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路径研究 |
范文 | 何景毅 摘? ? 要: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业规划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当前,部分高校出现育人理念陈旧、责任意识淡薄、协同机制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导师不断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将科研活动和育人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地构建起长效的育人机制,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9-0078-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关键所在。“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育德”[1]。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培养研究生政治素养、高尚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学术道德等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一、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担负的时代使命 回顾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将以何种姿态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教育是国之大计,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培养方向应始终同国家发展战略相吻合。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时代主题,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指向。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怀揣高远志向,不受世俗利益诱惑,帮助研究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错误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导师自身的育人本领和育人能力,进而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立德树人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当前研究生群体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主体意识强,但责任感不足、抗压能力弱、合作意识有限。导师在与研究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师生理念和现实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对立化、雇佣化、利益化”等一系列矛盾,进而使得师生关系呈现出紧张态势[2]。因此,需要不断增加师生间信任和沟通,来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构建。“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3]。在立德树人的视野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了解双方的内在需求,改变主客二分式的沟通方式,进而通过协作、互动、共享构建起富有情感性和谐师生关系。 (三)立德树人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青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承受着科研、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有助于提升青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就国家教育事业的目的而言,是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青年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优良的道德素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的走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彰显出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在知识层面上不断汲取营养,还需要在思想道德层面不断提升水平。思想道德基础牢靠与否,直接关乎研究生的未来发展。研究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够不断完善人格,实现能力与德行的有机统一。 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重学术轻德育,责任意识不强 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时刻影响着研究生的行为与认知。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实际工作中,重学术轻德育的问题十分突出。导师往往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业,而较少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去,也不清楚如何围绕学生展开德育工作。同时,“导师岗位责任意识不明确”[4],普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事务中,而未能充分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而导致教学与育人相脱节。 (二)导师素质有待提升,育人技能相对有限 新一轮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仅局限于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还应着眼于人格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的塑造。这一方面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呈现,另一方面也为导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然而,当前除了重学术轻德育的觀念影响外,部分导师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展开德育工作,也是当前影响研究生德育工作进展的重要因素。 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研究生导师具备较高的育人技能,以及正确的沟通方式。但导师平时除了要承担较强的工作压力外,还要面临论文、项目、学术会议等科研活动以及日常教学工作。这就导致导师往往分身乏术,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育人技能。而目前高校科研为主导的评价机制也难对育人状况进行科学考核,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导师育人工作的被动处境。 (三)导师职责与工作脱节,协同性不强 伴随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重视程度的一再提升,导师育人职责也在不断明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导师除了对学生展开学业规划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爱国情怀培养、自身价值实现同样负有直接责任。在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不少导师仍然只是将学术指导作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而道德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引导则被看作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同时,伴随近些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急剧增长的研究生数量为导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研究生导师精力有限,很难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而辅导员由于忙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各种考核,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的立德树人工作。此外,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交集较少,很难形成责任联动,进而导致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普遍较差。 三、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由于受到泛娱乐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当代青年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爱国意识淡薄、责任感较弱、道德情操不高等现象。因此,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融入研究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进而帮助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具体而言,研究生导师在理论教学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展开理论指导、专题交流、业务实践活动。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立场,帮助研究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的迷惑和偏差,研究生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积极纠正和引导,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保持理性思考和正确认知。此外,导师还要注意个体化差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此来解决育人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二)科研育人有机结合,发挥导师关键作用 研究生培养质量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导师在育人环节中如何发挥作用。尽管从教育部到地方高校都在一直积极推动研究生德育工作改革,但现实中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近些年来屡屡发生的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导师育人功能发挥不足所致。 研究生学习阶段,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无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学术领域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然而,道德水平的高低同样影响着研究生道德形象和学术生态状况。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科研活动中,导师应更加关心研究生的生活状况、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同时,以自身扎实的学识、高尚的情操、仁爱之心及帮助研究生解决现实问题,使他们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导师的关爱。同时,导师还应对研究生群体容易出现的功利主义、学术不端、诚信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三)构建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在当前“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科学体制机制的建立,是研究生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关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学业进展、道德品质、职业规划的重要引导者。而班主任、辅导员尽管分工不同,但也都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研究生立德工作的开展,应首先明确导师的主导地位,完善导师评价机制,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纳入到研究生导师考核的内容中。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全力配合导师展开“立德树人”工作,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德育目标,进而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增强教师与党政部门之间的密切度,按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学生的思想状况,使立德树人工作既能責任到人,又能形成团队合力。 参考文献: [1]杨守鸿,杨聪林,刘庆庆.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 [2]秦莹,屈晓婷.基于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研究生导生关系建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3]刘林.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与实现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4]王武习.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责任编辑? 包玉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