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人的课程 |
范文 | 张 家 [摘 要]教育是人自己的教育,学校提供教育的课程,也应 当是人的课程。人的课程具有将人 从自然人引向更高大、更高尚的人过渡的崇高使命。因此,课程改革并不只是文本本身的变 革,更需要普遍看重的是思想的变革,若没有最能显示人性的思辨工作,其生命力是很有限 的。 [关键词]课程;教育;人的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6-0106-04 我们尝试着把“人的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来看待,并在此作一个初步的讨论。 一、人的教育 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教育;人将教育办成是人自己的教育,教育当然地就是人的教育。可是 ,曾几何时,某些宗教力量、政治力量力图左右教育,使教育变形、变异,不再像人的教育 。 我们这里就曾经把教育视为上层建筑,又曾经把教育视为生产力,教育总不是自己。上层建 筑是上层建筑自己,生产力是生产力自己,唯有教育不是自己。 我们曾经要教育为政治服务,又要教育为经济服务。教育是直接为人本身的,经济间接一点 ,政治更为间接,曾经是要最直接为人的发展与幸福服务的事业去为那些离人相对较远、相 对间接的东西服务。本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政治更应当为教育服务,但是倒置了。这种 倒置反映的是教育低下的地位,实质上反映的则是人的地位低下。教育不作为人的教育看待 。 教育在让人成为工具的过程中自己也变成了工具,成为为另外一些东西服务的工具。那些东 西若善待人、善待教育,教育未尝不可为之服务,教育服务是有条件的;然而,那些东西为 人、为教育服务则应是无条件的。当然,这也被倒置了,教育甚至被迫去无条件为那些损害 教育的东西服务。 教育自己也不很争气,自己也随声附和地说了不少,教育自己也没有把教育看做是人的教育 ,我们的许多教育理论都没有这样看。教育总是借用别的学科的理论来作为自己的基础,教 育理论曾长期没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命题,没有自己的东西来阐明自己,来指引自己,总依 赖别的什么来指引。 当然,人们已经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回到人间,教育正在回到人间的途中,但是教育真正成 为人的教育尚需时日。 二、人的课程 学校事实上是通过提供课程来提供教育的。假定教育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人的教育,然而,在 课程还不是人的课程的时候,那种意识就还只是意识而已。没有人的课程,人的教育会在何 方? 我们有语言课程、文学课程、体育课程、数学课程、物理课程……难道它们不都是人的课 程吗?人教着,人学着,还会不是人的课程吗? 可是,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是数学课程,有的更像人的课程,有的就离人很远;同是体育 课程,有的更像人的体育课程,有的就还差得很远。 没有非人的教育,人的教育的概念也就没有意义;没有非人的课程,人的课程的概念也没有 ┮庖濉* 有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讨论到《学生》这一节时,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学生是人。”[ 1]当年 ,笔者在看到这句话时曾经惊讶不已:“工人是人”、“农民是人”的话在哪里有过?还需 要说“军人是人”吗?怎么会有“学生是人”这样的命题呢?若不知其背景,真还以为中国 的教育学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事实上,那是历史的哀叹:学生曾经不被视为人。若深 切地知晓过去,还会进一步感受到这句话沉甸甸的历史份量。 非人的教育并不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纯粹概念,非人的课程也决非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历史可 以证明这一点,并且,虽然现实在变化,却也还在继续证明着这种存在。 本应当人于其中活灵活现的课程(如哲学),却让我们很难看到人;本应是充满着人的意 念 、情感的课程,也让我们很难看到这些唯有人才有的精神世界。即使是物质科学方面的课程 ,在那里也不应当是见物不见人的,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更难看到人。在课程里,我们更 多看到的是威严、清冷,更多看到的是条律和指令。人的世界是那样的遥远。 三、“人的课程”特征 在物质科学中,我们看到的只是物质吗?从纯粹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当然只能看到表达力与加 速度关系的玣=ma,表达万有引力的F=k(m1m2/v2)等 ,这里没有人。可是,人在科学的诞生过程中早已把自己的光芒投射于其上了。 数学更具有纯粹的形态,在f(x,y,z)=0之中,不仅看不到人,也看不到物。可是, 在数学的发展历程 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激情与喜悦,在数学的那个世界里,可以看到人世间的一切美 丽与灿烂。 后现代课程观中有一个关于“三S”的思想:科学(science)、故事(story)、精神(spi rit)[2]。“三S”偶然地揭示了科学、故事和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在 科学的故乡有故事的海洋、精神的殿堂。 所有这些,已经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即使是科学课程,也应当成为人的课程。 “人的课程”可以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它不只是在叙说着真理,也应是闪耀着思想的; 2.它不只是静态的、物化的,也应是流动的、人化的; 3.它不只是思想流、意识流,而且是情感的流淌、意志的奔驰; 4.它不只是供认识、供思索的,而且是供欣赏、供品味的; 5.它的呈现方式不只是平实的、生动的,而且是亲近的、情深意长的; 6.它不是耳提面命,而是带来自由生长; 7.它不是居高临下的唠叨,而是引发无限遐想; 8.它不是冷漠的说教,而是让受教育者忘却自己是受教者,教育者忘却自己是教授者,它 们在边界模糊的空间里畅快地交流,共同发展; 9.人在课程之中,而不是在其外;课程在人之中,而不是在其外,人与课程之融合成为主 客体融合的融化剂。 人的课程的崇高使命是实现“从无知到智慧的过渡,从缺乏到充足的过渡,从缺陷到完善的 过渡,用希腊人的说法,就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渡”[3](P349),从自然人 到更高大、更高尚的人的┕渡。 四、“人的课程”在历史中 发展理性与心智的追求成为课程核心的思想,由来已久。而自由知识被认为是最有效体现这 一思想的观点,也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自由知识其所以被称为自由的知识,是因为它被视为是使人成为自由人所最必需的知识。以 自由知识培养自由人的思想作为一个主流贯穿教育史,从而人的课程也以自然的方式存在着 。 以自由人作为人之成为人的至高无上观念为基础,以自由知识为依托的自由教育,其课程乃 “人的课程”存在的一种自然形态。 今日的课程改革是否意味着对于自然偏离的一种觉察呢? 实际上,当“人的课程”尚没有充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课程从许多方面在远离人。 在这个过程中,当专业课程因专业的出现而出现,带来挑战之时,有纽曼等人出面迎战过; 当职 业课程因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带来挑战时,有赫钦斯等人出面迎战过;杜威更宣称“教育的过 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3](P58),课程作为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 的,人自 身就是目的。这一历史表明,人的课程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增强着自己的生命力。 外在目的的诱惑力对课程形成的挑战还在以更多的新的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功利主义者不明 白,人自身是目的不仅对于课程是最重要的,同时对任何外在目的的实现也是最有效的。但 是,教育自己应当明白,唯有教育以自身为目的时,它才是特别强大的,它也才是对其他任 何领域的作用最大的。 面对挑战,并不只有“舍我其谁”的唯一选择,调和也是很好的出路,但是自由教育精神作 为灵魂的存在地位未在调和中动摇。这样,“人的课程”就有了更大的作为来起引导的作用 。 不能不看到的一个历史现象是,在中国社会里,在现在这个30年之前的那个30年里,课程偏 离“人的课程”的情况特别严重;这种严重虽然正在消退,但这种消退更多的是时间的自然 洗礼,而并没有一种大觉醒之下的洗涤过程。 目前,教育理论的研究大都在大学里,而中国大学从未有过自由教育的传统,曾有过蔡元培 先生 、梅贻琦先生带来的一段辉煌,然而,他们既没有来得及改变中国的先天之不足,又没有可 能对 后天更为远离自由教育的历史产生影响。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前人,我们只有理由面对历史并 再写历史。 今天生活在大学里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很可能十分需要警觉自己先天不足的一面,我们甚至还 很难说自己是在正常的历史节奏中演绎着。 五、不只是文本的改换 在社会生活中,在正常的逻辑之下,政治乃源流之流,乃本末之末。然而,正常的逻辑常常 被打破。中国曾出现过本末倒置的一个登峰造极的年代,与之相伴,有一种崇尚物质、崇尚 客观的哲学,并以崇尚物质来排斥意识,以崇尚客观来排斥主观。所谓意识,其高级形态唯 存在于人身上;所谓主观,即主见、主意、主张等,也只属于人。因而,排斥意识、排斥主 观,就是排斥人。这种排斥人的哲学至今仍处于支配地位。与这种排斥人的哲学相联系的还 有一系列观念,其中许多许多依然如故地留在我们的教科┦橹小* 我们似乎说到了与教育无关的哲学。可是,又是杜威说得好:“哲学甚至可以解释为教育的 一般理论。”[3](P347)在杜威那里,哲学可以由教育理论来解释;在我们这 里正好相反,教育理 论常常拿哲学来解释。我们的教育理论没有自己的灵魂,因而,我们没有杜威那样的感受, 不会感受到“教育乃是使哲学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3](P348)。 教育哲学若只是别的什么哲学向教育学作一个移植的结果,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哲学是生 长出来的,教育哲学也应当是生长出来的,而且应是在教育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这是 一块特别肥沃的土壤,如果在这里没有生长出真正的教育哲学来,那么,教育唯有检讨自己 。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当教育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 有关于自己的思想的思想时,我们能奢望一种真实的教育哲学吗? 当一种并非人的哲学仍是时局的主流的时候,当教育仍然拿这种哲学来解释教育的时候,我 们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并不可避免地要由人的课程来体现的教育的理想,是现实的吗 ? 教育理论的那种崇高地位,例如,哲学可以由它来解释的那种地位,应当是课程理论也能享 有的。所以,不应认为课程改革只是文本本身的变革。课程观念的变革并不需要与文本本身 的变革分开,然而,后者更不应当与前者分开。 六、“人的课程”成为现实 《几何原本》作为课程或课程的基本内容,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它以一种纯粹理性的方式 存在,而这种纯粹理性所显示的生命力,比许多平庸的实践理论不知胜过了多少万倍,它抚 育出来的不仅是无数的科学家,还竟然包括了大量的思想家、哲┭Ъ摇* 今天,电脑已经可以把包括《几何原本》中所有命题在内的欧氏定理全部推演出来。可是, 曾经出现过的在课程中完全去掉欧氏演绎系统的课程思想立即被否定了。电脑用以取代智慧 ,《几何原本》则用以生长智慧。基于这一点,人的课程成为现实才有了根底。 文本的变革是必要的。现代的演变太令人眼花缭乱了,科学的突飞猛进与人文的不断回首总 是以不同形式冲突着。但是,好像总不是你死我活的,在后现代的猛烈批判中,我们就看到 它极力借助于现代成果,后现代在回首前现代时才成为与现代的正式对话者。《几何原本》 可以说是科学领域中的古典,它也不可能完全不经受现代的冲刷,但它最珍贵的一部分,在 那些越是珍惜现代的人眼中越被看重。现代和后现代正是这样不知不觉地都倚重了前现代。 因此,时间的尺度在课程变革中并不是关键┮蛩亍* 这其中,我觉得比文本更优先的仍然是观念,文本本身很难得将不变的和演变着的观念充分 有效地承载下来。 课程思想、教学思想的变革对于中国社会更为迫切。在80年前、90年前、百年前的中小学文 本照耀之下,不是出现过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批可称得上思想家的大师吗?而近半个世纪来 在课程与教育的不断翻腾中我们为何反而不见了大师? 文本的先进在于思想的先进,更在于执掌文本的人的先进。我们可以把教学的整个展开过程 都置于课程视野之下。如果是这样,文本意义的相对性就更明显了。 人的课程所标示的不仅是人在课程中,更重要的是课程在人中。在中国传统中,只有一个人 的权利是天赋的,其余人的权利是由天赋者赋予的。中国教育并没有从这种传统中解放出来 ,中国课堂里普遍的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仍然可怕地存在着,这只是这种传统力量仍然存活 着而不难被人感知的现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好的文本本身也会被窒息;反之,不是 特别优秀的文本也能优秀起来。 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在文明史中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可是 ,在中国教育及其传统中,它是极其微弱的。比如说,我们从未把全面发展视为学生的天赋 权利,而只是视为外界加给他们的一道指令,因而,我们从未把全面发展的实质视为自由发 展、个性发展。那些表现学生课程权利的质疑权、反思权、选择权的天赋性更不被┳⒅亍 尽管我们在课程改革上已经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但是,思想的变革更需要普遍地看重。尽管 在课程改革上还可以做很多实际工作,但若没有最能显示人性的思辨工作,其生命力是很有 限的。教 育科学的发展也在证明这一点。 在中国大陆,一波规模宏大的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正在涌动。奇怪的是,在教育领域 里似乎很难感受这一潮流的强势涌动。在一个更需要思想解放的领域里,甚至是更需要一个 复兴和启蒙的领域里,我们感到它是过于平静或冷清了。 即使如此,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那里,在课程理论工作者那里,自我的思想解放是完全可以 由自己来主宰的。于是,点点滴滴的进步与发展总是可以期待的。并且,盼望这点点滴滴能 汇成根本变革的洪流。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 27.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建新) On Man's Course ZHANG Jia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5, China)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n man self. So the course offered by schoo l should be man's course. The man's course has the mission of changing natural i nto bigger and nobler man. The reform of course is not only the reform of text b ut more important the change in thinking. Without the thinking work, which can s how human nature, the life of education is very limited. Key words:course; education; man's course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