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范文

    贺艳华 周国华

    

    

    摘 ?要:文章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重塑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点从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方向与路径,提出人文地理、规划设计、生态环境、技术应用“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提倡多元化、灵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并构建了由课程群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学术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所构成多元、开放、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希望可以为专业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1-0138-05

    Abstract: Due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erritorial space rebuilding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re are new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form direction and path of the major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focusing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four in one" model for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nsisting of four curriculum-groups, i.e. human geography ,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We advocate diversity,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lassroom, and build a pluralistic, open and gradu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including curriculum-group practice modul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module, academic practice module, and social practice module. We really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Keyword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the major of uman 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专业设置改革后的新专业。该专业以地理学和规划学为主干学科,其核心知识体系涵盖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和适应性的专业。2012年全国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近年来陆续有所增加,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应用或教学的综合型人才。但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优化布局及其规划战略导向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国土空间规划正式取代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成为我国国土空间管理的主要手段,城乡规划行业面临着角色转变和行业变革,这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立足新形势下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重点从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方向与路径。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源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2012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培养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1]。

    城乡规划本身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建立在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融合基础上。相比于工科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仅关注城乡规划本身,更加强调如何以人地关系理论指导城乡空间与功能优化[2],更加关注如何通过城乡规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其已有的教学科研基础,不同程度地考虑了地理学理论、方法、技术在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居住区规划等城乡规划设计课程基础上,增设了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类课程,在重视学生规划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区域化分析视角和综合性规划思维的培养。

    但是,作为新生专业而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面临较多的问题。首先,由于专业综合性强、涉及内容较广,各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相对较杂,地质学、测绘学、地理學、地图学、环境学、土地资源学、GIS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导致专业方向不是很明确,学生课程压力比较大,但掌握的知识却泛而不精[3]。其次,在强调综合性思维与区域化分析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相比于工科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往往忽视了空间认知与表达技巧的训练,因此,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相对不强。另外,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相对封闭的单一课程教学为主,这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并不是很充分,从而导致地理学的理论与城乡规划实践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比如,GIS课程中虽然学习了各类空间分析与建模方法,但不知道如何应用到规划分析中;城市地理学中虽然学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机制,但不知道如何指导规划方案的构建。因此,各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仍需基于专业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特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二)新时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需求

    近年来,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迅速发展起来,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应用或教学的综合型人才,在城乡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区域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质量不高、土地利用粗放、城乡空间冲突加大、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出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各项规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国土空间重塑及其规划体系的建设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国土空间规划正式取代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成为我国国土空间管理的主要手段。为此,城乡规划行业面临着角色转变和行业变革,这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相比于以往的规划而言,更具综合性、系统性,并且,在关注国土空间开发的同时更加强调国土空间的保护。因此,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者而言,需要具备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的知识背景,除了要通过学习地理学以深入了解城乡地域系统空间组织规律与人地关系之外,还必须强调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规划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将新的技术与方法引入规划之中。随着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如何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是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但与此同时也为规划决策与支撑技术的智能化提供了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融合多源数据,集成多种模型,建构集数据分析-决策模拟-VR展示于一体的智能规划决策支撑体系,成为当前规划技术推进的重要方向。因此,未来的规划人才需要能够利用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大数据[4],分析并模拟国土空间动态变化过程,把握城市这对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者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于复杂科学模型、GIS技术、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学习迫在眉睫。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基于专业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体系是按照相应的学科逻辑和结构基础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课程要素在动态系统中共同指向课程目标的实现[5]。课程目标可以为课程体系优化指明方向,而课程目标应该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相契合。在新的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应面向国家城乡发展融合与国土空间重塑的战略需求,培养从事城乡建设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研究、应用或教学的综合型人才。为此,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理解国土空间格局形成、演变规律与机制的理论基础,具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参与城乡建设与国土空间管制的治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依托课程群优化课程结构

    从以往的课程体系结构来看,各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形成了以“理论课为基本,技能课为核心,方向课为辅助”的课程结构[6]。为了更加突出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对多学科融合、智能决策支撑的新要求,有效解决原有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紧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目标,以课程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图1)。

    课程群是由多门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所组成的一个课程集合,对于同一个课程群内的课程而言,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知识关联。本文提出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类、规划设计类、生态环境类以及技术应用类等四大课程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主要依托人文地理学科背景,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区域经济等主干课程,以及社会地理、政治地理、自然地理等方向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7],帮助理解地理空间格局形成、演变的规律与机制,为城乡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撑。规划设计类课程群在以往以城乡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为主的课程框架下,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及要求进行调整,主要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原理、城市设计原理、景观设计等主干课程,以及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等方向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编制流程,以及各尺度城乡空间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法。生态环境类课程群主要涉及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人居环境学等主干课程,以及生态工程等方向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态优先的基本理念,使其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了解生态功能区划分、生态景观优化以及生态修复等技术。技术应用类课程群主要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大数据挖掘、地理计算等主干课程,以及python语言、地图学、3D建模等方向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规划分析与建模、规划成果表现等方面的技能。为了培养综合型规划人才,上述四大课程群缺一不可,并且各大课程群之间相辅相成。

    (三)借助综合性大课堂促进课程融合

    “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充分考虑了新时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征,其课程内容涵盖社会、自然、文化、建筑、环境等多个方面[6],从而更好地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型人才。不过,开设了各个学科的课程并不等于多学科交叉,真正的学科交叉需要的是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貫通与综合应用。因此,“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推行共建共享的教学模式,从“单科为主的封闭性教学”向“多课程集成的开放式教学”的转变,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课程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推进:一是各个课程群内部的融合,以课程群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由群内教师共同讨论并制定总体教学方案后,再进行课程分解,确保群类教学内容的串联性与完整性,并鼓励教师之间的课堂合作;二是各个课程群之间的融合,加强各个课程群教师之间的交流,由多个教师合作共同开设国土空间规划应用、可持续性科学、规划分析与模拟等跨学科综合课程。促进课程融合,是帮助学生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理论与方法灵活应用于实践、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从而使其真正掌握以生态优先理念和人地系统理论指导城乡建设与国土空间优化,以大数据分析和3S技术服务于智能规划决策与管理。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推进。面对相对旁杂的教学课程体系,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要使其真正做到原理与技能兼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两方面同时进行探索与改进。

    (一)课堂教学方法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堂教学方法应更加多元化、灵活化,借助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大课堂而言更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一直都是本专业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具体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理论。对于规划案例而言,应该强调案例类型的多样化,注重国内案例与国际案例相补充,并突出案例讨论环节。研讨式教学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研讨式教学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自主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讨论前,学生通过素材收集、观点整理的过程,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即兴发问、相互点评,从而培养其批判性、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小组讨论与汇报的组织方式,则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而言尤为重要。研讨主题的选择可以结合当前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与国土空间重构过程的热点问题及现象,在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与思考的同时,使其更加广泛的了解时事热点。网络式教学是网络化时代所产生的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网络视频来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堂共享教学成果。

    (二)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应对当前形势变化,培养更具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结合“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全过程、多层次、渐进式、开放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认知与国土空间规划两大内容,实现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合理划分与时序组合,构建由课程群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学术实践模块、基地实践模块所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图2)。依托课程群,采取实践周的形式,对各课程实践进行整合,安排人地关系考察、空间环境认知以及各类空间优化设计等系列实践,巩固学生基础技能;依托综合课堂,采取实践月的形式,设计区域认识与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两大综合性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和创新实践项目,以自主参与为主,推动学术实践,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和各类社会调查项目,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推荐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在严格的教学管理框架下增加实践教学的灵活性与弹性,建立开放、多维的实践评价体系,实践过程评价与实践成果评价相结合,教师、实习依托机构、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成绩认定。

    四、结论与讨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处于探索和建设阶段,也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宽散、单科封闭教学、实践应用不足等问题。随着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重塑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提出,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与规划行业的变革,该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许,不久之后该专业名称将面临新的调整,但无论专业名称如何变化,其专业定位必须面向新時期国家战略发展对综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各城乡规划院校应尽快推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顺应跨学科发展趋势、强调新技术应用的专业教学改革。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与开放、多元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为专业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郑德高,张京祥,黄贤金,等.城乡规划教育体系构建及与规划实践的关系[J].规划师,2011(12):8-9.

    [3]王吉昌,屈康庆.地理学科背景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204-207.

    [4]胡昕宇,杨惠雅.基于问题导向教学的城乡规划本科教学[J].高教学刊,2018(24):96-98.

    [5]贺更粹.以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2002.

    [6]胡娟,谭悦,王刚,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的教学融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45-50.

    [7]赵静,朱红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92-9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2: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