[2]思政教师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理论,使经典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阵地。

    (二)为打好意识形态保卫战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多次提出加强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建设,思政改革也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放眼当今全球,在各种社会经济变革的历史趋势下,在各国经济、政治碰撞的局势下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文化与价值冲突,历史虚无主义、修正主义、新自由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普世价值等多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渗透,给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价值养成造成了严重威胁。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担当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而大学生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成长时期,较为容易受到不良价值与扭曲思想的影响。因此,必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使高校思政课更具有说服力。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正是在学理上给予了思政课以理论支撑,让思政课真正做到有理;只有思政課教师做到讲理,学生才能做到真信。

    (三)为高校思政课提供真实素材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对以往优秀理论与文化成果的概括和凝练,其中大多涉及经验性与总结性的结论,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关真实素材。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总结了以往历史的先进理论与经验教训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它蕴含了人类社会各领域的优秀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改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案例与教学素材。思政课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这一丰富的资源宝库,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的优秀创作,使其为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服务。

    二、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的个人”

    运用马克思的个人观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的个人”及与其相关的价值问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着重探讨了他的个人观以及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谈道:“人是本质、是人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3]既然要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那么应该使学生真正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理解什么是“人”以及“现实的个人”的意义。在批判费尔巴哈以及黑格尔关于“个人”思想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从人的本质上阐述了主体的价值、需求及地位,他使人们真正认清了人的本质,即“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无人身的自我意识”的个人以及费尔巴哈以“类”规定人的本质,提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社会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因此,人的本质即实践。马克思并不否认个人是感性的,个人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共同体,个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独立存在,且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既是历史的行动者,又是历史的旁观者。马克思关心人的价值与自由的满足,人作为自然的存在,其基础生活需求应该得到尊重,也反对国家与社会共同体以虚假的名义把价值强加于个人之上。马克思也反对异化的人的本质,反对对物欲的无限追求,更倡导人应追求共同体的利益,把个体的价值与共同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如若不能把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终极发展统一起来,那么个体利益也将无从谈起,个体利益只有置于一定共同体当中才能得以实现。

    资本主义精神强调个体应有更多闲暇时间以追求个体自由,大众文化所宣扬的个性只不过是逃避实践的一种表现,大众文化制造的个性也不过是另一种价值的盲从,最终将破坏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和谐共生,也必将使个人的发展受限。马克思的个人观强调个人利益的追求并不与共同体利益的实现相矛盾,共同体秩序的实现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个体的奋斗将成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思政课改革应当从唯物史观出发,将马克思的个人观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从学生价值追求起点出发,为培养正确理想信念打下坚实基础。

    三、唯物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理解“现实的个人”,应当追求的是主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将唯物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唯物史观视角出发,将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处理方法的观点融入思政课改革

    个人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二者具有关联性,任何单独抛开个人去谈论社会总体发展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反之亦然。一方面,个人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应该将人置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当中探讨其本质问题。人不同于动物的存在方式,人必须相互合作,依赖于某种关系完成社会实践生产活动,而且随着这种合作关系的深化,人们会意识到个人对于整个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由于个体需求与所处状况的差异,在这种合作关系深入的过程中会产生激烈的矛盾与冲突。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个人的需求与利益,并且能够在这种社会关系中逐渐理解合作与交往的真正意义,这也就是人比动物更能懂得为获得更大和更长远利益,而舍弃暂时和微小利益。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个人的社会,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个人发展创造优质的外部条件。马克思始终坚持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而社会的一切概念与构成都是在个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人的,而个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一原则在任何社会制度与历史时期都适用,差别仅在于社会为什么人,为多数或少数人服务罢了。从唯物史观出发,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为社会中的大多数服务,正如宾克莱谈道的那样,“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不能让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反而要使一切人都成为一种对财物的崇拜为动力的制度奴隶”[4]。因此,我们才更要有这種制度自信。

    (二)将扬弃人的异化融入思政课教改内容

    大学教育要完成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人的任务。而思政课的宗旨正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然而,由于西方自由主义与扭曲价值观的渗透,一些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错误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大学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学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否则无异于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掘墓人”。思政课教学内容一定要融入马克思对人的异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价值养成的引路人与方向标。

    (三)以唯物史观为依托,塑造高尚价值观

    个人一直是西方哲学与价值观的核心范畴,崇尚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背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资本逻辑,在为少数人服务的社会当中崇尚个体自由将会导致更深层的不自由。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大多数人服务,即人民群众。从唯物史观出发,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高尚价值观作为思政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白为社会共同体服务是追求个人利益的保障。因此,思政课改革应该把树立崇高理想与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助力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学习时报,2010-10-25.

    [2]孙正聿.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4][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1.

    [责任编辑? 李金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