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范文 王前飞+卢晋波+郭东明+杨仁树
[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要负责的学生数量巨大,难以精细化指导;低龄化的特点使其经验有所欠缺,思想政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书”职能的欠缺和专业能力的不足使得其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存在一定困难。而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能并未充分发挥。以“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本科期间全过程指导”为特点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由每位专业教师指导一年级到四年级共计15~20名学生,数量适宜,便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三方面进行精细化、个性化指导;而专业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依托,在专业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精英化教育两方面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化的指导。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将传统的专业教师“教学”、辅导员“育人”的二元工作模式密切的结合到一起,相辅相成,对辅导员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租用。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辅导员工作;学业指导;精英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077-03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八项职责。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9个方面对辅导员初级、中级、高级三种职业能力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从上述文件不难发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更多的集中于“育人”。
一、背景
现实工作环境中,高校輔导员各项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1)每个辅导员所负责的学生总数通常在200人以上(少数超过300人),对每个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指导显然是不现实的;(2)目前,辅导员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工作经验不足,思想政治意识仍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足;(3)“教书”功能缺失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身份”认可度较低,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专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相对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性。
而对于高校专业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目前他们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其对本科生的教育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课下与本科生缺少足够的交流,即相对于“教书”职责,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的履行缺失严重。
由此可见,专业教师“教书”,辅导员“育人”的二元分离工作模式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学生的学业压力、竞争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角度看,学生在个性特征、能力素质、志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如何发挥个人潜质、如何调适心态,这些都是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迫切需要个性化指导。[1]
对于上述工作,采用传统的“教书”、“育人”二元分离的工作模式,其结果必然不够理想。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高校育人模式,在新生入校后,就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专职教师作为本科学习期间的导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学习、专业指导、科研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2]这种创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高校的专业教师资源,弥补了传统辅导员工作中的诸多不足。
现代意义的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9世纪初的牛津大学,导师制作为牛津大学各学院的教学基础,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生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3]自牛津大学创立本科生导师制之后,欧美其他国家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等纷纷借鉴模仿。曾于1929~1931年留学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最早把导师制带入中国。他所倡导的导师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四点: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4]
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开始推行形式多样的本科生导师制,如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全程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和学生宿舍导师制。[5-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下称力建学院)自2014年9月起开始试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院全体教师全员全程参与,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学习、专业指导、科研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
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开展:(1)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专职的思政教师对学生予以指导;(2)辅导员在班团建设工作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上两种方式,面临的共同困难是:一名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巨大,难以实现精细化指导。而本科生导师制中每名导师所负责的学生数量(四个年级总数)大概在15~20人,远远小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数量,且导师在日常的指导中与学生交流较多,使得导师能够准确的掌握每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予以引导。
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学业指导中的作用
完成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顺利毕业,是每一名大学生基本的学业要求。但是,高校宽松的自主学习氛围,加之周围环境、网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迷失了自己,荒废了学业。因此,学业指导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学业指导”作为九项职业功能之一,要求辅导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业指导:“组织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规范学生学习方式行为”,“组织开展学风建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如今辅导员普遍低龄化:兼职辅导员多为在读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年龄大部分在35周岁以下。尽管这种较小的年龄差有助于辅导员和学生建立亲密、随和的关系,但这种知心朋友的关系使得辅导员在学业指导上缺乏足够的威信;且学生心目中的辅导员更多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其教师身份未得到充分展现。缺少足够的教师身份认可,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大打折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效的弥补了上述缺陷:专职任课教师的角色,加上“教授”“副教授”“高工”等职称效应,使得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对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建学院2014级247名本科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87.66%的受访学生认为“导师应该主要承担学业指导工作”。下文中的调查结果均来自此次调查。
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专业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开展有效的填补了这项工作的不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2012年开始推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生进入本科三年级后需组成科研小组,指定专职教师作为其团队导师,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科研探索,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高年级导师制。如今,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从学生入校起就开始推行,导师可以从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可感和荣誉感。以此为基础,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全程导师制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提前进行,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对某一科研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建学院将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各导师小组即为大学生创新训练团队,由导师指导其进行科研活动。事实上,很多导师在学生一、二年级时就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周宏伟教授的本科生团队分组对“斜拉桥拉索风雨振问题”“太空电梯的力学问题”“负泊松比材料的力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的科研探索。力建学院2014级各小组撰写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申报书》,相较于往届的学生的作品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这与导师制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对导师制的反馈中,超过90%的小组详细介绍了导师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的文献整理、论文撰写、数据分析、学术汇报等科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五、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该项工作,辅导员主要从事就业政策及流程的解读、就业信息发布、求职技巧指导等工作。辅导员更多的是单方面与学生交流,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则相对较少,对于求职中企业最为看重的专业实践技能的指导更是有限。而导师作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更为全面的认知,从而能够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培养,对其进行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此外,导师从事科研工作使得他们与社会企业有着更多的联系,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和更为有效的求职信息,为学生求职提供有效的帮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建学院正着手将学生生产实习与导师制相结合,由导师负责学生的生产实习,指导学生就业。
六、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于精英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提出了“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的发展目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开展是实现精英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43%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由现在的导师指导其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和研究生导师制的结合,将实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连续化,使得学生的学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循序漸进,逐步深入,有利于对某一科研课题的系统化学习。并且,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对接,有助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朋辈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此外,95后大学生有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部分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深入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科学课题的研究提供创新的思想火花,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落到了实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建学院杨晓峰导师,在对本科生进行指导期间,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以专利申请为抓手,定期召开团队会议:确定专利课题,讨论方案难题,研究解决方法,总结撰写《专利申请书》。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培养,该团队学生已充分熟悉专利申请的全过程,具备一定的专利申请能力。在此期间,该团队先后申请专利9项,成果斐然。
七、结论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全员参与、全程覆盖”为特点,充分调动了高校专业教师资源,使其“教书”职能延伸至课堂下,在学生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与精英化教育两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使专业教师被忽视的“育人”功能被再次充分调动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精细化、个性化指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开展,将传统的专业教师“教学”、辅导员“育人”的二元分离工作模式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对辅导员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推动了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彰显着精英教育的品质和价值,其精神实质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相一致,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9):11-13.
[2] 卢晋波,史芳,余妍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施——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2016(20):112-113.
[3] 杜智萍.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1-182.
[4] 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82-183.
[5] 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7(4):429-434.
[6] 蒋晓蓉,杨水利,林筠.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2-104.
[7] 华春,周峰,李朝晖,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2):38-40.
[8] 曾昆,潘志明,周福才,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6:7-8.
[责任编辑:钟 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