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深度产教融合实施途径探索
范文

    

    

    

    摘? 要:文章以实际的双导师校企合作班为例,总结了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实施途径探索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产教融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以及成效分析。重点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组织实施方式。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5-0115-04

    Abstract: Taking the actual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ve class with double tutor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 formul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 college-enterprise in-depth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 analysi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the determin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he way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lementing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olicy.

    Keywords: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rganizations; implement

    201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各职业院校与专业相关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从企业只提供实训岗位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企业只提供参考资料到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探讨;从企业提供岗位师傅到企业配备企业导师共同研究教学项目,产教融合的深度在不断地加深,产教融合的各事项在不断具体和细化。

    本文以“联宜双导师”班为研究对象,探索深度产教融合的实施途径。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深度融合下《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打破原有的学校老师企业调研,集合专业设置的文件,老师集体讨论出培养方案的模式。而是企业主动参与,以企業岗位需求精准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岗位情况,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验收方案的实施效果,督促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确定培养目标

    深度产教融合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工作实践技能的养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主轴、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在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下,校企双方采用“互派、互任、互聘、互学”的“双导师”教育团队,开展“双导师”制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1+M+N培养模式,一年的学校专业基础课学习,两年的深度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分为两个阶段:M时长双导师指导学习,学习课程项目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确定的,N时长顶岗实习,是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和岗位需求“双导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培养流程见图1。

    在培养过程中,一年的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是确定时长的,以学校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M和N时长的产教融合培养是可以根据学生发展意向和双导师考核评价进行调整的。M时长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设置教学项目,开展“双导师”指导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重视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对接。“双导师”共同参与授课和考核。M时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围绕生产制造工艺、生产质量管理、生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生产现场管理四个方向开设课程、设置教学项目,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M时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后续发展的方向,提前进入顶岗实习期,也可以学完整个M时长的过程再选择确定发展意向进入顶岗实习期。

    N时长的顶岗实习期是岗位发展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深化,在此期间双导师的指导结合岗位个性化,培养学生岗位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毕业后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产教融合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

    (一)产教融合课程设置

    合作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结合合作企业情况和学院的办学特点,职业技能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企业提供产教融合的岗位确定为两类。一类是偏向技术类的:质量管理人员、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工装维护维修人员;一类是非技术类:生产管理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

    这些专业岗位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性能,熟悉生产流程,了解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读懂图纸和一些生产指导性的文件。特别是毕业后将从事技术类的人员,对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都需要有一定的功底。

    综上,此次“双导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期间围绕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岗位,校企双方讨论开设了《电机制造工艺学》、《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质量管理学》和《现代生产现场管理》这四门课程。产教融合期间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会根据课程项目设置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产教融合的技能锻炼。

    (二)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企业生产实际可以提供的教学资源,双导师多次商讨、合理整核,确定课程内容。

    1. 《电机制造工艺学》是贯穿于“双导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期间的一门综合性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以电机制造为主线,包含了三大部分的内容:(1)关键零件转子轴、齿轮、箱体等机械加工,涉及到理论知识有机械制造工艺编制、金属材料热处理、零件机械结构设计等;涉及到的技能锻炼工种有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车、磨、铣、钻、热处理、滚齿等。(2)电机部件定子、转子、齿轮箱、控制板等部件的生产,涉及到理论知识有电机的绕组知识、电机部件制造工藝、电机绕组接线、电工电子等知识;涉及到的技能工种有绕线、电子焊接等。(3)整机装配与调试,涉及理论知识有整机装配工艺、整机性能参数、整机控制与调试等;涉及到的技能锻炼岗位有整机装配、性能检测等。

    综上,学生在学习《电机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新知识的同时将学校学习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等专业知识结合具体项目进行一步深化和运用,形成以电机制造为主线的知识体系链。

    2.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结合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车床(普车和数车)、磨床(外圆磨床和平面磨床)、铣床、滚齿机等通用的机械加工设备进行机械和电气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同时结合企业设备管理的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增加设备保养和设备管理知识。

    3. 《质量管理学》除了有必要的ISO9000和ISO140

    00的必要条款解读,其他项目均是电机在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中出现具体案例,质量管理知识要点穿插于案例中分析、讲解和处理过程中。

    4. 《现代生产现场管理》这门课程以具体生产车间为蓝本,从车间5S 管理、生产工序安排到生产日报表、周报表、生产安排等一系列的生产管理过程,所有知识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升华。

    《电机制造工艺学》是核心课程,贯穿于整个产教融合期间。《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质量管理学》和《现代生产现场管理》这三门课程为一般专业课。四门课程涉及企业多个岗位,多职业方向,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了有利保证。

    (三)课程的实施组织方式

    产教融合期间所有课程由双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考核。双导师教学组织见图2。

    首先,承担同一课程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共同设计开发设计教学项目。然后,根据项目的开展需求分成专任教师教学子项目和企业导师教学子项目两条教学线——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共同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最后,双导师共同对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

    产教融合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由企业导师带领在各个产教融合岗位进行技能锻炼,教学实施的过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式教学。

    线上教学见图3,教师布置作业、发布任务、上传学习资料、批改作业、检查任务、解答学生提问。学生完成作业和任务,也可以向老师提问,与同学沟通。线上教学为学生组织了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课堂,给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

    线下教学见图4,课堂上,专任教师进行项目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企业导师,进行项目技能的指导,总结项目操作实施要点。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融合到一起,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要点,在生产现场进行实践验证,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完成知识与实践融合。

    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完成产教融合期间的教学任务。

    (四)项目考核方式

    产教融合期间的课程考核是以“双导师”考核实现终结性学生成绩评价的。考核评价流程见图5。

    课程考核评价是“双导师”共同完成,专任教师以期末卷面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全面考核,企业导师实施项目实践过程性考核,学生总结性评价由“双导师”共同评价的。

    三、成效分析

    (一)学院其他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与企业需求相接轨的技能型人才,但都存在问题。

    1. “2.5+0.5”模式

    学校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展开合作,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技术人才。2.5年在校学习人才培养方案规划的课程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0.5年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践,完成毕业设计。

    “2.5+0.5”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企业岗位固定,只能做到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些知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无法涉及。顶岗实习期间专任教师的理论指导是有限的。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与企业都是独立评价的。

    2. “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日常课程的教学,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毕业后到企业就业。

    “订单式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融合,但课程开设针对企业需要的某一特定岗位需求,学生技能专业,但岗位单一、就业面窄。

    3. “工学结合”模式

    学校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合作,在某一专业核心课程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设置相应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行“理论知识讲授-集中实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都是集中进行的,而且实践时间有限、岗位有限、技能培训有限、理论与实践融合有限。

    (二)深度产教融合优势

    实施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培养,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培养对比,具有如下优势:

    1. 深度产教融合课程根据企业岗位设置,课程项目设计依据企业案例围绕多岗位需求,理论授课与实践交叉进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2. 深度产教融合下的教学模式是双导师协同教学的1+M+N的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时间是2年,产教融合时间充裕,在M时长的“双导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期间,学生涉及多崗位,多方向培养,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多种选择,教学控制较为灵活。

    3. 深度产教融合双导师教学,学校提供企业所需的课程和专任教师,企业提供技术、设备、管理等要素,建立了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加快了专任教师双师培养速度,提升了专任教师的技能操作能力。

    4. 深度产教融合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深度产教融合目标明确,企业案例教学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知识技能的转化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职业目标。

    四、结束语

    从顶岗实习到工学交替再到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双方的合作逐步实现了无缝接轨。在校企共同努力下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养、学生培养、企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后续校企双方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1+X证书政策,推进企业对产教融合人才的持续培养计划和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国家政策激励下,也将会更有利于产教融合更深层次地推进,增强校企双方的合作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明振.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9(24):257-258.

    [2]黄庆华,周爱美.机械类现代学徒制“嵌入式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2-74.

    [3]俞晨秀.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高专混合式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9(12):89-91.

    [4]周爱美.高职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9(12):150-152.

    [5]兰子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气专业校企双元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25-27.

    [6]田明君,张月,张学俊.校企合作共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22):76-77.

    [7]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0-13.

    [8]吴小卫.基于校企合作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48-49.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高职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联宜班双导师制为例”(编号:Y201840320)

    作者简介:周爱美(1978-),女,汉族,江苏如皋人,学士,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1: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