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
范文

    文建东

    摘 要:宏观经济学授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秉承“教师高于教材”的理念,由教师主导教材,而不是相反;宏观经济学教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指引;应该利用宏观经济学教材实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应该讲出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没有呈现或难以清楚呈现的核心逻辑和难点原理。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材;教学

    一、国内流行的宏观经济学教材评述

    1.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三个“流派”

    要对我国高校财经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从风格上做一个划分的话,笔者认为一共有三类教材:国内纲要式教材、引进版教材、国内出版但是模仿国外教材风格的教材。这三类教材虽然篇章结构形式各异,但核心内容和逻辑框架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也偶尔能看到一些标新立异的教材,也就是那种完全不同于主流教材内容选择和章节选择,同时穿插了作者自己理论的教材,只是这些教材不被主流学术界认可。其实,国外也有标新立异的教材,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两个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编写的《经济学》不断再版而风靡全球引领潮流时,英国的凯恩斯主义者琼·罗宾逊夫人出版了完全不同风格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该书立足于价值与分配的主线展开,但是未成主流。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第一版《经济学》时,就引領了经济学教材的新时代。其在当时就是标新立异,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标新立异是成功的创新。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罗宾逊夫人和萨缪尔森这两个同属凯恩斯主义信徒又根本对立的作者都是学术大家,只是在编写教材这个事情上前者失败了,后者成功了。好像我们看到的国内那些标新立异的教材至少没有罗宾逊夫人和萨缪尔森那样的影响力吧,教材被边缘化也就很正常了。

    我国引进的国外宏观经济学教材绝大部分来自美国,较为流行的有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次之还有多恩布什、费希尔和斯塔茨合著的,以及罗伯特·巴罗著的《宏观经济学》,最新的则有阿西莫鲁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版本无论是初级版本的《经济学原理》的下部分宏观经济学,还是中级的《宏观经济学》,仍然执学界牛耳。已故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健在的诺德豪斯合著的版本(《经济学》的宏观部分)仍然在销售,作为初级版本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这些是当前比较常见的版本,此前还引进过更多的版本,但是没有那么热。

    2.各“流派”教材特点

    因为国内少量教材沿用了国外教材的风格,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只需要考虑国外风格和国内风格两种教材之间的差别。

    如果不考虑学术水准的差别,那么两类教材主要差别在风格和形式上,但是这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国外教材形式讲述不厌其详,不惜笔墨深入浅出地讲解,强调“亲读者”,把读者当成非专业人员。相应地,在原理阐述形式上则丰富多样,有案例,有数据,有图表,有摘引的相关财经报道或评论。但国内的教材由于存在篇幅限制,往往惜墨如金,力求准确简洁而不是生动活泼,给人一副“拒读者”的面孔。因此,国外的教材在行文中就如同在讲课,国内的教材如同听完课后记的笔记,或者就是俗称的讲义。相应地,本土的教材字数要大大少于引进版的教材,但在理论内容上却比引进版多。这个特点不利于学生自学,但是对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另外一个差别是,宏观经济学原理的逻辑结构在国内教材中体现得更为明确清晰,而在国外版教材中虽然大的线条比较明确,但是细节部分的逻辑需要读者理解领会。并且,国外版教材也有往百科全书风格走的偏向,会穿插很多与所讨论主题并无密切关系的概念和原理。

    因此,在使用国内“简版”教材时,学习需要“读厚”,越读越厚,需要加注释;而在使用引进版教材时,则需要“读薄”,越读越薄,将精华内容萃取出来。看起来,国内教材是满满的干货,引进版教材则血肉丰满。这也是挑选教材时要注意的。

    3.“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

    在国内出版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最为流行和权威的教材应该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和“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下)》。

    “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西方经济学(下)》最主要的特点当然是在意识形态上立场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评论。在这个基础上,基于该教材的主旨和政治属性,其在专业和学术水准上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在国内无出其右。

    由于国家的重视,课题组成员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教学一线教师,其中近一半成员也是高鸿业版教材主要作者。教材在编写之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或者是课题组成员到各个高校和一线教师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意见,或者是利用学术会议在开会期间组织研讨。在这一系列调查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多次集中研讨,形成编写提纲和写作原则。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经济学领域不同专业的资深专家学者审批。最终形成教材编写内容、提纲和写作要旨。教材编写完成后上报主管部门,由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审读,并提出修改建议。课题组最后根据反馈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改,数易其稿最终成书。“马工程”宏观经济学首版教材于2011年出版,第二版即将于2019年出版。

    因为其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了科学完整的程序,“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得以在学术上保持高水准。主要特点是:

    第一,原理与概念的准确性近乎苛刻,几乎没有任何理论上的硬伤。国内编写的教材不少在内容上有疏漏,原因或者是作者理解偏误,或者是理解虽然没有偏误但是表达不够准确,让人费解。例如,以前曾经有知名学者将社会福利函数翻译成社会福利功能,目前仍然有不少教材将博弈论中的“payoff”翻译成“支付”。就算是国外的教材,对原理与概念的表述根据上下文看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对容易较真的或容易钻牛角尖的同学而言,往往会造成困惑。例如,不少教材在已经介绍了边际产品先递增后递减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之后,在绘制边际成本曲线时直接从上升阶段开始,而未做任何解释。“马工程”教材对于这类问题一般都会做适当解释,而且为了避免烦琐冗长,解释会放在注释里。

    第二,照顾到学生可能会参考其他教材,因此对存在不同处理方式的原理或概念做了背景知识或来龙去脉的交代。教材的内容取舍一般和作者的研究有关,因此存在着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教材中处理方式有明显不同的情形,如果不做解释,也容易困扰学生。“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在这方面有意识地下了功夫。例如,对于自然失业率的测度问题,曼昆教材与多恩布什、费希尔和斯塔茨教材的处理就不一样,而且他们都没有解释何以不同。而在“马工程”教材(第二版)里就提到了两种处理方式形式上的差异和本质上的不同。再比如奥肯定律的表述有不同的版本,“马工程”教材(第二版)也提到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

    第三,理论内容的选择遵循了明确的理念;可以说,“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是“著”出来的,远远超过了“编”。该教材是根据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确定的原则编著出来的;课题组根据学术和教学思考而确定了编写的体例、原则、框架、内容取舍、行文方式,不是简单地参考现有教材进行综合,而是根据课题组成员对学科的教学领悟进行,并且建立在他们过往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因此,“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有自己明确的逻辑主线,一切内容的取舍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例如,因为宏观经济学本来就是在初级程度上讨论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这两个主题,遵循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框架,这样,全书主要内容就是循序渐进地分析经济波动,也就没有另外介绍各种经济周期模型(参见第二版)。在遇到需要偏离原来逻辑框架,另外介绍相关内容时,也是利用类似专栏的形式处理,不让它冲击逻辑主线。

    第四,在技术标准上,马工程教材尽可能地做到了最好,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笔误和排版印刷错误。这一点可以说在国内版教材中是做得最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年都在征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笔误在后续重复印刷时已经消除了;第二版则更是做了彻底的修正。

    二、国内高校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

    1.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选用

    国内高校财经专业在选择使用宏观经济学教材时存在四种情形。

    一是那些原“985工程”和部分原“211工程”高校,基本上都选择引进版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其中以曼昆、巴罗和多恩布什等人编著的宏观经济学最为流行。当有些学校选择将宏观经济学分为初级与中级先后开课时,会选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包含宏观经济学)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包含宏观经济学)。看起来这些高校存在着“崇洋媚外”的情节,其实这也正是出版市场的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高校作为需求者的评价中,他们对引进版教材的评价高于本土教材。

    二是原“985工程”和部分原“211工程”高校以及其他普通高校,他们偏向于选择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因为该教材相对于引进版教材而言结构体系更为完整、理论介绍简洁清晰。

    三是使用“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相对而言,上面的第二种高校比较能够接受从高鸿业版到“马工程”版教材的转变。

    四是使用本校自编教材。一些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的财经类学院,要么使用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要么使用自己学院老师编写的教材。

    2.高校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方式

    不管是选用引进版教材,还是选用本土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最为重要。教材的使用方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决定着本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笔者多次参与全国高校财经专业教师西方经济学教材座谈研讨,从中了解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使用有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詮释型”,全部按照教材内容讲解,而且章节顺序也完全一样。这类教师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要求最为具体,希望教材全面系统,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尤其是在内容安排上更希望教材像一个扩充版的笔记。对这些老师而言,他们所讲授的内容并没有超过学生自己读教材所获得的内容。他们没有讲出宏观经济学的精髓,仅仅是告诉学生宏观经济学的记忆性知识,没有让学生获得利用宏观经济学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照本宣科。

    第二种方式是大致按照教材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有所取舍,有所增添。此时的教材只是一种参考。

    第三种方式是几乎脱离教材,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可能是所有教材的综合,此时的教材可能仅仅起到课外阅读材料的作用。这种方式比较少见,这样做时,教师一般会将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整理,最终出版自己的教材。

    事实上,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怎样使用教材是非常关键的。从经济学专业教育目的来看,在上述第二种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最为合适,也切实可行。与之相比,第一种方式看起来对教师和学生都最为“友善”。尤其是对学生,他们只需要阅读一本教材,而且不需要多做笔记,核心内容教材上都有。适合第一种方式的教材应该是为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认可的最佳教材。但是问题是,这种教材固然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就如同计算器让基本的数字计算更为简洁,同时也会让人们丧失计算能力一样。在第一种教材使用方式下,课堂教学仅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

    资深教师都有体会:学生毕业后如果长期不直接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的话,概念和原理都会慢慢忘掉。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是成功的话,那么毕业生虽然忘掉了具体的原理和概念,但是蕴藏在原理和概念里的基本逻辑和思维已经改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之所以这么说,笔者用一个切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

    因为长期在教学第一线讲授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专业课程,笔者和很多毕业生都有联系。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那些工作后没有再从事与经济直接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很多概念和原理都已经忘记了。但后来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同学虽然忘记了概念和原理,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受到了经济学课程的影响;另外一部分同学则不仅忘记了原理和概念,而且思考方式也与普通人无异,犹如没有读过大学。再挖掘这些毕业生的发展历程就发现,前者一般事业发展较好,大部分都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后一部分同学则相反。其他老师也有类似的感受。

    因此,第二种方式更为合适。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传授知识,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原理,更应该让学生像宏观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电脑,那么课堂教学要做的不是往那个电脑里存取知识百科全书的文本,而是要不断更新电脑的配置、升级电脑的操作系统,让电脑向AI方向发展,让电脑能够自动更新自己的存储。正如爱因斯坦论教育时说过的,所谓教育就是,在你学完课程后,把所有的内容都忘掉了,还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教育。

    三、如何利用“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利用“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西方经济学(下)》呢?当然,每个教师的风格会不一样。但是在笔者看来,如果从学生受益的角度出发,会考虑如下几点原则。

    1.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逻辑主线

    利用宏观经济学教材教什么?笔者认为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原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逻辑主线,进而了解经济学科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对于宏观经济学教学,老师在组织学习内容时,应该处理如下几层关系:

    其一,宏观经济学的主线是围绕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展开的,因此应该说明全书是怎样围绕这两个核心内容、这两个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例如,短期经济波动中,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就没有总需求什么事情了。长期经济增长假设总需求与总供给总能相等。

    其二,宏观经济学是怎样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分析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应地,哪些章节与总供给有关,哪些章节与总需求有关也需要说明清楚。在这个方面,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总需求分析是如何从凯恩斯交叉图模型(基础的乘数原理)过渡到IS-LM模型(商品与货币市场),再过渡到总需求曲线的。在这个过程中,乘数原理贯穿始终,而不只是在凯恩斯交叉图中出现。

    其三,经济波动中长期和短期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理解而言非常困难,尤其是考虑到预期和价格工资刚性时的长期与短期之间的联系,如何从短期过渡到长期时,理解上更是困难。但是,這些内容是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是回避不过去的。这个视角的问题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区别所在,教师需要讲清楚的是如何看待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

    其四,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与“长期”和“短期”视角有关,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其五,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思路里,总需求的角度只需要区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总供给的角度则要考虑劳动力市场。

    2.如何使用宏观经济学教材

    首先,任课教师主导地位应该在教材之上,而不是相反。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一些奇怪的现象,相当一部分老师希望将教材内容全部讲完,有些外文版教材作者给教师提出了内容选择建议。在笔者看来,这些做法都忽略了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任课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授课理念,能够自行选择内容。教材的作者只是按照自己对内容重点的理解和逻辑关系的理解呈现出来,而且所写的内容一般多于需要讲授的内容,从而为任课教师提供选择余地。从教学目标考虑,只要达到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前面提到的宏观经济学主要逻辑主线,就是巨大的成功,并非一定要把内容全部学完,其实,学习80%也就够了。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设计补充教材里没有的内容。

    其次,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时不应该局限于传授宏观经济学知识或理论体系这个目的,应该实现更多的目标,例如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等等。因此,教师不应该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应该以引导为主,甚至可以起到教材导读的作用。在教学时不妨沿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引导学生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换言之,应该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再次,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指定更多的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一方面,任何一本教材,编写得再好,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任课教师的理念要求。因此,如果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就应该列示更多的参考教材,说明各个教材的特点,让学生从不同的教材中找到答案。对学生而言,用不着有问题就找老师请教,而是自己尝试着寻找答案,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研究能力。而且,同样的原理在不同的教材展示方式是有区别的,对学生而言就是同一个理论内容的不同侧面和角度了,一旦换一个角度,就可以将不同的角度相互比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书本的内容是静态的,全部信息有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甄别取舍和组织,而教师的讲授是动态的,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语速、表情、重点强调等来引导学生获取理论重点。因此,如果学生能对比不同的教材,也就能够起到和老师讲解相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同所有的其他课程一样,宏观经济学也需要有扩展阅读,既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原理,也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教材的概念应该更新,它不只是指单独的一本教科书,而应该是一套教学资料,其中核心部分是教科书,此外还包括习题集、案例分析、测试系统等等;而在教育技术强大支持背景下,还应该包括在线学习部分:授课视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内容。因此,可以将部分课堂授课放到课程平台上,节约课堂授课时间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3.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重难点

    在使用宏观经济学教材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关键问题,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教材都没有明确涉及,从而让宏观经济学不同的理论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这是任课教师应该留意并解决的。

    例如,关于利率的决定理论,似乎所有的教材都语焉不详,没有阐述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利率概念与现实中的利率表现之间的关联。比如,宏观经济学就没有明确说明股票的收益率就是利率的一个具体表现。与此相反,宏观经济学倒是对储蓄有明确定义,明确将宏观经济学中的储蓄与生活中的存款——储蓄的具体表现一一区分开;对投资也有明确定义,明确将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投资行为区分开。在利率理论上更严重的是,宏观经济学教材一方面认为利率决定于投资与储蓄,也就是决定于可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另一方面也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互影响。这两个理论固然不矛盾,但是教材应该将两者的关联明确地表达出来,在教材没有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下,任课教师就应该注意讲解。类似地,开放经济理论中一方面提出了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差的短期汇率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长期汇率理论,同样没有将两者之间的关联呈现出来,这也为教师授课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要求。

    再例如关于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教材一方面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解释,另一方面利用IS-LM的模型来解释。这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理论是一致的,但是教材并没有把这种一致性呈现出来。

    另外,关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中国学生最为关心的,但是也是各种宏观经济学教材处理得最不好的部分。比如总需求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增加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和物价过高抑制总需求这个关系如何把握,就需要更为细心。尤其是在菲利普斯曲线中,既可以用于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可以用于分析失业的原因,那么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因果关系如何处理就大大考验教师的讲授。

    此外,理性预期和卢卡斯批评这些最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都处理得不够好,对于学生而言它们只是碎片化的知识。恰恰是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理论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进展,构成了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基础。

    参考文献:

    [1]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钱颖一. 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 钱颖一,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卢锋.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 Acemoglu, Daron, David Laibson and John A. List. Macroeconomics[M], Pearson Education, 2016

    [9] Barro, Robert J.. Macroeconomics[M]. The MIT press, 1997.

    [10] Fischer, Stanley, Richard Startz and Rudiger Dornbusch. Macroeconomics[M],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13.

    [11] Mankiw, Gregory. Macroeconomics[M], Worth Publishers, 2013.

    [12]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n D. Nordhaus. Economics[M], McGraw Hill, 2009.

    [13] Stiglitz, Joseph E. and Carl E. Walsh. Economics[M],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责任编辑:周晓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