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inout和里外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
范文 | ![]() 【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认知现象,也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有力的认知工具。空间经验是人类获得的基本经验,当我们把作为始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非空间关系的目标域上时,空间隐喻就形成了。本文探讨了in/out和里外的原型用法及其隐喻用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这两组英汉空间词在隐喻用法上的异同点并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空间隐喻;in/out;里/外;对比 【作者简介】乔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引言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概念,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此后,隐喻不再被认为只是一种修辞方法,而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感知、体验、想象、理解等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空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多数抽象概念都通过空间隐喻来理解,空间隐喻是表征抽象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把作为始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上,在这一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本文将探讨in/out和里外的原型用法及隐喻用法,通过对比总结出in/out和里外在空间隐喻用法上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二、间隐喻 空间隐喻又称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射到一个不熟悉且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使大脑将所提及的两个事物在更高的层次上联系起来。由于抽象概念无法感知,人类就用空间概念描述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当把作为始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非空间关系的目标域上时,空间隐喻就形成了。 三、in/out和里/外的原型语义 根据 《牛津高阶辞典》,in的本义是used with the name of a container, place, or area to say where someone or something is;out的本义是from inside,因此in/out的基本语义表位置。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里的原型语义为“里边;里边的”;外的原型語义为“外边;外边的”。 四、in/out和里/外的空间隐喻意义对比 介词的意义除了空间意义外,还包括隐喻意义,隐喻意义通过空间意义映射到其他抽象目标域中实现。 1.in/out和里/外投射到时间域。由于时间是抽象概念,无法感知,而空间是具体的、可被感知的,因此人类通常以自己熟悉的具体空间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时间概念,当in/out和里外的空间意义投射到时间域中,产生了“时间是容器”这一隐喻。 in在表示时间时,可表示某个时间点,如in 1636;表示一段时间内,如in years;还可表示一段时间后,如in several weeks。out则只表示时间的界限,如I will be back before the week is out。里/外表时间概念时,常表示时间段,如平日里、白天里、八小时之外、在规定时间外等。in、里、外通常都与时间词连用,时间词本身没有空间性,但与这三个介词连用表时段时却具有了有界性,一维时间变为三维立体空间,从而体现了“时间是容器”的隐喻。 2.in/out和里/外投射到状态域。由于人类把自身看成一个具体容器,人类可通过抽象思维把具体容器义映射到状态义。in映射到表状态的抽象域,通常表示某人或某物所处状态、环境或情况等,如in London/Vietnam,in表示在某个地点;in uniform/in red,in表示穿着、颜色;in butter,in表示存在;in bankruptcy,in表示客观状态;in fun,in表示人的主观情绪状态;out也可以拓展出表示状态意义的用法,但意义与in相反,即“脱离、摆脱某种状态”,如out of work;里投射到状态域时,常与形容词短语连用,表示状态、氛围或境况,如沉默里/幸福里/悲伤里等,而外则没有投射到状态域的隐喻用法。 3.in/out和里/外投射到范围域。范围是一个抽象概念,可指地区、工作、生活、研究、数量范围等。in/out和里/外都可投射在范围域,其隐喻基础为“范围是容器”。in/out和里外通过隐喻可映射出表示抽象概念的范围域,包括内容、领域、思维,视野、环境和氛围等。in投射在范围域时,可表示在某个方向范围内,如in west等;表示在某个领域范围内,如in physics field;表示在某一方面范围内,如例(1);out也可以拓展出表示范围的抽象义,如out of sight;里在表示范围意义时,通常与身体器官连用,如例(2)、例(3)中“脑袋里”、“眼里”的隐喻意义是在思想意识或主观认识中;例(4)中,“手里”表示掌握或控制中;“外”表示“在某一范围之外”,如国外、外地、外省、外乡,说话人在使用这几个词语时通常以自己所处的位置范围,即国内、本地、本省、本乡为参照点,若不在参照范围之内,即在参照范围之外。 (1)Its a good choice in sending him abroad. (2)我们肚子里营养不良而脑袋里却相当充实。 (3)在你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 (4)决定权都掌握在他手里。 in/out和里外的空间意义还可映射到数量域,表示数量范围,如in two/pairs。out投射到数量域时,其隐喻意义通常是由out of这一结构实现的,把of后的数量词看成一个容器,即“数量是容器”。例(5)中,nine是容器中的凸显部分,超出了容器边界,I ut就拓展出了表示数量的意义。里表示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通常表示复数概念,如五个人里、百里挑一、状元里。外投射到数量域时,指不在某一数量范围内,如几百里外的意思是超出几百里这个范围,此时,外的意义虚化,表示对某个数量范围的粗略估计。 (5)Nine out of ten students have read Harry Porter. 4.in/out和里/外投射到社会关系域。in和里的容器义可拓展出表示某种社会关系,二者都表示“某一机构、组织、团体等所涉及的人”,由于任何人类活动都处在某个特定空间内,这个空间通过隐喻被抽象为范围,人就容纳在这个范围内,其活动就不会超出这个范围的界限。如果个体在“容器”内处于领导地位,那么这个空间容器就被视为他的活动范围,因此出现了用某个特定空间词来指代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如in my family并非指家庭,而指家庭成员。in the army指部队成员。局里指局里的领导,这种表示社会关系的抽象意义就是里的具体空间位置关系通过隐喻拓展来实现的。外投射到社会关系域时,主要表示血缘关系。因为外表示在容器外边,离容器中心和容器内的物体距离较远。此时,外可通过隐喻映射出关系比较疏远的意思,如外公、外甥等,而out则没有表示社会关系的隐喻意义。 5.in/out和里/外投射到其他域。in的原型意义也可拓展到方式域,表示做某事的方式、方法等。因为我们可以把某种活动看成一个抽象的容器,而且某种活动和完成这种活动所采取的方式之间有着经验上的紧密联系,因此in就很自然地拓展出了表方式义的用法,如in this way/ in Spanish style etc。out还表示结果,主要出现在动词小品词结构里, 如work out/put out。除此之外,当out用于表逻辑关系时,可将其理解为“出于……”或者“因为、由于……”,通常用来解释某人做某事的动机或原因。 五、in/out和里外对比及原因分析 本文从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含有里和外的句子各1000个,从英语国家语料库中随机抽取含有in和out句子各1000个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就语料中出现的1518个in、1123个out、1407个里、1332个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统计了in/out和里外在原型用法及隐喻用法中的频数和频率,发现in/out和里外的隐喻用法存在异同。共同在于它们的空间意义都可以投射到时间、范围域等,in和里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out和外。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域涵盖范围不同。in和里都可投射到时间域中,但in表时间时,可表示一段时间内、一段时间后,而里却只能表示在一段時间内;(2)各自突显的隐喻意义不同。in表范围的比例最高;out投射到其他域的比例最高;里表状态的比例最高;而外表范围比例最高。(3)意义和形式的对应关系,即英汉形式和意义之间不一定对应,主要有两种情况:形式相同,含义相同;形式不同,含义相同;如in her eyes/在她眼里二者表达形式相同,且意义一致,都表示在某人的主观认识中;如表示校园里这个空间概念,汉语用“里”,英语则要用at/on the campus表示,而不用in,此时二者表达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如表示范围“五人里有三人”,汉语用“里”,英语则要用three out of five people,此时意义一致,但表达形式不同。 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因素造成了in/out和里/外在空间隐喻用法上的异同。 1.认知因素。人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外部世界,人体是一个容器,有里外之别。对进入人体内的东西有最切身的感受,由此及彼,在表述外界的空间关系时,里成为无标记项,同理,in便成为了无标记项。人们在表达交流时候通常会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多的内容,因此,在交流中,人们会不自觉选用无标记项,因为无标记项在人们的意识里总是优于有标记项,且容易让听者识别,例如在汉语中人们会表达“脑子里没有任何印象”,但不会说“脑子外没有任何印象”,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如,英语中人们会说 “Please keep my words in your mind”,但不会说“Please keep your mind out of my words”,因此人们交流习惯导致了in和里的使用频率高于比out和外。 2.文化因素。从表1可以发现,里和外在社会关系域所占比例远高于in和out,这种极度不平衡用法的根源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语言使用者受文化影响,文化又通过语言反映出来。隐喻是由认知主体发挥主观想象,发现或者构建两事物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而认知主体会受到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因此隐喻难免会有文化烙印。汉英语中,文化因素对方位词的使用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方面。英语文化中倡导个人主义,因此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负有的责任都完全取决于公民个人,与亲属及其他人的不存在任何的连带关系,因此社会关系对个体而言显得并不重要,而社会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近到与个体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关系,远到与个体处于同一机构组织的其他社会关系,大多数中国人每天都在处理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里/外在表社会关系时所占的比例要高于in/out。 3.思维方式因素。由于思维方式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人类思维的产物必然要借助语言来表达,所以人类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语言形式。对同一种空间关系,英汉两种语言可能采用不同表达形式,这与这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统一,偏重直觉体验,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局部分析、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善于用“点、线、面、体”来表达空间的位置关系。例如,汉语中常说“我明天将呆在家里”,而英语却习惯表述为“I will stay at home tomorrow.”,而不用介词in。英语中说There is a text in the newspaper,但汉语则说“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而不用“里”,因此汉语中看做“里外”关系的在英语中却习惯被看成“点”关系,而英语中习惯看做“里外”关系的,在汉语里却常看成“上下”关系,这就是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 参考文献: [1]Johnson Mark.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akeoff G.&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eoff G.&Turner; 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