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历史沿革、现实问题及改革举措 |
范文 | 赵雨佳 马勇军
作者简介:1.赵雨佳,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2.马勇军,男,山东滨州人,博士,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摘 要: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评价是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之关键。本研究结合历史发展与当下现状,分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实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简单化、评价内容偏失、评价功能弱化异化。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新时代教育评价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建立全面创新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劳动教育评价;历史沿革;现实问题;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3-0065-06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光荣传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劳动教育由实践途径提升为教育内容,形成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1]。立足现实,劳动教育在实施中却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而劳动教育评价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全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应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2]。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切实推动劳动教育的更好落地,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增添动力。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历史沿革 纵观新中国70多年发展历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劳动教育政策方针、文件以及学者的研究,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历经了萌芽意识、非常规突进、规范发展、模糊滞缓、突破发展五个阶段,总体呈螺旋发展趋势。 (一)萌芽意识阶段(1949年—1956年) 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勞动教育未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而是作为课外活动内容之一,有计划地配合学科课程进行的。[3]1955年起,中小学正式开始设立劳动相关课程。同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很多学校采取参观工厂、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访问劳动模范,阅读有劳动教育意义的读物,参加体力劳动活动等方式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通过课堂教学经常地进行劳动教育就做得较差”[4]。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已经重视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意识到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但只是停留在对学校劳动教育活动进行主观评价的层面,还未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劳动教育评价尚处在萌芽意识阶段。 (二)非常规突进阶段(1957年—1977年) “大跃进”时期,劳动课程的考核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考核内容的重点在于社会生产方面[5]。文革时期,劳动教育的政治色彩浓厚,对于劳动教育的考查方式也有了一些转变。劳动课程在该时期已被列入中小学课程中,并且具有初步的考查制度如考试、作业等。同时,该时期尤其注重精神因素的考评如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等[6]。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7],请示报告以“毛泽东指示中‘选拔学生的标准”为依据,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招生条件:“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复员军人、青年干部”[8]。该时期,生产劳动经验成为大学录取的前提条件,甚至逐渐发展为最重要的条件,这是我国首次将劳动教育作为高考录取的指标。虽然此时并没有劳动教育评价的政策文件,但这一时期劳动经历已成为人才选拔的核心评价指标,极大推动了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这种对劳动教育的非常规突进,也使得劳动教育走向畸形。 (三)规范发展阶段(1978年—1999年) 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揭开了时代的新篇章,劳动教育改革也逐渐得到重视。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就劳动教育考核方式对学生和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应写劳动小结、学校应为学生建立劳动档案[9]。同时,学生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成绩也有明确的评定标准:“学年末根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其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来评定。成绩可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计入学生成绩册。劳动态度和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能评选为好学生”[10]。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是第一份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考核要求的劳动教育文件。1998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在进行教育督导评估时,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督导评估内容的指标体系,把是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否重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评选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学校,考核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11]。这是劳动教育首次被纳入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首次成为评优、考核的指标。这一时期,劳动教育评价开始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四)模糊停滞阶段(2000年—2011年)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劳动教育的新形式——综合实践课程应运而生。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将综合实践课程看作劳动教育的唯一替代形式,导致了“劳动教育课程地位下降、课程目标不明、课时难以保障、课程设施与场地专做他用等问题”[12]。综合实践活动使劳动教育变得丰富多元,但是在应试背景和综合实践课程实际问题的影响下,劳动教育评价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且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17年后才颁布,更使得其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评价模糊不清。 (五)突破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新阶段。2013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确立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其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标考察要点为学生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13]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建立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14]同时,该时期出现了劳动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如戴家芳和朱平(2017)的《论对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等。这一时期,劳动教育首次提到要被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成为学生升学、毕业的参考,成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判的依据。学者们也认识到了劳动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了劳动教育评价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15]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应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16]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17],尤其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18]。 同时,关于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较上一阶段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截止到2021年3月中旬,共有25篇有关劳动教育评价的文献,如刘茂祥的《基于实践引导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吴河江的《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劳动教育评价研究》、苏春燕的《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基于教学评价的角度》等。其次是研究內容有了一定拓深。如有学者认为应该完善评价机制;有学者认为急需建立具有实践导引价值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系统等。这一时期,劳动教育评价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迎来了突破发展阶段。 通过对劳动教育评价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劳动教育评价有突进、畸形发展阶段,但评价的指导思想不统一,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并不完善。直到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性才被真正唤醒,劳动教育评价的发展才有所突破。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实问题 劳动教育评价是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之关键。虽然目前有些中小学教育者已经出现评价意识,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在“谁来评”、“如何评”、“评什么”“评后怎么用”等方面,问题颇多。总而言之,中小学劳动教育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 (一)谁来评: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劳动教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许多学者认为,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有五个关键主体,分别为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目前,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中,往往是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代表着“权威”。即使教师在评价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也不敢、更不能向教师提出异议。这种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其他参与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无法保障评价公平、客观的进行。同时,学生在学习劳动课程、参加劳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建构起自己对劳动观念、劳动实践等的认知,教师权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无法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评价中来,阻碍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和个性化的发展。 (二)如何评:评价方式的简单化 评价方式是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正确地判断劳动教育的成效。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往往是教师以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进行测评。在这种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下,当下中小学在实际评价操作时难免会偏重量化,不管评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律采取等级评定或考试打分的方式。简单地量化方式可以评定劳动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等方面却不适合。同时,劳动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复杂、动态的过程,这就使其不适用于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忽视劳动教育本身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会给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和劳动教育的实施带来更大的问题。 (三)评什么:评价内容的偏失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19]。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偏重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劳动观念、态度、品质等内隐要素。同时,过于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而忽视过程中的体验也是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劳动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对于劳动独特的、深刻的体验。只着眼于学生的劳动结果,便无法了解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的成长和取得的进步,无法以劳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评后怎么用:评价功能的弱化、异化 目前中小学对于评价结果的运用普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评价结果的重要性,弱化其作用。很多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评价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因此评价过后只是简单地让教师整理并保存好评价结果,以便向上级领导部门交付一份完美的“作业”。而评价结果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却视而不见。二是评价功能的异化。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在选拔、甄别等方面的作用异常突出。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劳动教育评价功能异化为一种选拔工具,进而使得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追求短期效果,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工作充斥着功利主义色彩。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改革举措 (一)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 劳动教育评价的有效推进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毫无方向的实践探索。前提是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目前,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数量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关于劳动教育评价的含义、对象、内容、功能、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因此,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国家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文件,为劳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指明方向;其次,学术界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例如积极开展以“劳动教育评价”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最后,学者、教育研究人员、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新变化,对劳动教育评价的对象、内容、功能、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钻研和探索。 (二)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1.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中来,倡导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使学生在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提高其劳动素养。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评价中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评价中教师权威的错误理念,做好角色的转变,由评价中的绝对掌权者转变为学生劳动素养提高道路上的引路人、鼓励者。再次,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家校合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单靠一方的努力就可达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除了学生、教师的努力,还离不开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熏陶作用的家庭的参与。例如,青岛市文登路小学依托家校合作,每年都会进行“劳动模范五星家庭”评选。家庭成员还应该就孩子某一阶段的劳动表现及时跟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校协同作用。最后,要努力发挥社会评价的效力。针对专业性较高的劳动技术评价,企业行业的专家可以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此外,劳动教育应纳入到中考、高考中,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和大学劳动教育的接轨,形成系统化的实施体系,以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0] 2.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劳动教育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实践劳动技能的形成,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劳动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动态发展情况。因此,进行劳动教育评价要做到“两个坚持”。一要坚持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统一。对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我们可以采用量化的方式,但尽量将分数转换为等级,如优秀、良好、达标、未达标。同时还要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如教师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评语。二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变化和进步。此外,要根据评价的具体内容灵活选择评价方法:如评定学生的劳动技能用测试、操作法比较合适;考查学生的劳动知识用考试法比较恰当;评价学生的劳动精神、情感,档案袋或电子档案袋法则比较有效。在对涉及多方面劳动要素的劳动过程进行评价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以免割裂各种劳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总结学校整体劳动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而针对薄弱环节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教师应该对评价结果不断反思,一方面反思自己在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否有效,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劳动结果进行分析,以便在以后教学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改善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结果,促进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不擅长的部分。 (三)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建立全面、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建立全面、创新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必要。因此,劳动教育评价首先要明确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1],这是对劳动素养内涵最有力、最深刻的诠释。檀传宝认为,“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22]。对劳动素养内涵的把握,既要回首过去,又要立足当下,还要展望未来,要对已有劳动素养的精华内容做到吸收、传承、超越、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的具体内容包含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行为和劳动精神五个方面,据此形成了以劳动素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一是劳动认知,包含劳动观念和劳动知识两个二级指标;二是劳动情感,包含劳动态度和劳动兴趣两个二级指标;三是劳动意志,包含劳动韧性和劳动信念两个二级指标;四是劳动能力,包含劳动技能、劳动创造两个二级指标;五是劳动精神,包含劳动幸福和劳动价值两个二级指标。 四、结论与探讨 通过对劳动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得出劳动教育评价历经了萌芽意识、非常规突进、稳定发展、模糊停滞以及突破发展五个阶段。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而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会成为劳动教育发展的“方向盘”。以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为引导,引领劳动教育走向深入,是当代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实问题,应以新时代教育评价理念为指导,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以及建立以劳动素养為核心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切实落地。 参考文献: [1]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2][1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6. [3]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3):124-130. [4][9][10][11][12]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和省思[J].教育学报,2018,14(5):63-72. [5][6]龚春燕,廖辉,梅永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历史逻辑与体系构建[J].教育劳动评论,2020(2):42-54. [7]方晓斌.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取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8]王智敏.“失落”的十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3][14]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18-26. [16][19]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17][1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01). [20]苏春燕.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基于教学评价的角度[J].浙江教育科学,2020:14-17. [2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2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