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学生为本,构建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育人环境的探究与实践 |
范文 | 王乐新+朱焕+于晓秋 [摘 要]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通过实施导师制、“3+1”校企联合培养,以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切入点,以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为载体,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育人环境,为实现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数学建模;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0-0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0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任务。[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的精神,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1]大学所处时期,正是基本素质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期,学生处于由青年向成年转型之时,还不能对今后所从事职业做出明确决定。而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辅导,这就需要为学生量身订制学习计划,为日后的人生道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依据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的原则,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能力培养平台。本文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究,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以学生为中心”,全程实施导师制,引领学生自我提升能力 以大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生涯、学业问题作为切入点,从学生最根本的需要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为每位同学配备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因人而异,为学生量身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导师制不仅能让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思考问题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给教师一个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导师能更透彻了解学生所想,从而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此外,导师制能够发挥多种培养方案的优点,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导师的选拔标准和方法 1.学业导师的选取。学院精心选择优秀的老、中、青教授和副教授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重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规划。这些教师包括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授,也包括院领导。从新生一年级开始,每一位学业导师负责2至3个学生,通过对学生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学业规划上指导和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与培养,让学院的教授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担任起本科新生学业“领航员”的角色。该项工作贯穿了学院本科教学的全过程。 2.专业导师的选取。学院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选拔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师担任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以项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又能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素质。 3.宿舍导师。学院党总支和分团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责任感强、工作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并具有人格魅力的高年级本科生及青年教师作为宿舍导师,为每一个宿舍配备1至2名。宿舍导师们每周至少一次深入学生宿舍中,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所需,介绍学院教学和学生培养理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自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学院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详细情况,为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4.企业导师。除校内导师外,精心选聘企业工作经验丰富,具有渊博知识的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导师。企业导师不仅参与课程教学工作,还参与课程设计工作,在课程设计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传递、渗透相关的企业文化。向学生介绍软件开发所必需的语言知识、软件工具、软件设计规范、开发的文档写作、相关法律、就业指导、软件从业人员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课程,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二)导师制实施模式和路径 1.我院2012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采取了学生选择导师的单项选择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的积极性,达到导师制设置的目标,学院成立了导师制领导小组,由教学副院长亲自主抓和落实相关问题,制定《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给每位导师发放记录本,记录每次导师和学生谈话内容、对学生的建议和学生改进的方法效果。为了表彰优秀导师,学院又制定了《理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评选办法》,表彰了在导师制实行后做得非常优秀的导师。 2.学院为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制定了固定的师生交流日,为学生提供了与学院交流的畅通渠道。通过对学生调研,了解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院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确立师生交流日,并有针对性地研究交流的主题。师生交流日设在每周星期三下午,将对学生的培养寓于具体的活动中,为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完善提供了依据。 3.导师制采用的是“四年一贯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中间不再调整。对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以学业导师和宿舍导师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初步具备科研能力与素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使学生理论学习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同步提高。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及毕业论文设计、实习、考研等全方位关注、引导。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已经不再局限在讲台上,专业教师担任起本科新生学业“领航员”的角色。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让师生的交流由课上讲授转变为课下互动,并实现根据学生个人特点给予具体指导。学生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与提高。 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原则,令导师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学生和感动学生,从基本的道德素养培养开始,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特点。这样,课下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能够更贴近学生,令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动态,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为实现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3+1”校企联合培养,架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提高人才的适应能力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展了“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依托校企合作优势,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实现课程的互换,并为学生量身订制在企业学习阶段的“企业培养方案”。从2007年开始,学院积极探索与国内优秀大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途径,逐步与哈尔滨博诚瑞达公司、北京达内软件、科瑞尔思公司、阿里巴巴公司、上海浦东惠普软件公司、大庆软件园等企业协作,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逐步实现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来校讲学,介绍一些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和当前信息技术研究的前沿问题。近几年,参加“3+1”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达100%。 三、以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切入点,搭建学生能力培养的平台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重要课程。组织好建模课程是办好专业、实现应用型“卓越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3]数学建模过程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去描述、求解、解释和验证现实问题的过程,它是在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架设桥梁的一项创造性科研活动。[4]要将数学建模精神逐步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教学中,创造一个激发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3]要我们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力推广数学建模的普及工作。学生在二年级完成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课程后,在不同时间参加东北建模联赛、全国建模赛和国际建模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2009年以来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近70%的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每年保证4-5队获国家二等奖;同时鼓励大三的学生参加展示数学基本功和数学思维的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2008~2010级学生参加两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国家奖九项,省奖十项。[4]鼓励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数学建模大赛、数学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全方位的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交流能力、做学术报告的能力等。通过这个平台培养参赛者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加强协作精神,增强合作能力;提高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研引导、指导和辅导,每年召开大四学生考研经验交流会,并将考研引导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近两年有11名毕业生分别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等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并获得奖学金,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结合大学初始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创新创业实验或导师的相关教科研项目中,导师为学生量身订制任务;或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开发综合性与设计实验及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研究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5];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引导,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效地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科技与创新水平。2012-2014年导师指导、专业学生负责申请立项了国家、省级和校级的创新创业项目26项,发表相关文章十几篇。导师制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部分优秀学生作为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持人,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集队协作、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稳步提高。 四、以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为载体,营造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环境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长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不仅为了学好专业知识,更要为走上社会打基础。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社团组织和社团活动起重要的主导作用。根据学校和学院的特点,先后建立了“数学建模协会、英语晨读社、辩论协会、博乐相声社”等社团,社团以自主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一个协会。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及兴趣爱好选择社团,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经历挫折磨炼,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修读辅修专业,必须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并把参加数学建模、数学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列入教学计划学分。在大三寒假组织学生做好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实践活动,确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以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程序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种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有形的内容和形式与无形的感染和熏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富于创新和特色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学生参与其中,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7]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专业学生在每年举行的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能力大赛、辩论赛和模拟求职大赛中都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绩。[4]博乐相声社成员也在农垦总局的文艺比赛中获奖,数学建模协会成员年年在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获奖比例逐年提高。今年有一组选手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夏令营,2013年建模指导教师张宏礼在全国建模会议上作报告,我校还获2013年全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省内外的影响力。 [ 注 释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 / 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 / . [2] 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3] 张宏礼,王苫社,李鸿鹏.开好数学建模,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62-164. [4] 张金艳,于晓秋,王乐新,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47-49. [5] 周晓晶,于晓秋,于晓娟,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21-223. [6] 李静.学生社团活动对提升技校生综合素质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0(30):58. [7] 王海燕,于杰.探析大学社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0(19):151-152. [责任编辑:钟 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