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 |
范文 | 倪利萍 摘 要: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本文以2017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为例,尝试让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型。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021-002 什么是核心素養?“社会成员应共同具备的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被认为是最根本的、不能被取代的、量少质精的关键少数且居于最核心地位的素养,叫做核心素养。”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即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五大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我们要寻求抓手,本文以2017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为例,尝试让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 一、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所有的历史事物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把历史事件放在宏大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准确科学地理解。下面以时间和空间观念分别举例阐述。 (一)时间: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时期和晚清时期 《洋务运动》这一节课的引言中阐述的时间是在晚清时期,这个时期概念比较清明直接,教师可让学生明白洋务运动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进行的,并且是在腐败时期的自救性改革,与洋务运动的性质联系起来,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课在教材中列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属于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时期,洋务运动虽是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却也是迈开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脚步。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这三十年属于晚清时期,也是在近代化早期探索时期。既有封建落后性,也有开创性,形成这样的时期观念,有利于引导学生辩证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解释。 (二)空间:“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空间的横向的比较有助于理解历史事物的先进性和落后性。世界史部分要到九年级才学,教师可以稍加讲述:当中国的近代化迈开脚步,主观目的依然在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先进资本主义制度在扩展,同时期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统一,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强大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经和中国有相似命运的日本从一个被侵略的国家成为侵略他国的国家。而中国依然没有强大起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能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能升华“落后就要挨打,必须提高综合国力”的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是各素养中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构建形成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升华家国情怀。 二、历史解释:“近代化的开端”和“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教与学有时会过于僵化,以至于学生在区分“中国近代史开端”和“中国近代化开端”这两个比较浅显的问题时还会混淆。对于“近代化的开端”,教师可以从解释概念开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理性化。再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讨论近代化的哪一个方面在洋务运动中开始了,此过程中需要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教师讲述的概念、与同学之间的讨论进行历史解释,不难分析出:洋务运动过程中中国最早使用了机器生产,是经济上工业化的开始,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那么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和近代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为了区分,也可让学生自己进行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社会性质的分析进行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以此为主要依据,中国从古代史时期开始进入近代史时期。历史解释是五大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要更好地进行历史解释,需要构建时空观念为抓手,以史料实证为依据,同时也需要唯物史观的运用。 三、史料实证:“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史料有多种类型,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可靠证据,对比分析得出认识,培养实证精神。比如可以出示洋务运动的企业生产老照片和古代耕织图,直观强化机器生产印象,更好理解近代化的概念,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重要途径。 四、唯物史观:“进步性”和“局限性”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科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角度、观点、方法,才能对历史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本课最后一段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评价,本部分可以直接当作一段材料,请学生概括评价,学生不难找出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教材内容本身含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理论,并且把“洋务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定位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学生获得唯物史观认识的同时,又在时空观念下训练了历史解释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将来学校中掌握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能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升华家国情怀。《大学》有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形成一个整体,奠定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比如教师可布置学生查阅左宗棠资料,昭显他志向的名言“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破书万卷,神交故人”,他收复新疆,办洋务,维护民族尊严,为实现民族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可强调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求富”,体会到:洋务运动在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大胆迈出了自强求富的第一步,这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也是长期封闭的中国主动走向近代世界的第一步。洋务派看到世界形势的变化,努力推动中国社会的缓慢进步,改变了一个民族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等落后的思想认识。并且联系当今“中国梦”主题,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洋务运动》这节普通的历史课,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得以在教学过程中落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学习能力也是逐步提升的,价值观念更是日渐形成的。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郑林等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2]黄光雄,蔡清田著.《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3]雷铭,朱立明,武丽莎著.《教育科学研究》(京)2018年第20182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