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综述 |
范文 | 温新荣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学者们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围绕“三全育人”“部门协同育人”“主体协同育人”“教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阐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开展“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遵循和逻辑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视角上重实施主体,轻实施媒介、在研究层次上重现象层面,轻本质层面、在研究内容上重提出问题,轻解决问题。从研究趋势看,该方面的研究视角将由实施主体转向实施媒介、研究层次将由现象层面转向本质层面、研究内容将由提出问题转向解决问题。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153-03 Abstrac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other courses must be well-maintained and well-respected, so that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go together, forming a synergistic effect.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build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d have elaborated on the aspects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and education", "main bod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eacher collaboration and educ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logical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ar collaboration". However, these studies re-implement the main bo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lightly implement the medium, focus on the phenomenon level at the research level, lightly the essence level, re-propose the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 lightly. From the research tre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this aspect will shift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subject to the implementation medium, and the research level will shift from the phenomenon level to the essential level,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will shift from asking questions to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 three ful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明确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而且明确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这些重要讲话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为了更好的推进此项研究,有必要梳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研究现状,为“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逻辑依据、理论基础。 一、概述研究态势 (一)研究态势分析 从CNKI学术趋势分析可以看出,“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課程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文献,文献总量为228篇,其中:2013年有1篇,2014年有5篇,2015年有16篇,2016年有28篇,2017年有54篇,2018年有89篇,预计2019年有101篇,如图1所示。 (二)研究学科分布 从CNKI学科分布看,该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在社会科学Ⅱ辑、社会科学Ⅰ辑、工程科技Ⅱ辑、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五个学科,其中,社会科学Ⅱ辑199篇,比例为63.0%;社会科学Ⅰ辑13篇,比例为4.1%;工程科技Ⅱ辑16篇,比例为5.1%;信息科技18篇,比例为5.7%;经济与管理科学36篇,比例为11.4%。此外,从CNKI资源类型分布看,期刊192篇,比例为96.0%;硕士5篇,比例为2.5%;国际会议2篇,比例为1.0%;中国会议1篇,比例为0.5%。 (三)研究深度分析 从CNKI学者发文看,该方面的研究有3位作者各发2篇,其余作者发1篇。从项目来源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各资助1篇。从CNKI文献来源看,现代职业教育12篇,比例为6.0%;教育现代化8篇,比例为4.0%;教育教学论坛6篇,比例为3.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5篇,比例为2.5%;其他150篇,比例为75.0%。 二、剖析研究内容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公元前4世纪。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认为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具去维护和巩固奴隶主的统治。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德育课程,承担着传播统治者价值观念、维护统治者统治地位,提高公民思想觉悟等职能。西方国家高度重视德育课程的建设,将协同育人理念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探索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的有效融合。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内,“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是近年来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议题。学者们围绕“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1. “三全育人”重要性及实现路径。“三全育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为此,需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协调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的育人责任。如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1]、吴玉程《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2]、张俊国《“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探索——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3]、梁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4]等。 2. “三全育人”视域下“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下部门协同具有促进管理部门开放发展、推动部门机构向着利于“育人”的方向整合、高效开展各项“育人”相关的事务性工作等价值。为此,需要建立多层级的部门协同管理机构、制定部门协同发展战略和规划、厘清“三全育人”体系下需要参与协同的部门及事务、配套完善的物质与人员保障等。如吴子贵《“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5]、左盼盼《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三全育人”机制为构建模式》[6]等。 3. “三全育人”视角下“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需要尽快建立一套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机制,走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联动协作的发展之路。如汪建云《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7]、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8]、王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9]等。 4. “三全育人”视角下“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是高校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支队伍通过第一课堂教学育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协同配合,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如刘兵勇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10]、胡绪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11]等。 三、洞察研究动向 从现有文献可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从“三全育人”和“部门协同育人”、“主体协同育人”、“教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阐述,较少从“三全育人”宏观视角论述“课程协同育人”,更少从“三全育人”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即:专业课、通识课等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新模式及其实践。为此,“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进一步深入化、系统化。 (一)拓展研究视角,由实施主体转向实施媒介 现有文献主要侧重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主体,如教师协同,部门协同等,很少从实施媒介进行研究,如课程协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也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主阵地。其他各类课程除了具有知识传播功能外,还具有思想熏陶作用,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需要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深化研究层次,由现象层面转向本质层面 现有文献主要侧重于“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理念应然性、必要性层面的研究,而实然性、如何做层面的研究却很少。“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渊源、历史文化基础、实践转化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精准研究内容,由提出问题转向解决问题 现有文献侧重于“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转变原来碎片化、零星化的育人方式,采取各部门进行协同育人新模式。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仅仅提出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解决问题。“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面临的突出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深入化。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2]吴玉程.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35-37. [3]张俊国.“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探索——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24):165-167. [4]梁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28-30. [5]吴子贵.“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部門协同机制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2015(05):201,206. [6]左盼盼.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三全育人”机制为构建模式[J].科技经济导刊,2018(21):152-153,155. [7]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01):97-100. [8]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04):5-8,15,123. [9]王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宁夏教育,2016(04):60-62. [10]刘兵勇,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2):81-84. [11]胡绪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学术论坛,2018(04):174-18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