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范文 吴汉周+高飞雁
[摘 要]培养人才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社会的发展实际需求。文章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广西高校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49-03
广西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下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桥头堡,与东盟各国接壤或相邻。随着国家把中国-东盟博览会放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广西与东盟各国间的产业、经贸、旅游、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双边或多边合作与交流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与之对接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然而,现有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广西快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与对应广西和东盟各国社会发展需求相互脱节。“人才培养和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1]区内懂经营管理,懂外贸,又懂国际法、国际金融,精通外语的高级翻译人员极少,不少译者缺乏行业知识,无法从事行业性知识较强的翻译工作。高校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孵化地,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供给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是根本任务。广西本地高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之与广西社会发展需求相符。
一、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供给源于经济学的术语,指的是商品的制造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一商品的数量。与之相对的是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和需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生产者的供给量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量,需求决定供给。另一方面,需求也受供给影响,受到供给的制约。因此,当供给侧(Supply side)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与之相对的是需求侧(demand side),要求根据需求方的需要进行相对的改革,以促进供需双方的相对平衡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是人才需求的主要供给者。如果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就不会被社会需求方接受,出现人才供需的不平衡,就要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做出调整和改革。
二、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自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的现象。“从有效供给的角度看,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形成人才的‘供给过剩”。[3]另一方面,出现产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局面。以广西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为例,广西各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没有考虑到本地社会发展实际,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教学质量不高,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翻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严重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无法将专业知识讲深讲透。
(一)人才培养目的没有体现需求侧社会发展需求
需求决定供给,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社会发展需求是需求侧的主要要求之一,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必须与社会需求一致,否则,培养出的人才就得不到社会认可,就会出现社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广西的许多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大都采用国内某些同质院校制订的培养目标为蓝本,稍做变动就直接用了,用人单位并不参与其中。这样制订出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往往不一致,反映不出社会这一需求侧的实际需求。
(二)翻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
课程概念的界定一般分为两种:广义上的课程和狹义上的课程。广义上的课程界定为实施教育所需的各门学科的总和及相关的活动,英语称之为course。狭义的课程指单一的一门学科,英语为subject。课程是开展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手段, 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所设置的课程及课程实施的质量。广西的高校大多把翻译作为一门课程设置,并没有设置与培养目标一致的相关系列课程,缺乏现实性、新颖性和应用性层次的课程。笔者在2013年10月对在广西全区各地从事涉外工作的广西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做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在回答翻译课程的设置及实施时,毕业生认为所学翻译知识基本上不能直接应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关训练、研修和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有42人,占比87%。主要原因是语言类型课程过多,与广西本地行业相关的课程过少,造成他们掌握的行业知识太少,在翻译与本地行业相关的材料时感到手足无措 。
(三)教材内容与本地发展实际需求不对应
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据笔者了解,广西高校自身独立开发并投入运用的教材只有广西大学杨棣华教授主编的《广西口译实务》及笔者和团队成员在2013年编著出版的《广西应用汉英翻译教程》。其余院校都使用省外专家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除了通用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外,所运用的实例大多以编者所在地为主,很少有与广西本地行业相关的内容。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大都以教材原有内容为主,极少融入广西本地元素。
(四)学习者需求侧个性化学习需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生是教学的实施对象,也是教学的受益者,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建设者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需求理应得到体现。然而,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遵循“以学生为本”,只顾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很少给学生动手翻译的实践机会,忽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未引导学生有效使用这些技术创新的学习方式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五)翻译教师队伍行业知识的严重不足
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独有的用语,行业不同,用语也不同。行业知识不足是翻译教师的短板。在广西各地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的许多教师都是语言类教师,由于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原始专业为语言,很少学习语言以外的课程,掌握的行业知识不多,尤其缺乏与广西本地行业相关的知识。行业知识的匮乏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无法深入讲解行业知识比较强的一些翻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策略
高校是满足社会和人才需求的供给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其根本任务,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满足学习者和社会需求是其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解决新时期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问题,以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摇篮,肩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广西拥有高校74所,每个地级市都设有高校。这些高校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核心力量,为全区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各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基于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原则,与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或部门联合起来,利用地方资源,建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本地人才需求为中心,围绕当地人才需求实际,组成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共同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开发和处理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地联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广西各地高校地理位置不同,学校性质不一样,学生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制订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以广西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为例,广西各地高校应携手社会上用人单位或部门,以它们的需求为导向,围绕单位实际需要,把目标定位为培养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法则,原语与目的语基本功扎实,能灵活运用翻译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了解国外文化背景知识,金融、法律、经贸、物流、能源、文秘、交通、旅游、会展等应用型知识丰富,翻译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二)建构起对应中国-东盟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翻译课程
课程设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有赖于能否创新课程设置体系。要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当摆脱传统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克服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突出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根据国内翻译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开设贴近市场需求的实用性翻译课程。社会是人才的目的地和归宿,社会需求应是高校的课程设计和设置的重要依据。广西各地高校在开设应用型翻译课程时,应与用人单位深度融合,了解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以单位需求为中心,建构实用性翻译课程体系。广西地处我国西部沿海、沿江又沿边的省区,与东盟国家接壤相邻,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广西高校在设计和开设课程时,应以此为基点,除了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案例”、“翻译实务”等翻译的理论和方法课程以外,还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一些选修或辅修课程,如“会展”、“金融”、“商务”、“经贸”、“法律”、“餐饮”、“旅游”等课程。建立起理论与实践、必修和选修及辅修相互结合,特色鲜明,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性强的系列课程。
(三)编著企业定内容、学校教师动手、有广西本地元素的应用性翻译教材
教材承载着教学的内容,是教师实施教学、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搞好教材建设,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教材建设包括对教材的管理、教材的选取、教材的运用、教材的开发等。对教师来说,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选取合适的教材、开发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等上。从事应用型翻译教学工作的广西各地高校教师应本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原则,选取那些符合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应用型知识和技能比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本地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工作实际。广西高校教师也可以组建教学团队,独立编写教材,或与相关单位共同开发编写教材。
(四)转变知识供给方式,注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好的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是否使用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倡导教与学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规律,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教与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教学中采用模拟式、混合式、案例式、交互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精神,即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开拓进取,敢于怀疑,标新立异,从实际出发,崇尚真理,敢于修改错误的学习意识,并创新学习思维即独立、批判、开拓、灵活、变通、综合、新颖、独创的学习思维,同时创新学习方法,如迁移学习法、转换学习法、重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开放學习法、案例学习法、课题学习法、辩论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等。我们要创立翻译教学网站, 提供翻译教学内容,布置实践性练习,开展互动, 讨论翻译热点问题,发表各自独立见解。我们要与机关、事业及企业单位或部门共建翻译实训实习基地,采用跟岗方式,让学生在影子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翻译实践工作。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翻译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和有效。
(五)打造一支外语+行业知识的翻译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力量,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负责者、组织者及实施者。有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好教师不仅要求教师自身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还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非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非学科知识及文化知识会使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富有成效。翻译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纵向知识即学科内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横向知识即非学科知识或学科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更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广西各地高校应强化翻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与社会用人单位或部门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力度,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请进来”就是高校从社会引进有资质的企业家、公司主管、翻译工作者等充当兼职教师,开设有关讲座,讲授真实案例,模拟真实工作情景。“送出去”就是让高校教师到有关学校或机构接受培训、研修和学习,到相关单位挂职或跟岗锻炼,从工作实践中学习相关知识。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全面和深入地开展,地处连接中国和东盟各国桥梁的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之对应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广西现有的翻译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需要各地高校与当地的政府和企业齐心协力,组成人才培养联盟,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渠道,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对接中国-东盟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翻译课程群,以实战的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编著实用性强、有本地特色的翻译教程。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芳.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6):103-104.
[2] 谷静.以供给侧改革推进江苏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J].消费经济,2016(7):93.
[3] 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17.
[责任编辑:钟 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