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困境与未来发展 |
范文 | 晁玉方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相关的教育活动也日益普及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文章总结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评价、教育的协同性五个方面。在大学生领导力未来发展中,应正确认识领导力的内涵,认识到新时代人人都需要领导力;应重视实践在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重要性,构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041-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eade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related education activities have been popularized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in the leade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highlights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mode, students' subjectivity,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 coordination.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tudents' leadership, 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leadership, realize that everyone needs leadership in the new era,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eadership, and build an eco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leade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leadership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一、概述 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展时间晚,加之受文化影响而导致的对领导认知偏差,使得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领导力教育的意识还十分淡薄[1];对领导力的认知模糊,培训的系统性不够[2];教育模式还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等方面。此外,尽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形式与途径有所创新发展,但也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现有一些教育培训方式可复制性较低。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四个回归”;2019年,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教四十条”、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制定《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时代使命。在此情况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更加凸显重要性,分析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深层次问题,明确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运动,现今已经成为西方高校日益普及的教育实践之一,据1997年的统计,美国就有600多所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3]。美国作为世界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最为成熟的国家,其组织形式包括制度化的培训项目、领导力证书的认证、课外活动与实践等,其教学形式包括了工作坊、研討班、课堂讲授、撰写成功日志、角色扮演等形式。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开展时间较晚。从知网检索来看,我国在21世纪初才开始了相关研究。翁文艳、房欲飞、文茂伟等最先研究了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介绍了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经验[3];阐释了在通识教育中开展领导力教育的学理基础[4];奚洁人教授在2012年更是对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战略进行系统思考,提出应明确领导力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战略地位[5]。 从我国领导力研究的起源来看,上海市是发源地。从实践来看,上海率先在国内组织举办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发展论坛,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也在2013年成立了“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在国内高校方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首尔国立大学等联合举办了多届中韩大学生领导力交流项目;清华大学在唐仲英基金会资助下建立了“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复旦大学较早实施了“青年领袖培养——卓越计划”;浙江大学组织举办了“优秀学生骨干暑期赴美国参加领导力教育实践项目”;华东政法大学举行了“大学生骨干领导力训练营”;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联合自2010年就联合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联合举办暑期大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东南大学组织学生参与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国际学生领导力项目;兰州大学举行了“大学生领导力与社会责任示范研修班”等。这些项目的举办,大大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理解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此外,社会组织也在加入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来,如新东方发起了“哈佛大学全球青年领袖领导力培养计划”;深圳环球教育发起了“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全球商业领导力游学营”;英孚教育举办了“大学生领导力论坛”等。与高校相比,社会组织的联系网络更广,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相关的活动也更追求效率。 三、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面临的困境 综合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与实践,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除去教育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认识不够等问题外,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困境,具体如下: 困境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容与结构共识性较低,难以为大学生领导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尽管当前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教什么”一直困惑大家。是以领导科学的课程内容作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容,还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有其自身独有的内容体系,这直接导致了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施中的千差万别。 困境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缺乏成熟的普适性模式,面临“如何教”的困境。从实践来看,中西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差别在于其普遍性与广泛性。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主要集中一流高校或者受985、211高校。而现实则是需要以覆盖面更广的教育方式对更多学生展开领导力培养。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模式一大难点在于领导力形成的内在机理。领导科学研究已经表明,领导力的形成是实践过程。领导学大师理查德 L.哈格斯(Richard L.Hughes)教授在其所著的《领导学: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一书中指出“领导是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从经验中如何学习的模型,即“行动-观察-反思”模型[6]。这界定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绝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师,还必须是体验式教育,需要设计与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其领导力。同时,这种实践与其它课程实践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导致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打通课程、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道,还需要实现学生理论学习、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协同。 困境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性不够,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领导力教育面临被动推行的困境。领导力的形成机理表明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切实提高其领导力学习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当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来看,存在学校与老师热情高,学生热情低,甚至存在学生选课刷学分的现象。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立,学生就很难有主动性进行实践,相应的活动也就难以提供较为真实的情景倒逼学生进行领导理论知识感悟,领导理论知识也就很难内化为能力,而这进一步导致学生对领导力课程与教育活动的错误偏见,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在大学生的社团日常运作与管理中,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对管理机构以及指导老师的依赖性较高。而作为社团的管理机构以及指导老师而言,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困境四:如何科学评价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效果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作用。从教育管理机构以及学校层面而言,如果课程在培养卓越人才以及国家要求的培养要求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学校自然会投入较多资源;反而言之,则不会引起高度重视以及投入较多资源。那么,如何科学评价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效果就成为破解当前学校重视不够的关键性问题。而这恰恰是领导力教育培训的“痛点”,即使是社会上的领导力培训也存在课程评价的难点。对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而言,更是如此。一方面原因在于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需要等到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才能体现出来;二是一个人领导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难以判断是由领导力教育所导致的;三是领导力的提升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本人在积累中往往难以显著体会到自身的变化。领导力教育效应的滞后性与长期积累性也导致领导力课程学习很难及时反馈到学生,学生自然也就很难建立起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的关系链,进而影响其学习投入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 困境五:缺乏有效的机制吸引各方力量共同以及各方力量协同性较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生态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困境。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不仅受课程教育的影响,还受其实践主动性、能动性的影响。而实践中的学习,也不仅仅是是亲自体验,更多的是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教授就指出,人们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而非刺激反应学习。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尤其是成功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成功校友的参与已成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有效途径。就亲身体验学习而言,社團、社区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大学生社团,在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美国耶鲁大学的学生社团“骷髅会”培养了多名美国总统、国务卿、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始人等。但从实践来看,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并未紧密衔接,由教师主导的第一课堂教育隶属学校教务处管理,包括课程性质、课时安排等;第二课堂则有负责学生管理的机构、共青团等负责,决定了活动开展形式、时间、资源投入、社团建设与管理、人员组成、竞赛级别设定、竞赛奖励等;学生的社区活动则由分管宿舍管理的机构负责,有的隶属后勤,有的隶属学生处。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就理论学习与实践就无法有效衔接,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无法吸引教师高度投入到指导学生的社团运作、竞赛等中去;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为领导力课程教育提供实践机会等。 四、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发展趋势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大学生自身需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更是国家和民族复兴大业需要[7]。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旋律的今天,在领导力资源日益成为各类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的今天,分析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困境,其发展方向如下: 一是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普适性的发展方向。对于领导的概念,国人通常将其视为“职位”或者“权力”,而当前领导内涵更侧重于“过程”“关系”,尤其是强调领导是一个交互过程。对此,孔令昭、林健(2013)指出,后工业时代对于“领导力”的理解逐渐转向“过程”与“关系”,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参与的“过程”与“关系”[8]。在“人人都需要领导力,人人都具有领导力”的理念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自然需要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需要从面向学生干部向全体学生转变。那么,构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模式就成为今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系统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9],这决定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系统要素必须协同起来,必须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互生、共生、再生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系统分析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参与者、路径,研究他们的需求,建立机制,强化他们之间的生态联系,才能推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系更加紧密,理论学习与实践充分融合起来。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实践过程。这决定了大学生领导力的知识教育与实践必须紧密衔接,否则,就无法达到较好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研究两者衔接的路径、载体、机制等。 四是大学生在领导力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強。大学生既是领导力教育的客体,但也是领导力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未来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动机,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聘.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 [2]杨莹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3]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2):7-11. [4]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以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8(01):7-10. [5]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05):23-28. [6][美]理查德 L.哈格斯,[美]罗伯特 C.吉纳特,[美]戈登 J.柯菲.领导学: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M].朱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7]桂权宏.必然、实然与应然——后工业时代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8(23):158-159. [8]孔令昭,林健.后工业时代“领导力”概念下的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05):81-87+117. [9]王琴.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02):87-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